五花爨弄

五花爨弄

五花爨弄,金元院本的別稱。“爨(cuàn)弄”意為表演,院本演出大都由末泥、引戲、副淨、副末、裝孤五人組成,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花爨弄
  • 拼音:wǔ huā cuàn nòng
  • 注音:ㄨˇ ㄏㄨㄚ ㄘㄨㄢˋ ㄋㄨㄙˋ
  • 出處:《輟耕錄·院本名目》
釋義,屬性,

釋義

陶宗儀輟耕錄·院本名目》:“國朝院本雜劇,始釐而二之。院本則五人,一曰‘副淨’,古謂之參軍;一曰‘副末’,古謂之蒼鶻,鶻能擊禽鳥,末可打副淨,故云:一曰‘引戲’;一曰‘末泥’;一曰‘孤裝’。又謂之五花爨弄。或曰: 宋徽宗見爨國人來朝,衣裝鞵履巾裹,傅粉墨,舉動如此,使優人效之以為戲。”《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凡一應吹簫……五花爨弄諸般戲具,盡皆施呈。”
五花爨弄五花爨弄

屬性

夏庭芝《青樓集》:“金則雜劇、院本合而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雜劇而為二。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淨,古謂參軍;一曰副末,古謂之蒼鶻,以末可以撲淨,如鶻能擊禽鳥也;一曰引戲;一曰末泥;一曰孤。又謂之五花爨弄。或曰:宋徽宗見爨國來朝,衣裝鞋履巾裹,傅朱粉,舉動如此,使優人效之以為戲,因名爨弄。”又夏庭芝陶宗儀均說院本有三位著名演員,“魏長於念誦,武長於筋斗,劉長於科泛”,即爨弄在表演上包括念誦、筋斗、科泛等幾個方面。
元明時,爨,往往作為名詞出現,與足部動作有關,例如:“戾家行院學蹈爨”(《宦門子弟錯立身》),“踏金頂蓮花爨”(馬致遠[南呂一枝花]《詠莊家行樂》套)等,都說明了爨與舞步的關聯。
爨弄的第二個屬性,是以歌伴舞。“高歌踏踏春,爨弄的隨時諢”(湯顯祖《邯鄲夢·仙園》)和“能歌時曲能蹅爨”(《雍熙樂府》)都可為證。現存院爨名目《謁金門爨》、《新水爨》、《醉花陰爨》等,均以詞調命名,足見表演者可用不同的曲調以伴舞步。
爨弄的另一屬性,是化裝和幻術。關於化裝,《水滸全傳》第八十二回寫到的院本演出情況,可見演員們按行當穿戴,服飾相當考究。且多以色彩直接在臉上塗抹,如《錯立身》說“抹土搽灰”之類,和唐代演員多戴“假面”、“大面”完全不同。至於幻術,從五代後唐尉遲渥的《中朝故事》“鹹通初有布衣爨······藥引火勢,斯須即通徹二樓,光明赫然”,到清代陳維崧的《六州歌頭》“靡莫牂牁,有幻師爨弄,善舞能彈”都已說的很明白了。
各色演員或司歌唱,或擅舞蹈,或隨機應變,插科打諢,把參軍戲和宮廷大曲等不同的伎藝串在一起,環繞著某一情節或某一旨趣聯手表演。宋代蘇漢臣繪《五瑞圖》(如上圖)可以說就是當時情景的再現,居中嘴臉滑稽者當是副淨;左邊戴官帽拿笏者當是裝孤;右上角腰掛葫蘆者當是副末,這三人彼此追逐諢鬧。圖左一人,俊俏無須,分明是末泥色;左上角雙手拿鈴鐺跳舞者當為引戲。
五花爨弄的出現,使我國戲曲從成型開始,就在表演上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元素,進而形成為我國戲曲藝術的特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