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本

金代戲劇的代表樣式——院本,是“戲”向“戲曲”飛躍的基礎,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所謂院本,金人無說,元陶宗儀《輟耕錄》卷25《院本名目》及夏庭芝《青樓集志》約略記述了它的形態。近代王國維《宋元戲曲考》釋云:“院本者,行院之本也。”“行院者,大抵金元人謂倡伎所居。其所演唱之本,即謂之院本云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院本
  • 外文名:The hospital
  • 類型:文學
  • 屬於:體裁
簡介,發展,名詞釋義,歷史地位,

簡介

金院本是中國古代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但金代只存有“院本名目”,對“院本”形態難有真正的認識,長期以來人們對金院本的理解、認識都信從明代朱權的“行院之本”說。對此,王萬嶺《金代院本非“行院之本”》提出異議,認為:“金院本與後來的元明院本有很大的區別,也與所謂的行院沒有直接關係。金院本的‘院’字並不是‘行院’的簡稱,應是由金代宣徽院漢人教坊的‘官本雜劇’演化而成。”這一觀點與朱權等傳統看法完全不同,“行院之本”以王國維的理解創作和演出主體是倡伎藝人,而宣徽院教坊演出本則屬於官方的,一民間,一官方,差距甚大,意味懸殊。
清代院本《十二月令軸圖》清代院本《十二月令軸圖》

發展

金代戲劇的代表樣式——院本,是“戲”向“戲曲”飛躍的基礎,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金院本現存七百零六個名目,分屬“和曲院本”、“上皇院本”、“題目院本”、“霸王院本”、“諸雜大小院本”、“院麼”、“諸雜院爨”、“衝撞引首”、“拴搐艷段”、“打略拴搐”、“諸雜砌”等十一類。前五類均冠以“院本”,是根據題材及故事容量所作的概括。後六類比較複雜,多為院本所需要的各種表演伎藝。金院本每場四、五人,有末泥、副末、裝孤、副淨、引戲等,後來增出裝旦,形成比較完整的腳色行當。院本的表演手段不止說白與科範,已有“曲”的因素。金院本為戲曲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戲曲的本質是運用腳色行當在一個完整的故事裡摹擬人的生活,以程式化的綜合藝術手段表達思想感情,使美的東西得以充分體現,從而引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同時,腳色行當與程式化的綜合藝術手段成為“公共財富”後,也帶來人物塑造類型化的傾向,使作品的情節、細節與語言出現雷同問題。
金亡後,院本在舞台上漸次消失了。實際上,它的藝術經驗沒有泯滅,而是溶化到新的北曲雜劇中。

名詞釋義

1. 金 元 時,行院(妓院)演唱用的戲曲腳本。體制與 宋 雜劇相同,是北方的 宋 雜劇向 元 雜劇過渡的形式。演時僅用五人,又稱“五花爨弄”。多寫歷史和愛情,表現下層人民的苦困,嘲諷封建統治階級及其幫凶的愚蠢和醜惡.但作品大都失傳,僅《輟耕錄》載有院本名目七百餘種。 明 清 泛指雜劇、傳奇。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院本名目》:“ 唐 有傳奇, 宋 有戲曲、唱諢、詞說。 金 有院本、雜劇、諸宮調。院本、雜劇,其實一也。” 清 張岱 《陶庵夢憶·阮圓海戲》:“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製,筆筆勾勒,苦心盡出。” 清 昭連 《嘯亭續錄·大戲節戲》:“ 乾隆 初, 純皇帝 以海內昇平,命 張文敏 制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演習,凡各節令皆奏演。”
2. 宋 畫院畫家所作的畫,稱院本。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名跡》:“ 北宋 院本畫用筆工致,傅色明釅,規模神氣,逼似 唐 人。今所傳 周昉 人物、 趙昌 花鳥,其佳者大率皆院本。”

歷史地位

金院本為元雜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主要表現在:①元雜劇繼承了金院本戲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場門出入,確定了中國戲曲獨有的上下場的連場形式。②在金院本腳色分行基礎上,擴充為旦、末、外、淨、雜...
金院本是中國古代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但金代只存有“院本名目”,對“院本”形態難有真正的認識,長期以來人們對金院本的理解、認識都信從明代朱權的“行院之本”說。對此,王萬嶺《金代院本非“行院之本”》提出異議,認為:“金院本與後來的元明院本有很大的區別,也與所謂的行院沒有直接關係。金院本的‘院’字並不是‘行院’的簡稱,應是由金代宣徽院漢人教坊的‘官本雜劇’演化而成。”這一觀點與朱權等傳統看法完全不同,“行院之本”以王國維的理解創作和演出主體是倡伎藝人,而宣徽院教坊演出本則屬於官方的,一民間,一官方,差距甚大,意味懸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