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台春餅

五穀台春餅

春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源於晉朝,興於唐朝,一直延續至今。其特點:色澤亮白,薄如蟬翼,筋道可口!五穀台春餅是一種將傳統與創新想結合的特色美食。

歷史起源
春餅是歷史悠久的小吃品種。吃春餅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願。吃春餅的習俗起源於晉朝,興於唐朝 ,一直延續至今。《關中記》中道: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詩句“春日春盤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有記載說,宋代宮廷用薺菜迎春耕做的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代宮廷春餅以“薄如蟬翼”而馳名。
宋朝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這樣描述:“常熟糍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打春》中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這樣,吃春餅逐漸成了一種傳統習俗,以圖吉祥如意,消災去難。
五穀台春餅第一代傳人宋廣柱生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世代務農,16歲進長春的一家饃店當學徒,21歲自營饃店生意,由於連年戰亂,雖然誠信待客,童叟無欺,也只能勉強度日。同治三年(1864年)春,一日傍晚時分,店外躺個年逾花甲的老者,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宋廣柱急召喚家人將老者攙扶店內,端來飯菜,老者用餐後言道:家居關內,到此尋親未果,現身無分文;宋廣柱瞧老者可憐,將其留宿店內,一晃半月已過,一日老者突然不辭而別,家人四處尋找未見蹤影,在老者床上發現書信一封,信道:承蒙收留,不嫌不棄,無以為報,吾家祖傳春餅秘方奉上,望世代傳承。
據悉老者乃太平軍將領之廚師。
宋廣柱按秘方所述,終達到:筋道可口,薄如蟬翼。將饅頭店改為春餅店,因富有特色,味道鮮美,終日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因連年戰亂,幾經沉浮,至民國時期方在第三代傳人努力下初具規模,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受日寇侵華、解放戰爭等因素的影響,經營一度中止。
解放後,恢復正常經營,誰知天有不測風雲。60年代文化大革命席捲全國,割資本主義尾巴,宋家被定為鬥爭階級,受到批鬥和迫害,財產沒收,春餅事業到此中止。
一直到21世紀第六代傳人宋秀英女士繼承先輩們的遺志,為了讓五穀台春餅這項古老的傳統飲食文化發揚光大,她潛心研究,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博採眾長,積累了豐富經驗,正式成立了五穀台春餅文化推廣公司-五穀台(中國)餐飲文化管理有限公司。開始了新一代人的夢想歷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