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鶴陽拳

五祖鶴陽拳

五祖拳全稱五祖鶴陽拳,是一種福建省的傳統拳術。該拳術技擊性強,無任何花架子。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五祖拳崛起為福建南拳的主要拳種之一,同時盛行於香港和東南亞各國。其實,五祖拳不能簡單地以南拳或北拳來劃分,嚴格的說,它屬於不南不北,因而筆者認為,該拳術的技術特點應從其整體結構和技手(即招式)的運作要求上來說;而其演變則要追溯到該拳術淵源的方方面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祖鶴陽拳
  • 分類:武術
  • 地區:福建
基本簡介,創始人,來歷,玄女拳,達摩拳,太祖拳,猴拳,鶴拳,源流簡介,源流一,源流二,門規,拳法特點,技術特點,整體結構,技手運作,技術演變,拳術套路,基礎拳法,三戰,單練練法,拳理,論精氣神,論剛柔,論動靜,論神意形,論勢,論時,度距,論法,論勁,論步法,論手法,論技手,基本練法,發勁特點,技擊法,臨敵十要,拳法手法,拳法腳法,拳法功法,歷史發展,

基本簡介

五祖鶴陽拳是福建武術的一大流派,它是由清末福建泉州武術家蔡玉明結合了太祖、達尊(羅漢)、玄女、白鶴拳、猴拳五大拳術的精華,發展、創編出來的一個拳種。
五祖鶴陽拳的風格古陋、簡潔,不尚花巧,出擊直截了當,因此在演練時比較不起眼,而真正看出五祖鶴陽拳藝功力深淺,拳術造詣的地方,就是“搖身震胛”的發勁,連綿不斷的手法,以及靈活轉換的腳法。功法、手法、腳法,這三者正是五祖鶴陽拳武技的三大支柱。
手法:六門八法、新八法、六門八節
腳法:纏、踢、屈、剪
功法:搖身震胛
以上所述的手法、技法、功法,確實是練習五祖鶴陽拳必不可缺的基礎,也是五祖鶴陽拳搏擊技法的特點所在。手法、腳法是外在的擊技,功法是內在的勁技,具足了內外的三種條件,就能把五祖鶴陽拳武技要領掌握住。然而在練習過程中,須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水平,所以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練法,乍看似乎是前後矛盾的事,如剛入門時,要求馬步沉穩,而後又要求走步靈活,然後又要騰跳跪屈,最後甚至要撲地剪腿,其實這些都是腳法循序漸進的練習方法。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訓練,最後必能了解這些技法的要領的。

創始人

蔡玉鳴(明)福建泉州南門外晉江梧塘馮(邦)尾村人,生於清朝鹹豐癸丑年(公元1853)卒於宣統庚戊年(公元1910)正月初九。蔡玉鳴從小酷愛武術,求父親讓他拜師學武。其父訓誡:“欲學拳術,需學善性。欲求善性,修身為本。”之後為他廣聘名師授拳,他憑藉著聰穎、悟性,18歲時就精通了,早已在閩南一帶流傳悠久的太祖拳、羅漢拳、達尊拳、猴拳及鶴拳五種流派的拳法。學成之後的二十年間。他廣游大江南北,尋師覓友,在切磋較技的過程中,拜山東大俠和陽師,學習北派拳腳功夫。他汲取了各門各派的武術精華,在光緒年間他將畢生所學的五祖拳法與和陽師北派拳腳功夫去棄蕪存菁,集諸家所長。鑄就一派新的拳種,成為五祖鶴陽拳的創派始師。世人贊為:“拳打八法矯似神龍戲水,腳踢四門捷如猛虎翻山。”蔡玉鳴經過數十年的艱辛學習,勤於操練,探討了各門各派特點,在實踐較量的過程中,確實武功超群。其法具有南拳北踢之藝。終於通過精心整編出一派新的拳種。但是蔡玉鳴還是延用了五祖拳的叫法,而不是什麼“蔡家拳”或“玉鳴拳”之來標榜自己。之所以統稱為五祖拳,表示這個新拳種並沒有脫離它母體——原來的五種流派拳法。流傳在民間的拳譜,多數套路名稱後還註明該套路的源於“五祖”當中的那一“祖”,如“二十拳”又名“日習拳”就是太祖拳法、“打角”是羅漢拳法、“千字打”是鶴拳法、“三角搖”是達尊拳、“頭扎”是猴拳法、“朕頭”是太祖拳法,“連環八卦”是和陽法、“地煞”是鳳陽拳法等不勝枚舉。蔡玉鳴創“三戰”套路為拳母。以“七個戰”的套路為步法聯繫套路,分別是:三戰、天地人戰、平馬戰、祖戰、五虎戰、大套三戰及玄女戰,這也以為授之七種拳術的象徵,和又整編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完整體系,共編成了七十二個拳械套路。根據拳譜內各個拳路的風格,學武者可根據自己的體能來操練不同的拳路的套路。拳術套路內容十分豐富,各套路拳法即能徒手單練又能徒手對練,具有攻防技擊意義的操練方式,也能按拳種的風格使弄各種古兵器,如:川耙、釵、月牙槍鏟、方天畫戟、齊眉棍、丈二棍、朴刀、宮刀、開山大斧、柳葉刀、劍、雙鐧、雙鐵鞭、三節棍、柳公拐等長短兵器,還有民間常用的器具,如:鋤頭、雨傘、板凳、扁擔等等。
蔡玉鳴蔡玉鳴

來歷

五祖拳系五種拳種之合併:

玄女拳

是柔軟之拳法,他攻則柔,柔則攻,粘如蔴芝(糍粑),軟如棉,搖身駿胛從電力為常。
五祖鶴陽拳五祖鶴陽拳

達摩拳

達尊系印度人,勢心拜佛,鍛鍊身體,外功、內功、氣功無不全備,天天靜坐念經。達摩祖師手持方便鏟,肩挑鬥笠和草鞋,抵中國河南少林寺,面壁九年。渡江後有人與其學習拳術。達摩拳術腳步是前弓後馬箭,手臂如鐵,手掌如青龍戲水,進功由偏門入。

太祖拳

太祖系趙匡胤,拳棒以硬法,腳馬步是八字馬,手臂如鐵,轉肚(du)如虎爪,腳如鐵枝身如銅牆鐵壁,進馬如生龍活虎,法力視之為勇不可擋,學生欲學若無三、五年決不成功。進攻退守是連削帶打,雖是硬枝硬葉,但變化無窮,初學者須謹慎練習。

猴拳

猴拳,是以形猴態和攻防技法融合而成的拳術。猴拳在明代已有記載,傳有“猴拳三十六路”(見《江南經略》)。猴拳模仿猴的身型,要求縮脖、聳肩、含胸、圓背、束身、屈肘、垂腕、屈膝。手法模仿猴摘果、攀援,有刁、采、抓、扣等法。

鶴拳

蓋以鶴之精,在於足。手快不如眼快,眼快不如步快,步法即是身法。
猴練手。鶴練腳。玄女練搖身駿胛。達尊練肚、腳馬是前弓後箭步。太祖練身、腳馬是八字馬。
五位祖師之拳理、技手、腳法、各有翼殊,蔡老師為五種拳法互相混合,技手去粗存精,維新改造,成為五祖拳拳法。蔡老師欲求深造,當時聞山東人和陽師在漳州,其拳術數一流,故蔡老托人介紹拜貼為師。並學成其跌打損傷、移輪接骨之法。此南北拳合併更是兇猛之至也,即稱之為五祖鶴陽拳。

源流簡介

五祖鶴陽拳的源流:
五祖拳是福建七大拳種之一。作為為閩南一帶流行最廣的一個拳種。有關五祖拳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而最具爭議的有兩種:
央視武林大會五祖拳擂台賽央視武林大會五祖拳擂台賽

源流一

〈一〉五祖拳是白鶴,猴,羅漢,達尊,太祖五種拳法的合稱;

源流二

〈二〉五祖拳是蔡玉明把上述五種拳法經過整理加上玄女法和後來所學北派拳法創編成一種有別於原來五種拳法的一種新拳種。
以上兩種說法都沒錯。但是必需加以區別,因為它們名同而實不同,一個是五種拳法的合稱。一個是現流傳在閩南一帶且早已遠播東南亞的一個拳種。中國福建南安又有以五祖鶴陽拳為基礎發展成為自成體系的[鶴拳道]。

門規

修身修性謙為本,學法學藝一氣成。

拳法特點

五祖鶴陽拳的拳法特點綜合了七種拳法的特性。猴手、鶴腳、玄女搖身駿胛、達尊羅漢步、太祖身以及和陽師的北派技法、道台夫人的下盤腿功,容入了七種優秀拳法,使得五祖拳很快就成為當時閩南最優秀傑出的拳種,蔡玉鳴因此成為一代宗師。
蔡玉鳴生長在泉州晉江,而泉州的太祖拳流傳久遠可以追溯上千年的歷史(據考南宋時期一部分皇室貴族子弟居住於泉州,他們喜好使拳弄棒、以至泉州一帶流行太祖拳。據說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傳)。因此蔡玉鳴在集藝匯綜的過程中,以太祖拳為基本功底,綜合其他拳法的技術特點而形成五祖拳。
五祖拳初步形成後,蔡玉鳴曾多次與武林高手較量技藝並獲勝,早期蔡玉鳴設立了“聖公會”、“龍會館”二館公開授徒。在這發展過程先後收服泉州一帶號稱五虎的名人為門徒。後期又培養出五位傑出的門徒號稱後五虎,有記載的著名的衣缽傳人有泉州的林九如(外號狗師)、魏南山(外號翻天豹)、翁朝賢(外號大古秧)、官橋的尤祝三(清末武舉人)此人於1917年著有《中華柔術大全》一書、泉州的陳京銘(外號金翼大鵬,清末武秀才)、何海師(外號鳳尾手)、陳魁(外號鑽天鷂)、泉州的狐狸仔(外號落地金蛟)、官橋的柯彩雲、南安的瀋陽德(外號玉面虎),林九如為頭屆徒弟,瀋陽德則是關門弟子。這二位師兄弟曾經與泉州崇福壽的妙月法師較技,由瀋陽德獲勝,後來由師兄林九如收納妙月法師為門徒。就這樣從泉州晉江一直擴展到整個閩南地區,這一時讓閩南一帶武風大變,習武人士以練五祖拳為榮,閩南掀起了學習五祖拳熱潮,多數武館均以能與五祖拳掛上關係為時尚,不少其他拳種武館也改教五祖拳或掛上蔡氏的館號<仁義堂>。從此泉州、晉江、及閩南一帶五祖拳顯得一枝獨秀。 蔡玉鳴深造武藝的同時,也學就一手高超的醫術。之後他在傳授門徒時,經常為民眾贈醫贈藥,同時主張“武醫兼修”、“未練武先學醫”,光緒年間他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全面總結了骨傷科、藥劑科、經絡學科以及武術的理論知識編寫成《松筠玉記》一書,共三十六卷。《松筠玉記》包含了關於五祖拳的拳譜、武術理論、骨傷科、醫學、醫方、診法、導引、按摩等。遺憾的是,抗戰時期日軍占領廈門0時,該書被日軍焚毀,此乃本門一大憾事。但是根據《松筠玉記》中的配方配製的廈門“松筠堂藥酒”至今還馳名中外。 清朝末期到民國初期,由於政府局混亂,各地出現了貪官污吏,使得民不聊生,閩南一帶許多人為謀生出洋南渡,也把祖國的瑰寶—武術帶出國門。從此五祖拳流入東南亞各國,如:張雲章(前清秀才)是蔡玉鳴的入室弟子,此人曾為蔡玉鳴像敬贊題詞堪稱文武雙全,清宣統三年就南渡菲律賓城市被聘為[中西學校]校長。(林九如的學生公婆詹所傳弟子盧言秋(外號虎母秋)就向海外發展<傳承上有爭議)),菲律賓光漢國術館就是盧氏所傳。還有陳京銘的傳人陳家鴻傳陳少堂、陳慶堂就設有現時的菲律賓中華鳴謙國術社。還有瀋陽德傳廈門新垵一支後,出洋南渡新加坡設立了玉明國術研究社,之後又有了明星武術體育學院。五祖拳至今還在閩南一帶及東南亞流傳。

技術特點

整體結構

1、南北結合。五祖拳是結合南北派拳術特點創立的一門拳術,這點從其主要馬步所採取的形式就可見一斑。南拳的馬步多呈八字步,北拳的馬步多為丁字步。五祖拳的馬步採取不丁不八步。其馬步的重心位置為前後四、六開。不丁、八步易於作前、後、左、右的快速運動,而從其重心位置位於人體重心支撐點前後四、六開的位置這一點來說,根據現代科學的“黃金分割率”分析,是極為合理的。
在拳術套路中的技手方面,北拳偏於大開大合,南拳側重穩紮穩打偏於短小精悍。五祖拳則汲取南北之長,該長則長,該短則短,長、短兼而有之。以沖拳為例,南拳有的拳打出去時手臂肘關節保持略為彎曲,弓步沖拳時後腿也微彎。五祖拳沖拳時要求手臂要直,弓步沖拳時後腿要直,(前弓後箭)雙腳要腳踏實地,腳後跟不能提起,和北拳相似。一些技手如開弓、敲打、雙批、陰陽插、橫釵、清平打、擋等都要求手臂伸直,和北拳相似。五祖拳技手中常見的一些短打技手如打扎、割扎、雙貢、撓、父子相隨、雙豎拳等,和南拳一樣短小精悍。
五祖鶴陽拳講解五祖鶴陽拳講解
可見,五祖拳從馬步到技手都是融南北派拳術之所長,根據實戰需要長短結合進行編排,無任何偏頗之處。
五祖拳在套路編排上對步法的要求比較嚴格,五祖拳的每一套路要求起勢和收勢的腳步都落在同一位置上。由於運動中的腳步是隨著方向的變化以及在同上肢的配合中不斷作快速變動的,只要馬步的基礎不夠紮實,那么,運動中腳步產生的哪怕是極輕微的不易看出來的大小偏差,也將使得收勢時腳步的位置與起勢時腳步的位置產生不同程度的步位離差。這種步位差方便而準確的提供了檢驗運動員馬步基本功的可靠依據。
2、內外兼修。拳語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五祖拳從入門的基礎套路起就開始了內氣的練習。五祖拳通過挺胸收腹,沉肩夾肘等來協調胸、腹、背肌肉群的運動。這種運動完全受意念的支配,結合到技手的運動中從慢到快,從用意到隨意,自然而然,形成了高度靈敏的條件反射和布氣狀態。由於氣的運行分布加強了胸、腹、背肌原纖維的收縮力量,經過長久練習後,一般習五祖拳的人無須經過擊打訓練其胸腹背部就能直接承受強有力的拳擊,而一般硬氣功都要經過排打訓練後才能達到這一階段。
肩、肘、腕、胯、膝、裸、胸、腹、背等的協調性同時是五祖拳特有的搖身振胛發勁身法訓練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經過長期正確的練習,達到自然而然後,每技手發勁的剎那間,會從身體內爆發出“蓬”的聲響,而且勁越大聲響越大,厲害者會令周圍觀者有震撼感。

技手運作

五祖拳的技手講究“銳”,也就是出手要迅猛有力,讓對方防不勝防。銳,指的不單單是勁力問題,它是手法、身法、步法、力法等的一種綜合功力的表現,因而在長期的訓練中,應按以下幾點嚴格要求:
1、四點金落地。由於人體的重量靠兩隻腳支撐,而腳的支撐點主要是跟骨和跖骨,人體雙腳的跟骨和跖骨四個點,不論哪個點支撐不力,都將影響到人體重心的穩定性。五祖拳稱人體的這四個支撐點為“四點金落地”。“四點金落地”同時是發勁時“雷從地發”(反作用力)的基礎。
五祖拳基礎拳套路“三戰”就要求習者從起勢到收勢雙腳腳趾都要保持“五指朝天”。“五指朝天”的作用第一能防止初習者重心前傾,第二易於氣往下沉,確保“四點金落地”,穩固重心,第三增強小腿脛骨的自我保護能力。“五指朝天”的第二階段訓練為:運動中“五指”呈自然放鬆狀態,只在發勁時配合“搖身振胛”身法同步作“朝天”狀。
2、馬步四點金。我們把馬步的下支撐面積看作一個四方形,那么,兩隻腳正好落在四方形的前後兩個對角上,作向後轉運動時,人體重心還是保持在原來的支撐面積里,只是雙腳處在這個四方形的另外二個對角上。五祖拳稱保持馬步下支撐面積的這四個角為“馬步四點金”。五祖拳馬步基礎功是否紮實,主要在於如何在轉向、前進、後退等運動時對“馬步四點金”進行訓練,以保持不丁八步不變形,穩定重心,使上下肢在運動中更加協調。
3、墓碑身。所謂墓碑,意即保持中正,不前傾後仰,不左右傾斜,也就是技手在定勢(制動)時身體要正。一般人在坐右馬步時容易產生身體右側比左側前傾,坐左馬步時身體左側比右側前傾。由於身體不正會影響到技手的正確、全面的發揮,會影響到身體的左右活動,因此,五祖拳要求技手在定勢時身體要像墓碑那樣保持中正。
4、十七點正。十七點即手部肩、肘、腕,腿部胯、膝、裸十二點,以及雙眼、喉、胸、腰、五點。十七點正也稱子午正,意即技手的姿勢正。沒技手運動時十七點必須相對到位,才不致產生“敗門”。
5、搖身振胛。搖身振胛是五祖拳獨特的發勁身法,五祖拳每一技手都要用此身法進行發勁,該身法是在上、下肢及內、(意、氣)外(形體)的高度協調的基礎上進行的。
上述幾點是在練習五祖拳時每技手都要套用並做到的,哪怕只有一點做不到,技手就達不到銳的要求。技手“銳”表現在,第一,起動快。功力越深的人起動越快,而且不易為人覺察。五祖拳講究每技手在瞬間發勁制動(技手分明)後能即刻放鬆,就是說松和緊一樣要在瞬間完成,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做到連續起動快又不易疲勞,才利於實戰。第二,完成一個動作快。在運動中必須松,防止緊張僵硬,一緊張就遲鈍,而且消耗體力,不能持久。松則能在手到的同時充分加速,收縮發勁。松者,就是力要“化”,運動中能“化力”,才能為中途變招,為後發制人、後發先至,為深層次的能發能收打下良好的基礎。這裡引用五祖拳拳歌一首,五祖拳的技術特點已生動地表現其中:拳有精粗必練就,學無大小在專心。六門八法擋押手,五背七剪雙飛踢。一膽二力三勤練,眼精手快奏神通。

技術演變

五祖拳作為結合南北派拳術而創立的一門拳術,是我國武壇上的一朵奇葩,因而,其技術演變的過程也就是五祖拳創立的過程。
五祖拳為福建晉江安海大浯塘村蔡玉明先生所創。蔡玉明先生主習有白鶴、行者、太祖、達尊、羅漢等五種拳術,後在漳州認山東和陽師為義父,隨和陽師北上習武。(歷史上,上述五種拳術在福建曾同為五大拳種,因而被統稱為五祖拳。)蔡玉明先生的學生尤祝三在“中華柔術大全”中說:“吾夫子蔡玉明,曩以弓馬遊伴,兼通五祖拳法,白鶴手、齊天指、太祖足、達尊身、羅漢步……”蔡玉明先生正是以其兼通的五種拳法加上和陽師的拳術在清光緒中期年間,以不背師道之信義,融六種拳術之所長,創立了“五祖鶴(和)陽拳”,五祖鶴陽拳盛行後,人們一般於口頭上簡稱為五祖拳。由於閩南方言語音之誤,和陽長期以來一直被人稱為鶴陽,因而沿用至今。而五祖拳的所有套路,都是融合了上述六種拳術之長才形成了有別於上述六種拳術的獨特的風格。
綜上所述,了解五祖拳形成的歷史,(技術演變)明了它的技術特點,嚴格按五祖拳一系列練功功法練習,綜合功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拳術套路

拳術套路目錄
1.三戰 2.天地人戰 3.平馬戰 4.大套三戰
5.女戰 6.左戰 7.五虎戰 8.二十拳
9.挑卡 10.打角 11.中管 12.對樁
13.三角搖 14.連環 15.千字打 16.三戰十字
17.三十六天罡 18.鼓推邊 19.雙爪 20.雙綏
21.雙角 22.雙連 23.雙鞭 24.頭扎
25.二扎 26.三紮 27.四紮 28.四門斗底
29.連城 30.清風 31.玉步搖 32.七十二地煞
33.連環八卦 34.指地坐蓮 35.落地金鉤剪 36.海底穿針
37.開擒前後堀 38.指地坐堀 39.掃腳開弓 40.左右擒割法
41.朕頭 42.頭槽 43.二槽 44.三槽
45.四槽 46.五槽 47.六槽
廈門鶴陽五祖部分套路:
單人拳法套路66路
基礎:
1.三戰2. 二十 3. 挑卡 4. 打角
5.四門 6. 中管
中級:
7.魁星點筆 8.三角搖 9. 陸步搖 10.大三戰 11.左戰
12.右戰 13.天地人戰 14. 五虎鳳尾戰 15.鶴戰 16.千字打
17. 雙綏 18. 雙爪 19. 雙連 20. 雙角 21. 雙鞭 22.雙飛 (六雙)
23. 茵藤踢 24.孩兒抱 25.四馬搖 26.獅子翻身 27.雙龍抱印
28.一元 29.兩儀 30. 三才 31.四象 32.五行
33. 六合 34.七星 35.八卦(連環八卦?) 36.九宮 37.十面
一元歸中,兩儀夾攻,三才巧合,四象阮設(沒),五行迷蹤,六合紉步,七星離行,八卦游身,九宮十面埋
38. 連環 39. 連強 40.連城 41. 連珠 (四連)
42.清風 43.明月 44.朕頭—仙人拋網
45. 天罡(三十六天罡?) 46. 地煞(七十二地煞?) 47.十八羅漢手法
48.梅花譜頭節(頭扎?)49. 梅花譜貳節(二扎?) 50. 梅花譜叄節(三紮?) 51. 梅花譜肆節(四紮?)
52.鶴陽頭遭 53. 鶴陽貳遭 54. 鶴陽叄遭 55. 鶴陽肆遭
另:
56.北羅漢拳 57.猴拳頭節 58.打四門 59. 連環八卦離 60.闖四門 61.少林五行拳
62.鶴陽行者拳 63.五枚連環掌 64.羅漢拳法 65.角戰
雙人拳法對練:7套
六門八法,鬥技攻守法,格技攻守法,八法手法,羅漢對壘,散技對打一、二段
單人器械套路44路
棍:9+2
子龍巡江,五步梅花,猛虎攔路,惡蛇纏樹,行者棍,雙頭棍,五祖鶴陽玄女棍,三合棍法,青龍絞水,三節棍,九節棍
耙:5
猛虎出林,烏龍過江,川耙四十八法,連環耙,蓮花耙
鐧:3
秦家鐧,鶴陽雙鐧,剎手鐧,
劍:7
洞賓劍,達摩劍,少林乾坤劍,少林劍,一元劍法,乾坤穿林雙劍,玄女雙劍
刀:5
彩風雙飛(雙轉刀法),鶴陽官刀,羅漢刀法,七星刀法,八卦刀法
斧錘:2
連環花斧,八寶大錘(雙)
鞭:1
玉明雙鞭,
拐:3
日月拐子刀,單刀拐,柳公拐
槍戟:6
鉤鐮槍,方天畫戟,鉤連槍,連環雙鉤鐮,護手戟,羅家槍
鋤頭:1
鋤頭法
雙人器械對練:7套
雙鐧對棍,棍法對打,單刀對打,大刀對牌,三才雙劍,宋江棍對打,赤手入白刃

基礎拳法

打角 三戰 日習 跳卡

三戰

三戰為五祖拳之拳母,手法,步法,腳法,身法,勁法皆出於此拳,為入門第一套,可分為三個方面
1.架勢基礎:吞吐沉浮與五肢力;2.硬功基礎:金鐘罩與鐵布衫;3.勁力基礎:搖身駿胛。
三戰是入門第一套,也是最後一套。要練好三戰純屬不易!所以老一輩有個說法:三戰起,練到死!

單練練法

八步頭
1.四平馬 雙墜掌; 2.千斤抓; 3.萬斤擋; 4.白鶴雙亮翅;
5.落掌請拳; 6.分掌坐節; 7.右側弓馬吞; 8.四平馬吐;
踏右馬雙插,坐節(扎),吞吐; 直進踏右馬雙插,坐節(扎),吞吐; 再直進踏右馬雙插,坐節(扎),吞吐;
留馬雙插,坐節(扎),吞吐; 再留馬雙插,坐節(扎),吞吐; 又留馬雙插,坐節(扎),吞吐;
踏進雙剪,留馬雙敲,直進打節; 反開,左手切,右手釵(脫); 退馬收吞寄
日習(二十拳)
踏右馬擒右,三拳,雙捆手;
翻身掀(軒)左,三拳,雙捆手;
轉右掀右,三拳,雙捆手;
翻身軒左,三拳,雙捆手;
轉右掀右,三拳,雙捆手;
翻身掀左,三拳,踏右馬擒右,二拳;
留馬收吞寄。

拳理

論精氣神

內練五臟,吞吐浮沉,頤氣養神。練氣化神是五祖拳的練拳宗旨。倡導氣安於內而神顯於外。氣沉則神明意寧,神明則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傳之於心;意寧則心中朗朗,應之萬變,審勢、待時、度距就此而生。若氣浮則神散意亂,神散則反應遲鈍,動作笨拙,意亂則心中無主,敗勢盡露。

論剛柔

武道不外剛柔二法,剛在他人前,柔承他人後。剛者,先發制人,動速勢猛。柔者,後發制人,引化靈巧。剛可克柔,故善剛者,剛其不柔(可以不用柔而以剛取勝);柔亦可克剛,故善柔者,柔其不剛(可以不用剛而以柔取勝);全剛易折,全柔易纏。剛柔相濟,勝券在握。

論動靜

動如風而不停留,謂疾也;靜如水而無常形,莫測也。以靜待動,舍我從人;以動亂靜,舍人從我。靜中無動謂之呆,動中無靜謂之亂。故動靜相合,是為得法。

論神意形

意授於神而主形,以形藏意,用意導形,全神貫注,時隱時現,令人莫測,謂之形、意、神三者合一。

論勢

二人敵,得勢者勝,失勢者敗。審勢而後立策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審是審其虛實,度是度其強弱,實則避之,虛則擊之,“逆來順受”,出其不意;剛則化之,以柔克剛,弱則逼之,以剛克柔。

論時

審時不如待時,千古不失之機為進而未穩,發而未至,變而未盡,過而未成之時。

度距

度距立勢需眼明手快,進擊走勢需身靈,步快毫釐之差,得失即現。

論法

拳之精者,返璞歸真,簡也。法之妙者,若有若無,應運而生。

論勁

勁者非力也,勁從力中生,蓄勢而後發,力從筋骨發,蓄如弓滿月。發力不用腰,朽木催不倒。發力不助氣,勁不隨人意。

論步法

八法步為先,先穩固下盤,步穩而身後動,則無慢浮之虞;慢必受制,浮則無根。快中求穩,動中求靜,才是步法追求的最高境界。

論手法

手法四訣/吞、吐、浮、沉。吞如洪水捲地,吐如疾箭離弦,浮如風吹羽毛,沉似頑石投江。(攻為吐、守為吞、進為吐、退為吞、快為吐、慢為吞、輕為浮、重為沉、化為浮、凝為沉)

論技手

技手又稱“橋手”,有單、雙、長、中、短。雙技有四六技(雙臂一長一短)又稱父子相隨。

基本練法

提百會以挺頭,起牙關而強項;虎眼、獅嘴、龍喉。兩肩墜而心胸守;十趾蹺則腳力生;束檔固腎(提檔吊肚運氣內轉,腳夾尾椎鑷以聚丹田)。要以氣催力(發力時配以丹田力,聲出肚硬);要欲發先收(手勢出擊七分,挱入三分,左右互動講究和力);要先柔後剛(剛柔必須相濟);要五肢齊(手腳四為技,身為一技謂五肢,發力先從後腳起,配以“搖身俊胛”渾身發力如電力一般)。

發勁特點

勁力剛猛,以蹬腿(踏足挺膝也叫彈腳),力著以點的“金剛勁”(寸勁發力)、“搖身俊胛”使力從足底生,帶動腰、肩胛、左右輪動,傳遞到肘、腕、渾身發出一種彈勁而示勇猛之形。

技擊法

連消帶打法,以打反打法,以硬擊軟法,左右互換法,迂迴遊走法,虛實亂敵法,順勢吞化法等。

臨敵十要

一膽,二力,三精,四熟,五順,六速,七靈,八穩,九聲,十變。

拳法手法

六門八法、新八法、六門八節
“手執八法稱無敵,腳踏蓮花第一人”,這首對聯是稱讚師祖蔡玉明武藝精湛,而其中就點出了五祖鶴陽拳手法與腳法的要求。“六門八法”是五祖鶴陽拳手法的精華所在,是由八段散手動作組成的散手對練套路。這八種手法貫穿於五祖鶴陽拳所有手法之中,是接手出擊的訣竅。它的最大特點是粘手聽勁,要求“軟如棉,粘如糍”,一旦與人接手,就隨順對方的手肢勁力變化,沾粘不離,等待對方招式轉換之空際,應手而入,擊其無備。
在初練時,要求用意念而不用拙力,從粘手對練過程中訓練聽勁、懂勁,而最終練到化勁的地步。由於它是以訓練勁法為目的,所以招式精簡,乃至只有一式而已,如第八法“風擺梧桐”,雖然只有一式,卻包含了對勁力消長、轉換的理解,如果真的體會得當,就能掌握《拳經》所謂的“哄他舊力略過,新力未發”的要領了。
六門八法練習得法,又能領悟其中的訣竅,在實戰搏鬥中往往表現出粘手即打,逢空必入、後發先至,處處採取主動攻擊的風格出來。
不過六門八法還需要有套用的訓練,因此,還有新八法和六門八節的散手對練套路,與它相為表里。
八法是短橋粘肢散手對練,講求手法的變化訣竅,如無深厚的散手搏擊對練基礎,就難以理解體會出其中精要之處。新八法是由短橋粘肢,發展成離橋散手對練。六門八節則是離橋散手對練。
所以先練六門八節,將散手搏擊所需要的招式、身法、步法訓練嫻熟,然後再進入六門八法的訓練,等到六門八法訓練有成後,又練習新八法,把粘肢聽勁的技巧,逐步過渡到離橋搏擊之中。練完新八法後,又要將六門八法的搏擊心得正式融入六門八節訓練中,最後便是將八法八節的擊技,在自由搏擊中隨機應變,任意發揮。

拳法腳法

纏、踢、屈、剪
五祖鶴陽拳的腳法不光是踢法,而是步法與腿法相結合,故統稱腳法,是腳技的整合套用。一般上總以為南拳北腿,南拳不擅於用腿,五祖鶴陽拳雖然沒有明顯的大開大合的腿法,對於腳法的套用卻並不缺少,只不過強調實戰的效果,而不突出演練的表現。
五祖鶴陽拳的腳法可分為四種:纏、踢、屈、剪。
纏法屬於暗腳,套用於步法之中,包括了鉤、纏(包)、頂、撞、靠、壓、擺、彈等。它是在與人接手時,以手對手,以腳制腳。上盤以手法對付,而下盤則在入馬進步時,攻擊對方的馬步,尤其善於趁對手馬步移動之際施展出來。
踢法則多用中下盤腿法,而且配合手法使用,有典型的南拳風格,包括了茵藤踢、盤龍踢、蹁踢、七寸踢、地趟鉤踹等。運用踢法時,重視手法的掩護,往往踢法使用的前後,都有連續的手法輔助。
屈法即是跪步法,一般的跪步僅僅是步型,而屈法則是腳法的套用,有前屈法、後屈法、指地雙屈法,在跳下屈地時,利用體重與步型的結合,重挫對手的腳部,最擅於對付地趟腿法。
剪法指的是落地金鉤剪,以撲地臥倒雙腿剪擊對方的腳腿,包括了陽剪、陰剪、連環剪、撲白虎剪等,屬地趟腿法。
五祖鶴陽拳的腳法多變化,不在手法之下,卻不以腳法示人,所以較少為人所知。在練習時,以練步法為基礎,因為任何的腳法,都是以靈活的步法為依據,倘若步法沒有練好,腳法的套用就會失準,也就易為人所趁。此外,步法正是進出六門的關鍵,即使手法再好,如果沒有步法的配合,就做不到粘手不離的地步。步法突顯的是“走”,手法的接續,身形的轉換,多在走步時展開的,而纏、踢、屈、剪四法,則是隨著攻擊時機而變化運用,是故五祖鶴陽拳的腳法不單是為了配合手法的運用,也同時是主動攻擊的技法。

拳法功法

搖身震胛
除了手法腳法之外,作為功法的“搖身震胛”,是五祖鶴陽拳功力的來源,若是沒有了它,即使有再好的手法腳法,,也不能發揮出搏擊的勁力。“搖身震胛”是一種發勁的方法。它是以雙腳為底力作支撐,以丹田為中心,腰腹為圓球,雙胛為開展。勁力從底而起,上至腰腹,由丹田為中心的腰腹圓球作內轉,將勁力由內而外,搖動身軀,上達肩胛,肩胛接續搖動之勢,將勁力擴展到手指末梢。在搖晃過程中,動作恍如牲口渡河後,抖潑身上的水滴,故稱“鶴震身”。此種發勁法,是先柔後剛,發勁時不可用拙力,必須放鬆所有關節。搖身時,每一個關節都要接續地發勁,讓勁力通過的同時,把勁力加大,所以全身必須松而不軟,活而不僵,這都是需要多年的訓練,才能得心應手。
“搖身震胛”的訓練方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通過“吞吐浮沉”四勁的呼吸,把腹部練成能承受打擊的硬肚。這是練就金鐘罩、鐵布杉的硬氣功。其次,再把以丹田為中心的腰腹,通過呼吸順練,成一個開合自如的充氣圓球,再進一步將此圓球練成運轉靈活的“活肚”。再次,在活肚的基礎上,開始搖身震胛的練習,訓練勁力由下而上,內而外地反覆轉換,直到套用自如為止。這階段才是“搖身震胛”的完成。
“搖身震胛”獨到之處是能夠隨著氣勁的起伏,連續發勁出擊。當一招擊落後,以意使氣,以氣搖身,以身震肚,以肚發力,手不回收,而再發第二招。具有上乘功力者可以連續發三次不間斷的“搖身震胛”,在實戰中往往能使對手措手不及。
作為欣賞五祖鶴陽拳術者來說,也可以通過這三方面,看得出武者的水平以及其特點。

歷史發展

在民國初期,軍閥混戰時,蔡玉鳴有三個門徒來到廈門,有翁朝言、楊捷玉、沈揚德。翁朝言在廈門開辦了“松筠堂”藥館,楊捷玉在廈門港設立“鶴武館”,而沈揚德則來到新垵設立了“鶴陽館”,從此五祖拳在廈門及新垵開始流傳下來。
新垵是福建著明的僑鄉,村民習文練武,文武名人倍出,清代村里出了幾位文舉人、武舉人,清末至民國初是新垵武術興盛的時代。新垵各角頭都立有武館,分別是〈一〉海墘角武館(白鶴拳種)、〈二〉上宅角武館(達尊拳種)、〈三〉大門前角武館(太祖拳種)、〈四〉東社角武館、〈五〉下堂庵角武館、〈六〉大岑角武館等六個武館。沈揚德到新垵時(1919年),當時村里經常發生角頭勢力拚館(爭奪地盤),打架鬥毆殃及村民正常生活,沈揚德決心振武征服不良勢力,以保村民安寧,他設立“鶴陽武館”收納一些仗義青年為門徒,藉助角頭比武先後征服了上宅角、下堂庵角武館,收伏了邱劍剛為門徒,緊接著海墘角武館等一一被征服了。一時間新垵武術在沈揚德的主持下得到統一,館址設在邱豐慶的祖輩公廳,從此,新垵武術進入了新階段。這時候新垵一時安寧了許多,華僑怡谷堂公司捐獻部分資金,華僑愛國人士邱清風、蘇烏兵二位先生先後捐款購買兵器及練武服裝給當時武館。沈揚德又在新垵創建了“玉明武術研究會”。從此“鶴揚武館”培養出一批批優秀門徒,從而推進了新垵武術事業的發展。當時瀋陽徳門下有十大虎將,他們分別是邱思志(大舍)、邱劍剛(烏鐵師)、邱衡煌、何蘇武、邱加注、邱繼仕、邱天乞、蔡瑞全、葉峇連、邱思炭。這十大虎將曾經為五祖拳做出巨大貢獻,如上世紀三時年代,泉州“富美國術館”向沈揚德發出聘請教武要求,沈揚德應館長林天恩(林九如之子)之邀,派出門徒邱思志擔任(富美國術館)教練。任滿後再由何蘇武、邱劍剛、邱衡煌擔任教練,因此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拳師。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間,沈揚德分別率領門徒參加許多表演和比賽,都獲得很好的名次,分別有集體總分冠軍,個人一、二、三名,其中邱思志、邱衡煌二位曾參加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武術比賽大會也獲得優良的成績。十虎將在新垵的武術發展史上書寫了輝煌的一頁。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占領了廈門,新垵時常被日軍飛機轟炸,沈揚德醫館被炸毀,沈先生被迫把家屬送回老家。一九三八年從廈門鼓浪嶼乘船出洋南渡,先到緬甸新垵邱氏族人聚集點龍山堂,並在建德寺教授五祖拳,後轉到新加坡定居,並在新加坡創辦“藍青國術館”、“玉明武術研究會”。
沈揚德離開新垵後,鶴陽門弟子以武救國。為了讓五祖拳代代相傳,分別在閩南一帶設館傳徒。邱劍剛在廈門、同安、龍溪、南安、晉江等地都有立館,還在廈門統一了“益同仁”救濟會武館。“廈門劍剛武術社”就是邱劍剛的門徒所設立。邱衡煌在泉州、晉江、石獅等地立館,泉州黃清江、石獅吳顏全就是他的門徒。邱繼仕在南安洪瀨立館,邱加注在長泰縣立館,蔡瑞全在龍海立館,葉峇連在廈門、同安、後溪、西亭立館。沈揚德在新垵授武時,廈門的黃維姜(黃進步)也是這個時期的門生。
新垵武術在抗戰後,有幾個代表性武館.館主分別是〈一〉邱思炭,〈二〉邱繼仕,〈三〉蔡瑞全,〈四〉葉峇連,〈五〉邱天乞。一九四七年,邱思炭以高尚武德及純樸的親和力得到眾師兄弟的扶持,主持了新垵武館,並支撐起沈揚德在新垵設立五祖拳鶴陽館,繼承了“新垵玉明武術研究社”,社址改設在邱思炭本宅大廳前院,從此新垵武術又正常開展活動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