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松驛

《五松驛》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二句寫作者獨下長亭追思秦朝的滅亡,因而想起《過秦論》;如今五松驛的松樹一棵不存,只見樵人負薪。後二句寫李斯、趙高被誅,秦亦隨之滅亡,五松亦不免於斬伐,此托秦亡以寄憂國之慨。這首詩,巧用雙關語,借古影今,表達作者經過五松驛時,痛惜秦朝滅亡,感慨往事的複雜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五松驛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李商隱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五松驛1
獨下長亭念過秦2,五松不見見輿薪3
只應既斬斯高后4,尋被樵人用斧斤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五松驛:在唐長安東。詩作於大中元年三月隨鄭亞赴桂林途中。五松,即秦始皇所封之五大夫松;驛,驛站,古時官員或公人旅途中所棲之所。
  2. 長亭:亦稱“十里亭”。古時於道路每隔十里設長亭,供行旅停息。
  3. 五松:本指五大夫松(秦始皇登泰山遇雨封松為五大夫),此泛指松樹。輿(yú)薪:車載燒柴,指松被砍伐。
  4. 只應:只因。斯高:李斯趙高。秦二世使趙高治李斯獄,責斯謀反,腰斬於鹹陽。後來趙高也被子嬰令宦者韓談刺殺,夷其三族。
  5. 樵人:砍柴人或伐木人。

白話譯文

獨自步下這長亭,無端心血來潮,不由得就背誦賈誼的鴻文——《過秦論》。這驛站的名字叫“五松”,又不由得令人想起,松樹曾經接受過秦始皇的封號,那千古傳揚的“五大夫”之尊稱。可是,五松早就不見了,此刻能看到的是樵夫的負薪。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想來應該是:李斯和趙高被誅後,不消多久,五松驛上的松樹,也被樵人動用了斧斤。

創作背景

詩或作於濟源赴京途次。當時應是大中元年(847)隨鄭亞赴桂幕,途中經五松驛不見五松,只見輿薪,遂引發詩人的感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人路過五松驛,有感於秦舊地的變遷,借五松發懷古之幽情。構思極妙,字面上只寫昔日的五松被伐,只看見一車柴禾,但巧用雙關語,把歷史人物和故事穿插、幻疊於松樹上。五松驛離望秦嶺不遠,凡從長安東還,若陸路不通時,取道襄漢水路南下,則要先過關中舊秦地五松驛。所以首句言“過秦”。但用個“念”字,使之又雙關了《過秦論》。“斯高”字面意說“這幾株高樹”,實把當年斬殺李斯、趙高史實與眼前所聯想的斬五松情景聯鎖起來,使兩個不同寸空的意象,一真一幻地疊映在一起,從而在一堆破碎薪木的靜止畫面上,映照出暴君權臣的興亡史。虛虛實實,寓意頗深。清人紀曉嵐曾批評此詩:“未詳,粗鄙。”說明它含蓄朦朧,但決不粗鄙,當把握其構思後,反而特覺蘊藉耐讀。
過五松驛,不見五松,只見輿薪,遂引發詩人的感慨,主意在第三句。秦代在李斯趙高被斬之後,秦祚遂亡。秦亡,而五松驛也受到了連累,被樵人用斧斤斬伐松樹以泄憤。全詩的表面意思是如此。問題卻是在“既斬斯高”一詞的涵義。李斯為法家,他以法治秦,致秦於富強;待始皇棄世後,誠如《史記·李斯列傳》末段所言:“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趙高)邪說,廢適(扶蘇)立庶,諸侯已畔(同叛),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話雖如此,但李斯與趙高實不宜相提並論。讀《秦始皇本紀》及《李斯列傳》諸文,惟覺趙高之奸,而李斯則始終忠於秦室。斯、高並列,總覺欠妥。馮浩以斯、高之斬,喻(李)訓(鄭)注之誅,亦屬比於不倫。蓋斯高被斬,秦祚隨亡;而李訓鄭注之誅,唐室乃轉危為安。如此比較,亦屬可議。
這是一首痛惜秦朝滅亡的詩,二句是暗指看不到關鍵性的事物,只看到一些表面現象。三四句寫秦亡的事實,指出滅亡的原因在於統治者內部官吏互相傾軋,宦官專權,導致農民起義。“過秦”即“過唐”,借古影今顯然。詩僅著眼於上層之黨同伐異,毋庸一一對應。

名家點評

清·吳喬:義山卒時,絢正貴顯,意者遙詛之詞,並及其用事者乎?“只應”句,似有刺。(《西崑發微》)
清·沈厚塽:朱彝尊曰:以五松比斯、高之見斬,似淡實奇。(《李義山詩集輯評》引)
清·屈復:“斯高”句言秦之亡也。召伯甘棠,勿剪勿伐,秦亡而五松見薪,人惡其暴虐如此,所以念賈生之《過秦》也。深妙。(《玉谿生詩意》)
清·姚培謙:斯、高之禍,乃波及五松耶?奇絕快絕。(《李義山詩集箋注》)
清·馮浩:此必訓、注誅後,其私人亦削斥也,非僅朋黨之迭為進退者。(《玉谿生詩集箋注》)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文宗開成二年( 837)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溫庭筠合稱“溫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