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奎園改刀肉

五奎園改刀肉

改刀肉是承德名菜之一。傳說,它是道光年間宮廷御廚劉德才研製的一種御膳佳肴,經八代祖傳,至今已一有百年歷史。由於製作精細、風味獨特,逐漸成為在承德廣為流傳的菜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奎園改刀肉
  • 外文名:五奎園改刀肉
五奎園改刀肉
特點:烹製成品是淺黃色,入盤即豎成塔形、扁形和三角形。菜形美觀,入口綿軟,口感筋道。


相傳,清道光皇帝在位時,吃膩了山珍海味,一心想換換口味。御膳房裡幾位御廚精心烹製的菜餚不能引發皇上的食慾。
有一天,主廚師劉德才突然想到,竹筍鮮嫩可口,與豬肉絲相炒,一定美味無比,遂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夥伴們,大家都覺得有道理,便開始試製。開始幾次,由於刀口不對,或下料不當,竹筍浸泡不好,肉搭配不得當,炒成的萊色、香、味、形都未擺脫其它同類菜餚的老套子。劉德才反覆思考,吸取失敗的教訓,終於掌握了用肉、竹筍、刀口、調料以及火候的最佳技術,試製出最滿意的改刀肉。這道菜肉絲、筍絲渾然一色,人口綿軟,口感筋道,味道鮮美,並且回鍋後味美如初,道光皇帝食後,十分滿意,給以重賞。由於這道菜用料並不奇特,重在刀功,所以起名為“改刀肉”。
後來,劉德才因年老退休出宮,孤身一人流落到八溝(今平泉縣)。這座塞外山城,是東北通向內堆的重鎮,行旅過往,客商雲集,頗為繁華。劉德才便在這裡開了一座小餐館。由於他烹調技藝超群,很快引來聲各方顧客。他烹製的改刀肉更是有口皆碑。許多山東、山西、北京、內蒙等地的旅客在此就餐之後,還要把改刀肉帶回家中給親友品嘗。內蒙古的王爺每年進京,也要從這裡帶上改刀肉,用以饋贈親朋好友。
隨著生意日漸興隆,劉德才又先後收了五個徒弟,把自己烹翻改刀肉和其它御膳名菜的技藝傳給了他們。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76歲的劉德才病逝,臨終前再三叮囑五個徒弟“好好乾,不要散夥。”徒弟們牢記師傅遺囑,同心協力辦好飯館,並把飯館起名為“五奎園”,還請當地舉人任繼風用隸書寫了匾額。
以後,師兄弟五人又各收有門徒。就這樣代代相傳,歷盡滄桑,終於使“改刀肉”流傳了下來。現在,改刀肉已成為承德最受國內外遊客歡迎的佳肴之一。
烹調方法
[原料]
豬臀尖肉和豬鬃領肉喔共150克,(前者占五分之四,後者占五分之一),水筍或發好的玉蘭片150克,醬油15克,口蘑湯、雞鴨湯25克,料酒10克,醋,香油各克,白油55克,蔥姜蒜適量,澱粉15克,精鹽少許。
[工藝]
(1)分別把臀尖瘦肉肥肉橫切成極薄的肉片,按四比一的比例碼好,再順切成火柴梗粗細的肉絲,粗細要均勻,不能連刀,不能切成韭菜扁或一頭粗一頭細;將筍片用溫開水泡發兩天,去根去里子去邪味,用骨湯煮一下,然後用刀切成薄片,再順刀切成細絲,最後用開水焯一下,去雜質。
〔2〕烹製時首先用白油溫勻,倒出白油後,再放人15克白油,油溫四成熱後,先下肉絲炒成四成熟,邊妙邊放少許白油;炒成肉絲、筍絲一色時,把口蘑湯、雞鴨湯25克與15克芡汁倒入,顛勺,倒出浮油,再下香油.10克、料酒少許,顛勻出鍋即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