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主義

互動主義

首先,“和”的達成,依賴於雙方符合“禮”的互動。因為“仁”的價值觀是儒學的核心與根本,得到廣泛推崇,要求社會關係中強勢一方的行為首先要符合“仁”的要求,然後才能要求弱勢方的服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互動主義
  • 依賴於:雙方符合“禮”的互動
  • 價值觀:儒學的核心與根本
  • 人物:梁漱溟
梁漱溟認為:“倫理社會所貴者,一言以蔽之:尊重對方。何謂好父親?常以兒子為重的,就是好父親。何謂好兒子?常以父親為重的,就是好兒子”,“一切都是這樣。所謂倫理者無他義,就是要人認清楚人生相互關係之理,而於彼此相互關係中,互以對方為重而已”。中國人常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是這種互動主義心理的直接表現。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絲.本尼迪克特也認為:“在中國,忠孝是有條件的,忠孝之上還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父母必須具有仁”,“統治者如果不仁,人民可以揭竿而起,反對他。仁是忠義的先決條件”。所謂“禮”尚往來、“你不仁,別怪我不義”也是這種心理原則的形象說法。
其次,對社會互動雙方的要求,不是外在、明確的行為規範,而是歸結為基於倫理道德的心理體認,所以“互動主義”是一種社會交往與互動過程中的心理原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