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闐採花(李白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于闐採花》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引漢元帝時宮女王昭君的故事為喻,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自己不遇明君、未受重用的憤懣,諷刺了社會賢佞不分的醜惡現象。全詩十句六十二字,前六句用鋪墊的手法寫王昭君的美貌,後四句議論媸妍顛倒的不合理現象,“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兩句,集中地表現了作者對人才埋沒的強烈憤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于闐採花
  • 作品別名:雜曲歌辭·于闐採花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樂府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評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于闐採花
于闐採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漢地多名姝,胡中無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醜者妍,無鹽翻在深宮裡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于闐(tián):漢代西域城國。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這裡泛指塞外胡地。
⑵採花人:此謂為國君選美之人。
⑶明妃:即王昭君。漢代南郡秭歸人,名嬙,字昭君。晉朝人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據《漢書·匈奴傳》:“竟寧元年,呼韓邪復入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王昭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屠智牙師。呼韓邪單于死,雕陶莫皋立,為復株累若鞮單于,復妻王昭君,生二女。”《西京雜記》卷二:“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其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昭君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按圖以昭君行。乃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嫻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其事,畫工皆棄市。”
⑷明姝(shū):即美女。
⑸“丹青”句:謂顏料可以把醜女畫成美人。丹青,繪畫用的礦物顏料。妍(yán),美麗。
⑹“無鹽”句:謂醜女反而能在王宮裡作王后。無鹽,古代著名醜女,即戰國時齊宣王后鐘離春。因是無鹽人,故名。漢劉向列女傳》:“鐘離春者,齊無鹽邑之女,宣王之正後也。其為人極醜無雙,臼頭深目,長指大節,卬鼻結喉,肥項少發。”翻,反而。
⑺自古:謂自古以來,美人皆遭嫉妒。蛾眉:蠶蛾的觸鬚細而彎,故用以喻女子之眉。此處借代美人。《詩經·衛風·碩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⑻“胡沙”句:指昭君出塞和親事。皓齒,借代美人。

白話譯文

西域于闐國的選美之人,自以為胡地的美女與漢地的美女是相差無幾的。
但是,自從明妃王昭君出塞入胡之後,胡地的美人與王昭君相比,許多人都羞慚得無地自容。
要知道漢地向來是以出美人而著名的,胡地中根本沒有美人可與之相比。
可嘆是圖畫能使美者化醜,醜者變美,因此才使絕代佳人遠嫁異域,無鹽這樣的醜婦反而得居深宮。
自古以來就是蛾眉遭受嫉妒,導致王昭君這樣明眸皓齒的美人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創作背景

《于闐採花》當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被讒見疏,被“賜金還山”,離開長安以後。因心情苦悶,故有此牢騷不平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借美人遭嫉、埋沒胡沙,醜女受寵、立為后妃,媸妍顛倒的現象,喻有才之士遭嫉貶斥,無能之輩反被重用。全詩可分兩段。前六句敘事,用鋪墊的手法寫明妃的美貌。後四句議論,指出媸妍顛倒的不合理現象,為太白自嘆遭讒被斥。
詩人以極深的愛慕之情讚揚了王昭君之美麗:以人比花,花人相似;以漢地、胡地對比,則“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無花可方比”。“胡中美女多羞死”及“胡中無花可方比”兩句反映了詩人思想上的偏見,但這裡為的是強調昭君之美,且詩的落腳點不在這裡,而是在下文:即像王昭君這樣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應讓她去其相稱的去處,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卻被惡人陷害,“埋沒胡沙”,像戰國時齊國無鹽地方的醜女(名鐘離春)那樣醜陋,竟至“翻在深宮”。所以詩人又以極為憤怒之情,譴責了妍醜不分、黑白倒置那種極不公平的社會現象。黑白倒置,才華出眾之人處處受制,鑽營諂媚之輩步步高升,詩人對此是有深刻體會的。因此,詩中所鳴的不平,在極大程度上也是詩人個人懷抱的抒發。
當時宦官、軍閥以及朋黨,無不是一手遮天,認錢認勢不認人,他們毫無人格,毫無人性,排斥異己,壓制有才能的人。詩人李白就是被排擠、被壓制的一個。詩末“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兩句,集中地表現了作者對人才埋沒的強烈憤慨。

名家評析

明代胡震亨《李詩通》:“《于闐採花》,陳、隋時曲名。本辭云:‘山川雖異所,草木尚同春。亦如溱、溈地,自有採花人。’太白則借明妃陷虜,傷君子不逢明時,為讒妒所蔽,賢不肖易置無可辯,蓋亦以自寓意焉。”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像李白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