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

二月初二

二月初二,舊稱土地誕辰。是一個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這一天大家食油煎年糕,稱“撐腰糕”,以示即將開始農事,需強健身體之意。海寧一帶稱此日為“蘿蔔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二月二日土地生日,俗食油熯年糕,謂之‘撐腰’。是日鄉間下瓜茄諸菜種。廟中或醵錢奏樂一天,晚放花爆。”

農曆二月初二,中國民間傳說,每逢這天,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這天又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地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月初二
  • 外文名:Lunar February 2nd
  • 別稱:春龍節,土地誕辰
  • 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 習俗:吃水餃
  • 地區:中國
簡介,歷史傳說,習俗,土地誕,傳承發展,賣身節,

簡介

在眾多的中國節日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中國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農曆二月二吃炒豆風俗的形成,據說和一則民間傳說有關。相傳武則天奪唐室江山以後, 改國號為周,自稱周武皇帝。天上玉帝知道後大發雷霆,命太白金星傳諭四海龍王,三年 內不得向人間降雨。這一下可苦了天下百姓,人們怨聲載道,不禁失聲痛哭。司管天河的 玉龍不忍百姓遭難,喝足天河水,噴灑人間,拯救萬民。玉帝得知此事,將玉龍打下了凡 界,壓在山下,並立石碑一通,上寫:“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 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百姓為救玉龍,想盡了辦法。這年的農曆二月二,人們發現玉 米和黃豆都是金黃閃亮,很像金豆。如將豆一炒,不就是金豆開花了嗎?於是,一傳十, 十傳百,各家各戶都炒了許多玉米和黃豆,有的供到院裡,有的端到玉龍身邊。鎮壓玉龍 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塵,這天,太白金星發現天下金黃一片,以為金豆開花了,便收了 拂塵。玉龍這才騰空而起,回到了天上。此時,正是春雨貴似油的季節,玉龍不顧玉帝禁 令,又“嘩嘩”下起雨來。 此後,中國民間便形成了習慣,每到農曆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等。

歷史傳說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中國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龍抬頭 舊曆二月初二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青龍節 二月初二日,俗稱青龍節。 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儘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習俗

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從科學角度看,農曆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閒,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中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北方有個少兒剃頭的習俗,少兒生來來的時候,或全發,或部分留著胎毛,等待長到六歲或九歲的時候,再二月初二這天,請舅舅把那撮頭髮剪下來,然後,親戚朋友什麼的都來祝賀。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里,中國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一個藥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麵團貼上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在晉南一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肴,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遊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製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髒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一種堅持千餘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嶽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中國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蕩蕩,一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土地誕

二月初二,傳說是土地神生日,稱“土地誕”。土地神主管風調雨順、人畜平安,因而受到人們的敬仰。這天,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信奉土地神的村莊盛行演白戲、做黎歌(雷州歌)、粵劇,殺豬“做社”,黎話(雷州話)稱“做眾”,拜祭土地神,搞完儀式,按照戶數平均分“社肉”,然後再按戶分攤“社錢”。此俗在遂溪縣部分農村一直沿襲至今。

傳承發展

二月初二賣身節:廣東省東莞市東坑鎮的一個節日,起源於明末清初。
東坑“二月初二賣身節” 美麗的傳說和歷史足以說明, 東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初二”這個奇特的節日, 是因為東坑有著“農耕年代”的輝煌。
在東坑, 有“盧家地、謝家田”的著稱。連線寒溪江畔,一條青鶴小河得天獨厚地成為當時貫通省城的運輸大動脈。廣州、東莞、石龍惠州等貨船常到東坑。東坑麻石街賣糖墩成為農副產品、生活用品的中轉碼頭。蠶桑種養、庶糖加工、穀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繼興起。尤其夏收夏種之後, 一河兩岸鬥蟋蟀的蟀寮,連綿一片。其賭館、煙館、妓館昌盛,省港粵劇紅伶瀕臨東坑鬧市, 載歌載舞, 燈紅酒綠, 人稱為“小澳門” 。特定的運輸環境, 特定的農耕需求, 譜寫成了一曲“ 二月初二”的頌歌。

賣身節

傳說,“賣身節”是出自東坑塘唇村, 有一姓盧的大戶, 趕著清明之前開耕, 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 在塘唇村前, 貼出僱請農耕長工啟事。自此之後, 形成習慣, 沒有田地的青壯年都在“二月初二”這天, 坐在塘唇村前的圍籬上, 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 以示“賣身”,出賣勞力, 等待財主僱請。有田地的財主, 就在這天, 到塘唇村前, 挑選“賣身”的青壯年、放牛仔, 一雇就是一年, 這就叫 “賣身”。
接著, 這塊人傑地靈的寶地於是傳出了很多“遇仙記”:傳說這天有天上仙人下凡, 到東坑觀看“賣身”並行善事,普救眾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魚鉤》、《金色的鋤頭》、 《“東仔”故事》、《糖不甩》、《連天陰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 所以,“賣身節”也有人叫“遇仙節”。越傳越神奇, 於是乎,“二月初二”這一天, 小河岸邊、木橋兩側, 人山人海, 遠近商賈雲集東坑。遠者, 省、佛、陳、龍從水路乘船以至, 近者周邊鄉里, 步行而來, 說要遇仙, 真是盛會空前。走時, 人人都要買一件物品帶回去, 以示遇到了仙人, 帶回去好運。明清以來, 一直至今。
幾度滄桑, 東坑“二月初二”名為“賣身節”,又名“遇仙節”,後改為“翻身節”。近幾年來, 改名為“歡樂節”,遊人愛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槍射水作樂, 故又名“射水節”。“二月初二”來過歡樂節的人們, 都希望在這一天, 讓東坑之水灑一身吉祥, 帶回去一身好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