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項會計理論

事項會計理論

事項會計理論認為會計的目的是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對於各種各樣決策模型有用的相關經濟事項的信息”,而把經濟事項本身的信息運用到決策模型中是信息使用者自己的事情。所以從作為決策基礎的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觀點來考察會計信息是有益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得按照各自的要求對事項信息進行積累、分配和價值計量,最終將事項信息轉化為適合於使用者決策模型的會計信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事項會計理論
  • 同類:傳統會計理論
  • 差異原因:觀察經濟現象的立足點不同
  • 套用:會計信息系統
理論介紹,影響,特徵,內在缺陷,現實選擇,改進與完善,研究展望,

理論介紹

事項會計理論和傳統會計理論有明顯不同,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是觀察經濟現象的立足點不同。傳統會計是以價值學派為基礎的,它主要為用戶的決策模型提供價值輸入。事實上,就所有用戶而言,僅僅輸入價值量未必是最佳的。以價值為基礎的傳統會計信息系統有以下的局限性:
(1)經濟事項具有多方面的特徵,試圖通過一種計量尺度(價值)而忽視諸如生產率、性能、質量、可靠性、數量以及其他事項特徵來描述事項,具有明顯的缺陷;
(2)會計的數據分類方法對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不一定總是恰當的,只採用會計科目對經濟事項進行分類,往往導致一些重要的決策信息被遺漏,經濟事項的非價值信息被隱沒了;
(3)會計信息是被不同的決策者利用的,每個決策者因地位、個性等不同,對會計信息的種類、信息量、匯總程度的關注點不同,傳統會計信息系統提供了價值匯總程度很高的會計信息(如會計報表),顯然不能滿足各個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決策者的需要;
(4)以價值為基礎的會計信息處理是由會計信息系統完成的,而關於同一事項其他方面的經濟信息則由其他系統完成,結果導致經濟信息的不一致性、不完整性及冗餘量很大。
以事項會計理論為基礎的會計信息系統,對一項事項的描述是多維的,因而事項信息具有全面性、完整性及冗餘量小。信息使用者根據決策的需要,選擇有關的事項信息,並採用一定的方法、程式對事項信息進行恰當的處理,形成決策模型所需要的輸入,所以以事項會計理論為基礎的會計信息系統更能滿足使用者決策需要。

影響

建立在事項會計理論基礎上的會計信息系統,它要求對會計所要報告的經濟事項,予以清晰的分類;運用特殊的標識,形成有效的分類;利用一定的手段,按特殊的標識,從不同的角度加工會計事項,以形成不同的會計信息,為不同的決策者服務。
會計信息系統一般可分為會計核算信息系統、會計管理信息系統、會計決策支持系統、會計信息檢查系統。從會計信息使用者得的觀點來考察上述分類,會計核算、會計管理、會計決策、會計檢查是屬於不同層次、具有不同目的的系統。會計核算是反映過去,會計管理是控制現在,會計決策是規劃將來,會計檢查是審查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這四個不同目標的系統里,會計核算是基礎,只有會計核算得到的信息正確,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會計管理、決策(使用會計信息)和檢查(審查會計信息)。所以這四個系統的信息源應該是一致的。從事項會計理論的觀點看,這四個系統都取之於同一經濟事項,按其決策的種類和層次不同,給予不同的標識,經過不同的處理,就能得到不同的信息。
在財務處理模組里,設定賬戶定義是為了將來取得某種信息,預先設定好塑造該種信息的模型。在這裡把總賬會計科目和明細賬會計科目的觀念轉變為非底層科目和底層科目的觀念。按這種觀念,總賬並不一定是非底層科目,底層科目並不一定是明細賬。底層科目和非底層科目所反映的是對同一個經濟事項作不同的歸類,因此必定要給予一個不同的標識。有了不同的標識,在會計憑證輸入時,就可以很方便地進行會計科目的邏輯校驗;在登賬、結賬時都有一定的標識,以便區別憑證是否登賬或結賬;底層科目在列印時,有些是日記賬形式,有些是三欄式明細賬或多欄式明細賬,也有些是數量金額式明細賬,這就需要對不同的底層科目給予不同的標識。對上述四種賬,就要給予四種標識,這四種標識在會計憑證錄入時,都表示底層科目,而在列印時,又分別表示不同形式的賬頁列印。事項會計理論的基礎,就在於對不同信息的使用者給予不同的標識。
在工資核算、固定資產核算模組中,按事項會計理論,在定義工資的基礎數據項、固定資產的卡片時,都要增加一些特定的項目(標識),例如工種、部門、固定資產是否在使用等等,這樣就可以很方便地進行不同的目的信息匯總。會計管理和決策支持系統所需要的數據大部分取之於會計核算信息系統,這就需要在會計核算信息系統初始數據(事項)輸入時,事先定義好一些標識,供管理和決策所用。例如要進行應收、應付賬款的賬齡分析,在初始設定供貨單位和銷貨單位時,應預先設定信譽度、賒銷期限、銷貨賬號、付款日期、購貨日期等項目,對每一個項目,都給予一個標識,以便能正確地進行賬齡分析。
會計信息系統的設計不但要考慮核算、管理、決策的需要,還要考慮查賬(審計)的需要。按事項會計理論,預先應設定好一定的標識(審計線索)以備查賬。例如,要審查一個賬務處理系統,不同企業的賬務處理系統所用的計算機語言不同,數據檔案的結構不同。如何用通用的方法,來審查賬賬務系統所提供信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這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下面以賬務處理模組為例,說明事項會計理論在查賬中的套用。
賬務處理模組,是指從憑證的輸入到賬表輸出這樣一個過程,這裡的憑證一般指記賬憑證,包括手工輸入的記賬憑證和其他子系統取得的機制憑證。整個賬務處理模組就是對接受到的憑證數據進行分類、計算、匯總,分別得到日記賬、明細賬、總賬、報表等,憑證(憑證庫)是賬務處理模組最重要的數據來源。
賬務處理模組,從憑證輸入到對憑證進行處理生成各種賬表的一系列過程中,都要用到會計科目和該科目的餘額,因此在任何一個賬務處理模組(不管是哪個公司或者用哪種計算機語言開發的),都必然存在著一個反映會計科目名稱、代碼及其與之相關的數據項的資料庫(代碼庫)。賬務處理模組中所有的賬表(日記賬、明細賬、總賬、報表),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從代碼庫和憑證庫中取得。
用事項會計理論來描述,憑證是經濟活動發生的事項,代碼是描述事項特徵的一種工具,代碼庫里的不同數據項,按不同需要預先設定好不同的標識,就能滿足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有些標識是為內部信息使用者服務的,有些標識是為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務的。為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務的,就需要有一個由信息使用者提供的統一標識(數據結構)。為了會計信息管理和查賬(審計)的需要,上海市賬政局在1992年頒布的滬財會(92)30號檔案中,曾制訂過一個統一的會計科目對照表檔案(代碼庫)和本月記賬憑證檔案(憑證庫)。代碼庫和憑證庫都規定了每一條記錄的總長度、數據項個數及排列順序、每個數據項的位數,要求使用會計核算軟體正式替代手工記賬的單位,月終一定要把代碼庫和憑證庫中的數據,轉到上海市財政局統一規定的格式上,並用磁介質保存三年以上,供財政和審計部門使用、管理和審查會計信息。
綜上所述,認為事項會計理論既為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設計奠定了會計的理論基礎,又為設計成的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真正能做到數出一門、資料共享,提供了可實現的途徑。因此認為建立在事項會計理論基礎上的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將是今後會計信息系統研究的方向。

特徵

索特在1969年明確提出了會計事項法,與之相對應,他把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會計模式稱為價值法,並對兩者進行了描述和比較。從本質上來看,事項法具有以下兩個特徵:
(一)以數據採集為中心的信息報告方式
從會計信息供應鏈來看,主要包括會計信息的採集、處理與報告三個環節,價值法下這三個環節都由企業來提供,用戶只是被動地接受已加工好的信息並用於決策,這一理論的前提是假定信息用戶的需求是單一而且確定的,會計能為用戶的決策模型提供最優輸入值,即收益值和資本價值。但事實上會計數據被用於多種用途,每一特定用途的用戶使用各種不同的決策模型,這些模型對會計人員來說是未知的或者根本不可知的,因此,價值法所產生的數據不可能對各種用途來說都是最優的,並且價值法提供的會計數據不完整,只反映了影響收益和淨資產價值的交易性事項,很多有用的經濟活動信息被排除在外,如企業軟資產的計量問題、非交易事項引起的價值變動問題等等。在事項法下,會計人員只提供“原汁原味”的數據,即“事項”,而且為了使外部人了解其經濟本質,應儘可能“全面描述”事項與用戶決策相關的主要特徵,而不僅僅是事項的貨幣屬性,除此之外並不做進一步處理和綜合,用戶利用這些原始信息可以觀察事項發生的狀況,並根據特定的決策模型自行選擇所需要的信息作為輸入值。因此,在事項法下,企業只是掌握信息的採集及貯存這一個環節,信息處理規則及最後的輸出環節都由用戶決定。
(二)提供價值創造過程而非價值結果
事項法認為會計應提供“原汁原味”的數據,價值法只是提供按照規定程式(主要是會計準則)所產生的固定的一組數據,從表面上看,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提供信息的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綜合。實質上,兩者之間的分歧在於:會計信息所提供的應該是企業最終的價值結果還是價值創造過程?簡言之,會計數據變數進入用戶決策模型時指代的是企業價值的“果”還是“因”?價值法基本上是依據當前收益或其他綜合性價值數據(即“果”)來評價企業當前的經營業績和經營狀況,並以此來分析、估計企業未來的價值,是一種間接的因果推斷模式。事項法是用已發生的事項(即“因”)來推斷企業的價值,因為價值只是經濟活動的產物,對用戶來說,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就是這些關鍵事項,也是作為預測企業未來價值創造活動的依據,是一種直接的因果推斷模式,這一思路以“事項”將企業的價值創造活動與信息的生成及報告聯結起來,形成了“企業戰略-事項-會計信息資料庫”這樣一個完整的信息鏈條。

內在缺陷

從事項會計理論誕生以來,對其優越性談得非常多,甚至認為只是因為技術條件的不成熟才阻礙了這一會計理論思想未能付諸實踐。實際上事項會計即使在理論上也存在固有的內在缺陷,這才是事項法在提出的40多年裡卻一直未能付諸實踐的主要原因。
(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
如前所述,事項會計是一種以數據採集為中心的信息報告方式,事項法認為會計人員只需提供與用戶決策“相關”的經濟活動信息,因而在信息或數據的採集過程中首先必須確定哪些事項是相關的,這似乎難以定義。正如斯坦普(1979)所言,相關性確實重要,但決定會計相關性的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使用者的需求不同,相關性的具體形式和標準會隨使用者的價值取向和參照系的不同而明顯存在差異,相關性不是會計信息本身固有的屬性,而是使用者對使用信息所作的一種價值判斷。因此,所謂相關信息,只能由用戶來決定,但信息是會計人員提供的,如何解決兩者的矛盾?另外,在數據採集過程中如何對事項進行計量?每個事項都可以用無限的特徵來進行描述,其總體特徵無法窮盡,但只有某些方面可以被觀察和測度,採用何種計量屬性才符合“全面描述”一個經濟活動或事項這一要求,從而使外部人能夠洞察其經濟本質並能用於其特定的決策模型呢?實際上只要會計信息的採集者與使用者不是同一人,這兩個問題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儘管事項法對會計信息供需之間的矛盾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在與決策相關的確認及計量問題上,與價值法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兩者所提供的信息集的範圍大小不同而已。
(二)忽略了會計信息形成過程中的利益衝突
代理理論認為企業是由不同的生產要素所達成的一組契約,契約的本質就是信息,是契約當事人訂約的基礎,會計信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它反映了委託代理雙方的權責關係,因此,提供什麼樣的會計信息以及如何提供首先是企業契約相關各方公共選擇的結果,如果各方的利益一致,選擇很容易達成,如果各方的利益存在衝突,會計信息最終就成為各方相互博弈的結果。因此,必須關注會計信息形成過程中的利益衝突以及衝突背後相關利益方的行為動機及其激勵與約束問題。
事項法的特點是完全面向用戶,目的是儘可能地滿足用戶決策所需。以事項會計思想為基礎結合網路計算機資料庫等新技術構建一種新型的財務會計報告模式,從用戶的決策有用性來看,在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相關性、及時性、完整性上都會有所突破,但從會計信息供給方的利益來看,事項會計卻未必能提供足夠的激勵。首先,企業的存在不僅僅是一個契約的確立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個契約的貫徹與執行過程,即企業作為各生產要素的一種利益分配機制,要具備生產的功能以及價值創造的功能,站在匯集各方利益的聯接點即企業的角度,創造價值是企業存在的首要目標,而每個企業的價值形成過程是其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的生存秘訣,在這個問題上企業更願意作為一個“黑箱”存在,這正是與事項會計理論思想所倡導的“提供價值創造過程”相對立的,在論及事項法的優越性時,研究者大多對企業的商業保密性問題一帶而過,但這恰恰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而且從事項法本身的理論思想來說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因為事項法的前提是企業原始數據的完全公共化,否則就不可能達到它所宣揚的按需獲取信息的決策目標。其次,事項法會加大對管理者行為的約束,在實踐中很難得到真正的支持。在實際中,會計信息披露往往是選擇性的,甚至是蓄意造假的結果,事項法則能夠有效地減少信息操縱和價值法導致的信息扭曲,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從而加大對管理者行為的約束,但這將與管理者自身的利益相衝突,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實施過程中很難得到他們的支持。
(三)忽略了會計實務的系統性
以價值法為基礎的會計實務是長期以來所形成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除了會計信息供需雙方之外,還存在著緩解雙方利益衝突的第三方平衡機制,如審計、會計管制以及財務分析師等信息中介,這些調節機制的引入大大彌補了價值法在用戶決策功能上的缺陷。如審計通過對企業會計信息真實性及可靠性的鑑證,可以有效地減少信息操縱,同時,審計的工作方式是對財務報告的內容進行分解並追根溯源,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審計師可以代替用戶深入對企業的內部經營活動(即價值創造動因)進行考查,而不必要用戶親自去刨根問底,尤其在現代審計階段,由於企業內部會計信息系統管理系統已經很難相互割離,這一作用就更為明顯,審計對經理人的約束作用會促使企業會計信息更符合實際,更能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會計信息對用戶的決策功能也隨之提高。而且會計管制和會計準則的完善則不斷推動了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披露,加強了會計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及相關性,這些都進一步改善了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因此,從會計實務的系統性來看,以事項法為基礎的會計模式即使對用戶而言也並不必然具有優勢。而且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當人們的一種行為模式形成之後,就會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獨特的思考方式,Johnson(1970)認為推理推斷並不比觀察推斷更少可靠性,而且事項觀察與價值推理都同樣關注預測,預測的可靠性不是兩者之間的問題所在,無疑有著極大的合理性。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在1994年《改進企業報告—面向用戶》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沒有使用者建議財務報表應當予以放棄”。故此,儘管以價值法為基礎的會計報告模式充滿了爭議,但長期以來卻一直成為現實的選擇。
事項會計理論僅僅以用戶一方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作為會計的目標,並以此作為構建會計信息系統的邏輯起點,從而忽略了會計信息這種制度安排中的多方利益衝突和平衡,勢必會導致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嚴重脫節。事項會計也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與決策相關的確認及計量問題,而且與價值法的邏輯嚴密性相比,事項法為了實現儘可能地滿足用戶的決策需求,傾向於更隨意和寬泛化,模糊了會計信息與其他信息源的邊界,容易導致泛會計觀,弱化會計信息的核心競爭力。在國際網際網路和企業內部網技術及其套用日新月異的今天,技術支持不足並不能解釋事項會計無法付諸實踐的原因,理論準備不足才是真正的原因,從這一點來說,事項會計從理論到實踐還需要學者們繼續研究。

現實選擇

就事項會計理論而言,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事項會計理論自身存在一些缺陷,阻礙了它的發展。應該加大研究力度,將這一理論逐步向前推進。對於事項會計在近期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包括:
(1)研究事項會計在實踐中得到運用所需具備的條件及所碰到的主要問題,如必需的技術支撐條件,在實踐中碰到了哪些制約其套用的因素等;
(2)研究基於事項會計的會計規範的制定問題,包括經濟事項分類、確認;報告的標準,對經濟事項和交易的記錄規範,使用者所使用的數據處理與分析軟體的標準等等;
(3)研究對事項會計理論進行修正的問題,以改正現有理論中所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使之具有更強的操作性;
(4)套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事項會計的可行性及可能出現的問題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事項會計理論的優點將日益為人們所認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投入事項會計理論的研究中,事項會計理論研究在21世紀將會取得長足的進展。

改進與完善

作為致力於對傳統會計加以改進的新理論,事項會計理論具有傳統會計所沒有的一些優點,但因為會計是一門具有“反應性”的學科,所以它不能滯後於也不能超前於它所處的環境。事項會計明顯有超前於當前環境的傾向,這導致它在實務中難以得到套用,從而也制約了它的進一步向前發展,因此,有必要對其加以改進:
(一)對事項信息進行有選擇的披露
事項會計理論要求企業詳細披露所有的事項信息將會導致商業秘密泄露問題,顯然不會有企業這樣做,因此,有必要對事項信息加以甑別,有選擇的披露不會導致企業商業秘密泄露的事項信息。對於不涉及商業秘密的事項信息,如銷售收入、固定資產、人力資源等信息可以加以詳細的披露,這些信息可以詳細到具體的明細。而對於涉及商業秘密的信息如核心技術主要的顧客源等信息可以披露總括的信息。對於哪些信息應該加以詳細披露而哪些信息應該加以匯總披露,應由國家有關部門制定指導性標準。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出的有選擇的披露並不等同於SEC在公平披露規則(RegulationofFairDisclosure,簡稱RegulationFD)中所指的選擇性披露,SEC所指的選擇性披露是指上市公司針對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披露不同的信息,這種披露方式有違公平披露原則(陶世隆,2002)。本文所說的有選擇的披露是針對信息提供者而言的,對於所有信息使用者而言,他們收到的信息都是相同的。
(二)對事項信息進行一定程度的匯總
企業披露過於詳細的事項信息將會導致信息超載和信息混淆,有違事項會計理論的初衷: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因此,可以考慮對事項信息進行一定程度的匯總。
Johnson(1970)將匯總分為3類:
(1)加總,是指對同類事項的眾多相同特徵中同種計量結果的簡單相加;
(2)組合,指對不同事項中眾多相同特徵的相加;
(3)綜合,指對相同或不同類型事項中眾多不同特徵的相加。從事項會計的角度來看,在考慮對事項信息進行匯總時,應採用第一種匯總形式,也即Johnson所指的加總,因為對同類事項的相同特徵中同種計量結果進行簡單相加不會破壞事項信息的特徵與結構,這樣,雖然經過了匯總,但事項信息仍將傳遞較原始的有助於使用者進行決策的信息。
在事項信息的披露方式上,可以採取層次性披露方式,即:在企業的資料庫中,可以存儲匯總程度不同的事項信息,如第一層次是原始的未匯總的事項信息,第二層次是經過一定程度匯總的信息,第三層次是經過更高程度匯總的信息……等等,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把握信患韻能力選擇不同層次下的信息。當然,人們可以利用強大的資料庫功能,在個層次之間加上連結,方便使用者在不同層次的信息之間進行轉換。
(三)制定套用規範
事項會計理論雖然強調提供原始的事項信息,但這並不意味著不用對其制定套用規範,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事項會計理論要在實務中得到實際的套用,就必須制定相應的套用規範,用以指導實務。事項會計規範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
(1)事項的確認標準,也即應將哪些事項納入事項會計核算體系。在前面的內容中人們已經提到,由於事項會計的立論基礎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不可知,所以在制定事項的確認標準前,首先應通過調查了解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並根據重要性原則來確定納入事項會計核算體系的事項。
(2)事項的計量方式與計量屬性。對於計量方式,應該規定哪些計量方式能被採用,對不同的事項信息應具體採取哪些計量方式。例如,對於人力資源信息,可以同時採用教育年限、工作年限、職稱等多種方式來計量。對於計量屬性,也要針對不同的事項規定不同的計量屬性,如存貨可以採用取得時的歷史成本和披露時點的市價同時加以計量,與此同時,應該提供該類存貨或相似存貨的市價參考信息,以保證披露的真實性與公允性。
(3)財務報告的格式與內容標準。對於根據存儲在資料庫中的事項信息所得到的財務報告在格式和內容上應標準化,便於會計信息的可比。雖然事項信息紛繁蕪雜,但通過制定標準的格式和內容規範,將能夠保證不同的使用者根據這些事項信息得到的財務報告在格式和內容上是一致的。
(4)軟體標準。對於用來生成和報告事項信息的軟體,應制定統一的標準,在辭彙表、資料庫及財務報告格式等方面,不同的軟體應採用同樣的標準,並且不同的軟體之間應具有兼容性,不影響會計信息在不同的軟體之間進行導入和導出。
(四)建立公用的事項會計信息披霹平台
事項會計信息存儲在各個企業自己的資料庫中,這樣不利於使用者方便快捷地對不同企業的資料庫進行訪問,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建立專門用於信息披露的網站,在該網站中匯集所有企業的基本信息並與各企業的資料庫實行適時連結。使用者在該網站中找到某企業的基本信息後,點擊連結就能直接訪問該企業的資料庫。
在中國,中國證監會、深圳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網站上開始披露上市公司的年報資料,但對這些網站來說,披露企業的年報資料並不是其主要的使命,這一方面會限制信息披露企業的數量,另外一方面也會影響所披露的信息量。因此,應該建立專司信息披露之責的大型網站。

研究展望

作為一種致力於對傳統會計的弊端進行徹底變革的全新的理論,事項會計理論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因為傳統會計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才引發了人們對它的強烈批評,從而也催生了許多變革性的新的會計理論與方法,如事項會計、價值鏈會計網路會計等。雖然說這些理論與方法還很不完善,沒有成為主流的理論,但這究竟代表了一種有益的嘗試,代表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不管這些新的理論與方法最後能否成功,起碼它們能給人們以啟迪,或多或少會推動會計理論向前發展。
就事項會計理論而言,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事項會計理論自身存在一些缺陷,阻礙了它的發展。人們應該加大研究力度,將這一理論逐步向前推進。對於事項會計在近期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包括:
(1)研究事項會計在實踐中得到運用所需具備的條件及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如必需的技術支撐條件,在實踐中遇到了哪些制約其套用的因素等;
(2)研究基於事項會計的會計規範的制定問題,包括經濟事項分類、確認;報告的標準,對經濟事項和交易的記錄規範,使用者所使用的數據處理與分析軟體的標準等等;
(3)研究對事項會計理論進行修正的問題,以改正現有理論中所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使之具有更強的操作性;
(4)套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事項會計的可行性及可能出現的問題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