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戲劇)

亂彈(戲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亂彈,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亂彈出現於清代花部戲曲聲腔興起時期,泛指清代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間新興的傳統地方聲腔劇種。

2006年,亂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3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亂彈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39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唱詞,樂器,角色,

歷史淵源

亂彈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明末清初,平鄉縣東馬延村藝人譚文玉走南闖北,學得一身唱功和技巧,在借鑑崑曲藝術的基礎上,創立了東馬延亂彈的雛形藝術。
到清朝晚期,收譚新民為入室弟子,吳發甲(威縣人)和吳發須(隆堯縣人)為門外弟子。譚新民傳譚代祿,譚代祿傳譚奉元,到1948年,才有第五代譚東玉、譚保群、趙東貴、譚東貴。當時,亂彈班社眾多,名伶輩出,極盛一時,東馬延亂彈劇團就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一個。
新中國成立後,東馬延亂彈多次參加省市戲曲匯演並獲獎。
東馬延亂彈劇團已於1989年轉交到第六代弟子譚明剛、趙連軍手中,現在主要在春節或有重大慶典活動時才'搭台唱戲。觀眾也越來越少,亂彈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日趨薄弱,亂彈藝術瀕臨滅絕。面對亂彈發展的困境,如何搶救和保護這一古老的文化藝術遺產,如何把民族藝術之根留住,這就需要我們為亂彈藝術的保護與發展,認真地思考,切實拿出科學的對策,一步一步地實施。

文化特徵

唱詞

唱詞是上下句結構,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基本句式。

樂器

亂彈的伴奏樂器和伴奏特點獨具特色,以嗩吶為主的吹奏樂伴奏,紅火熱鬧具有民間吹鼓樂風格,音繁節促。傳統文場伴奏樂器為嗩吶兩支、七孔笛一支(七孔笛較曲笛細,比梆笛略粗,七個音孔)和小方笙兩把。生行多用嗩吶、笙伴奏,旦行多用笛子、笙伴奏,文戲多用笛子、笙伴奏,武戲多用嗩吶、笙伴奏。

角色

亂彈行當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表演古老渾樸、粗獷熱烈,注重唱、念、做、打。亂彈表演追求熱烈、火爆,泥土氣息濃厚,粗獷豪放,具有質樸清新、激越高亢、慷慨奔放的藝術特徵。
六七十年代的演出道具亂彈的音樂採用“純律”,唱腔與伴奏採用“支聲復調”的多聲部音樂表現形式,每個聲部在整體制約下獨自、進行,形成獨特而微妙的旋律對比效果,這在中國戲曲聲腔中是獨一無二的。研究亂彈,對豐富中國多聲部音樂理論有著重要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