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地宮

乾陵地宮

乾陵地宮,位於陝西鹹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其皇后,也就是後來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是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

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乾陵地宮
  • 地理位置:陝西省鹹陽市乾縣
  • 氣候類型:北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40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08:00~18:0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122元
  • 著名景點:乾陵、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
  • 類型:合葬陵
  • 陪葬墓:17座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鹹陽市
  • 建議遊玩時長:1天
  • 適宜遊玩季節:全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資料,概況,描述,地宮墓室,後墓室,其餘墓室,小結,棺槨,陪葬品,壁畫,墓道,發展史,

資料

乾陵,對人們吸引力最大的莫過於掩藏於茸茸青草和灌木林之下的地下宮殿了。那么地宮的形狀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這至今還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謎。這裡我們只根據有關資料作一些符合情理的推斷,以引發讀者豐富的遐想。一是從有關史料得知,乾陵是仿唐長安城修建成的。由此推想,乾陵的地下宮殿也應和唐代皇城里的宮殿有許多相近之處,我們根據古籍中對唐宮的有關描寫,也不難猜度出乾陵地宮的大致模樣。二是《五代史》中有一段溫韜盜昭陵的記載,云:地宮內“宮室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朝書畫,鐘(繇)王(羲之)筆跡,紙墨如新”。昭陵是高宗之父太宗李世民之墓,父子修陵時隔很短,應該說不會有多大變化的。三是乾陵現已發掘的五座陪葬墓,尤其是懿德太子墓,再現了唐代墓葬的基本形制,也給研究探討乾陵地宮提供了相當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概況

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
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台階,其台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台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聖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陝西巡撫畢沅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陳運和詩《乾陵》為此景而作:“一段歷史與一片風雲 合葬在這兒 當朝廷沿著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驛道 顛簸進入絕句律詩”,“無字碑上沒記事 石人石馬失聲息 古遺址延伸出一道聖旨 被今日遊客踩成現實”。

描述

以上述幾方面的情況作根據,可以對乾陵地宮作如下探索性的描繪:穿過近百米長、約4米寬、數10米深、呈斜坡形的墓道後,便是地宮的第一道漢白玉石門。這道石門比唐宮大門略小,但也起碼在5米高、4米寬左右。門上各處精雕細刻著象徵吉祥和權力的花草人物圖案,門雖重達百噸,仍可開閉,門道布有陷阱,門後兩旁裝有暗器,用以防備盜陵者。整個墓道里灑滿了貨幣,以表示富有和吉祥。墓道兩旁繪製有色彩絢麗的大幅壁畫,象徵著陪宮的石窟對稱地排列在甬道兩側,裡面置有大量的陪葬品。
從《帝京篇》“河山千里國,城艦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的描述估計,對稱排列的石窟不少於九對。

地宮墓室

後墓室

走完甬道便是地宮的主體部分---前墓室、後墓室、左墓室、右墓室。後墓室在四座墓室中,最為宏偉壯觀,頂為圓形,繪有日月星辰,底呈正方形,四周繪有反映宮廷奢華生活的壁畫,放置唐高宗和武則天屍體的兩具玉棺居中並列。玉棺雖形狀相似,但圖案迥異,王棺旁置有石函和鐵匣之類的陪葬品,裡面盛放著玉璽古籍、琴棋書畫、生活器皿、日常服飾之類。以及各種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
乾陵乾陵

其餘墓室

前墓室比後墓室稍小,也是方形彎頂石室,主要用來撂放祭祀用的禮器。位於前墓室兩側的左右墓室,比前後墓室均小。這四座墓室既自成一家,又各有門戶,相互之間有甬道連線。象徵著生前皇宮中的前殿、後殿和東宮、西宮

小結

如上的描繪,雖有一定的參考依據,但距乾陵地宮之真貌必然會有較大距離。當然,要窺矢。“廬山真面目”,還需“待到幽宮重啟日”。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那一天是不會很遙遠的。
乾陵地宮
乾陵地宮是唐代社會生活尤其是宮廷生活的一部形象縮影,也是一座完整的藝術寶庫。那么,地宮裡究竟都有哪些奇珍異寶呢?

棺槨

首先是盛放武則天和高宗屍體的棺槨。它既是精妙絕倫、舉世無雙的工藝品,又是價值連城,有很高科學研究價值的超級“防腐棺”。它很可能是用在唐代就享有盛名的和田美玉雕鑿而成,或者是用采自深山中的千年楠木裝鑲而成。無論選用什麼質料,它在結構上肯定有許多有利於屍體長久存放的特殊高招,外部不僅刻繪著內容豐富技藝高超的線刻畫,還會不惜耗費巨資,用金絲銀線、美玉寶珠裝潢得金碧輝煌,光彩耀人。棺槨內武則天及高宗的衣冠鞋裙,以及口裡含的寶珠、龍袍皇冠上的佩飾等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奇珍異寶。這些東西在選用時既要有利於屍體的長久存放,又要價值昂貴,以體現皇權的至尊至貴。
乾陵地宮

陪葬品

第二部分內容是擺在棺槨兩旁的日常生活用品、陪葬品等。包括武則天和高宗用過的玉璽、文房四寶以及衣物書籍等。單就武則天主持編寫的多卷書籍來說,它無疑是我們更深入具體地了解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宗教、藝術等情況的完整可靠的寶貴資料。估計唐代著名史學家吳兢所著的《武則天實錄》一書也會在地宮內陪葬,這本書,必然會有助於揭開蒙在武則天這位神秘女性頭上的面紗,使許多懸而未解的問題得到圓滿的解答。墓室及各便房內的金、銀、玉、陶、瓷質祭器和古幣等也是陪葬品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在數量上尤其是質量上都將是驚人的。

壁畫

第三部分內容是地宮內門楣上,棺槨上面的線刻畫,四周牆上的鑲嵌畫和壁畫,內容之豐富,技藝之高超都會令人嘆為觀止。可以這么說:地宮內任何一件似乎微不足道的東西,都是不可多得的國寶。那么通往地宮的墓道口又在哪兒?這是上千年來世人及考古人員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此史書從無隻言片語的記載,陵地亦無任何明顯或特有的標誌。

墓道

乾陵墓道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被幾個農民意外發現。1958年冬季,經過乾陵的西蘭公路復修,需要大量的石料。乾陵附近的農民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11月27日下午,農民賀社社與幾位同伴在距無字碑以北1公里處的梁山主峰東南坡炸石頭,前兩炮炸過之後無甚異常。豈料賀社社點的第三炮炸響之後,半空中飛出幾塊石條,硝煙散去,賀社社和幾個同伴跑過去一看,只見爆炸面上儘是石條,像是人工鑿的,上面有字,或連著些像鋼筋一樣的東西,“莫非把姑婆陵炸開了!”世代居於乾陵的農民跟著武三思稱武則天為姑婆,他們知道炸乾陵是一件大事,就立即跑到乾縣政府辦公室,向一位姓楊的幹部報告了情況。楊幹部聽幾個農民如此這般一說,也驚得嘴張了半天。他不敢怠慢,馬上報告給縣委書記、縣長。他們聽完報告之後,不相信農民能用土炸藥炸開乾陵,因為民國初年的孫連仲用洋炸藥也沒能炸開陵墓。雖然懷疑,他倆還是叫楊幹部跟農民去看一下。從乾縣政府到梁山墓道口有15華里,當時交通不方便。楊幹部一行來到放炮的地方時已經傍晚時分。楊幹部看了看現場,確實有石條。他讓幾個農民用碎石把炸點蓋住後,就告訴農民:不準在這裡炸石頭了,炸出石條的事也不準張揚。聽楊幹部這么一說,幾個農民就收拾起工具回家了。
楊幹部連夜向縣裡領導匯報了情況。書記、縣長一商量,就讓他放下其它工作,專門管這件事,並立即去省城向主管上級匯報。隨著陝西省文管會派楊正興、雒仲儒等人進駐乾陵,立即對農民炸石的地方進行勘查。1960年2月,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並於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發掘顯示:乾陵地宮墓道在梁山主峰東南半山腰部,由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塹壕深17米,全部用長1.25米,寬0.4至0.6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長63.1米,南寬北窄,平均寬3.9米。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平面裸露410塊,39層約用石條8000塊。石條之間用燕尾形細腰鐵栓板拉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以熔化錫鐵汁灌注,與石條熔為一體。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圍也沒有找到盜洞和被擾亂的痕跡,從而證明乾陵是現如今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之一。

發展史

建國後,1957年至1960年,考古工作隊通過對乾陵的勘察、鑽探,終於找到了墓道口,揭開了這個鮮為人知的重要秘密。
墓道口,位於梁山主峰的山腰部。根據當時的試掘,隧道呈斜坡形,全鑿在自然石之上,全長63.1米,南寬北窄,寬處達4米,窄處僅為2.8米。在棺槨放進之後,便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石條粘砌閉塞, 由南到北共39層,410塊,這些石條大小薄厚不一,最長者1.08米,最寬者60厘米,最厚者45厘米,最薄的只有10至5厘米。大多數石條上刻有字,僅平面的110塊石頭上就刻有363個字,字筆畫內塗有紅色,主要是記石塊方位的宇,比如“合一、合三、元二、左二、開一”等。石條上面有凹槽,嵌有細腰鐵栓板,並用錫鐵漿灌入石條與細腰鐵栓板之間的縫隙內。北部有的石條上還鑿眼穿有鐵棍。經考證,細腰鐵栓板的作用是使迭砌的石條左右不能移動,穿鐵棍的作用是使石條上下成為一體。隧道石條上面,全用石塊、石灰、黃褐色和赭色的夯土打成,質地堅硬。
據試掘現場勘察分析,隧道在放置則天皇帝靈柩時曾被打開,因此石條編號位次已錯亂。為確保陵墓的安全,在勘察試掘之後,隧道原用夯土墊埋。當你站在陵碑前向北遠眺,梁山主峰的半山腰處,有一“X”;型的交叉小道,這就是乾陵的墓道口所在。
幽深的帝陵墓道、絢麗的彩繪壁畫、無盡的奇書異本、如山的金銀財寶、神秘的暗門機關……昨天,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成果、高科技的紅外線探測結果、史書的記載為了既能保留保護好祖宗的偉大遺產,又能滿足今人對歷史文化渴求,乾陵博物館在省文物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我省考古專家的全力指導下,通過現代化手段復原了乾陵當年最興盛時期的宮殿樓台、湖泊橋樑、謁陵儀式、守陵宮女、巡邏武士,讓今人仿佛走進了武則天當年為自己修築陵園的原本情境裡。更讓那些對唐文化痴迷者激動的是,乾陵還通過這套技術,把千百年前武則天與李治陵寢宮殿里的珍寶“重現”了出來。比如,通過歷史記載和昭陵被盜的記錄,推斷出王羲之的《蘭亭序》就珍藏在乾陵地宮裡,本次的虛擬三維展示里就把《蘭亭序》作了展示與講解。另外,根據乾陵公主太子陪葬墓里的壁畫,而製作還原的唐服真人展覽,昨天也拉開了帷幕。實錄,通過極其複雜的三維技術還原出來的乾陵地宮珍寶呈現在海內外遊人面前,前來現場觀看的一些歷史學專家直呼大唐文明的富貴華麗、雄偉開闊莫過如此。
乾陵博物館館長樊英峰說,這次唐風文化活動首先是為了迎接國慶,其次是為了紀念女皇武則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意義不凡。另外,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把乾陵建設成關中唐文化展示中心區之一的有益嘗試與探索,從而激起民眾的歷史自豪感和加強文物保護意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