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溝子山城遺址

乾溝子山城遺址

乾溝子山城遺址是金代城址,位於吉林省琿春市哈達門鄉東紅屯西1公里的乾勾子溝口東北山上。西南距縣城25公里。山城南1公里為琿春河。山城依險峻的山勢而築,方位北偏西80度,平面呈不規則形。東、西、北3面城牆較直,南牆弧曲,周長約2500米。垣多土築,部分為土石混築。南牆和北牆較低,東、西牆較高,最高處達6一7米。山城有門址兩處,一處設在南牆的東北段,一處設在西牆與北牆的折彎處,即山谷的溝口,並築有瓮城。城牆共有8處馬面和4處角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溝子山城遺址
  • 地理位置:吉林省琿春市哈達門鄉東紅屯西
  • 所屬地區:吉林
簡介,文物,歷史淵源,山城遷民,地圖信息,

簡介

金代城址,位於琿春市哈達門鄉東紅屯西1公里的乾勾子溝口東北山上。西南距縣城25公里。山城南1公里為琿春河。山城依險峻的山勢而築,乾溝子山城遺址城內,方位北偏西80度,平面呈不規則形。東、西、北3面城牆較直,南牆弧曲,周長約2500米。垣多土築,部分為土石混築。南牆和北牆較低,東、西牆較高,最高處達6一7米。山城有門址兩處,一處設在南牆的東北段,一處設在西牆與北牆的折彎處,即山谷的溝口,並築有瓮城。城牆共有8處馬面和4處角樓。這類建築有的以石壘築,有的用土夯築,集中設在東、西城牆上。東北角與西南角有角樓遺蹟,登臨此處,可俯瞰城內外。山城遺址多為漫坡,分布有數十處居住址。居住 址一般為邊長5一8米的方形圍牆,或圓形淺凹坑,居住址內散存著少量泥質陶片。在距西南角樓址東北200米處的緩坡上,可以見到一處邊長40米的小城,城內有東西向5排房址。《琿春古城考》載:“城內市街房舍,遺蹟宛然,有礎石二十七,觀其形制,建築之宏,可以想見”。

文物

城內出土許多珍貴文物。《琿春古城考》載:在於溝子山城曾“發見鉤戟二具,鏽蝕過半”。“居民掘地,曾得銅鏡一”。關於銅鏡尺寸、紋樣,《琿春縣誌》有詳盡的描述:銅鏡“徑五寸許,柄長三寸許,鏡背有樹一,彎形。有一人(似圖本中神像,頭頂有圓光)坐樹下,一人扶(儀仗屬之傘形未支開),有飛鶴一龜一向之坐樹之上。有日月懸空,均隆起,鏡面平滑無文字。上述與金代的仙人故事鏡相同。城內還出土過“熙寧重寶銅錢擂石,以及各式鐵鏃、鐵鍋、車轄、帶字石塊、瓦片等。

歷史淵源

乾溝子山城金代城址,位於琿春市哈達門鄉東紅屯西1公里的乾勾子溝口東北山上。西南距縣城25公里。山城南1公里為琿春河
在琿春市春化鎮草坪村的原野上有一座雄偉的古城。該城西南距春化鎮7.5公里,在琿春河上遊河谷盆地的南端。古城面向南,東牆早年被洪水沖毀,其餘三面牆體保存尚好。城的平面呈東西向不規則圓角長方形,東寬西窄,城周殘長930米。城垣由土石混築,基寬13米, 高3至4米,頂寬1.5米。南牆中部有一門址,外有瓮城,瓮城較完整;西牆偏西南亦有一門址,西門外瓮城殘跡隱約可見。城牆尚存12個馬面,間距不等。城西南有角樓址,城西200米處有高約10米的小山包,頂部有土壘,是當時的瞭望台。
乾溝子山城遺址乾溝子山城遺址
該城為渤海時期城址,公元926年渤海國滅亡後,契丹人將渤海人全部強行遷走,這裡一度成為空城。不久,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靺鞨人(徒單部的一支)從活喇渾水(今黑龍江呼蘭河)南移至該城。從此,徒單部一分為三,即“喇渾水徒單部”,“忒里喇渾水徒單部”和“渾蠢水徒單部”。來到琿春河上游的這支琿蠢水徒單部在渤海舊城的基礎上改制築城,增添了馬面,設定了角樓,開挖護城河,開始在這裡定居下來。
徒單三部在遼金時期是赫赫有名的部族,與完顏來往密切、親如手足,為完顏部大聯盟、大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兩部又成了聯姻部。很多徒單部之女嫁到完顏部中,有的當了皇后,有的當了皇妃,而大金國的公主下嫁到徒單部的也不少。徒單部在遼金時期享有很高的威望。
渾蠢水徒單部在琿春河上游定居下來以後,在其周圍設立了很多防禦要塞來保衛徒單部的中心城。先在哈達門建立了乾溝子山城,又在楊泡紅旗河(乾溝子對面)建立了小紅旗河城堡,在馬滴達建立了農坪山城、春化沙河子古城、形山城、草帽頂子山城,在徒單部的東部還設立了城牆砬子山城等一系列的軍事要塞,有力地保衛了渾蠢水徒單部大本營的安全。
從經濟上講,徒單部看好了這段肥美的黃金之河。琿春河自古以來就盛產黃金,尤其是琿春河自中游以上黃金儲量極為豐富。把這段盛產黃金的水域控制在自己的手裡,人們每天下河淘金,這裡簡直成了黃金之都。琿春河又是盛產大馬哈魚的地方,所以這裡又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因此,渾蠢水徒單部在女真諸部中是最富有的部族。
渾蠢水徒單部所處的地理位置,東接率賓府(今綏芬河),西達琿春河中下游,嚴密控制了琿春通往海參崴的交通要道,成為這一要塞之地的獨立王國。至元代,該部為蒙古人所滅,從此該城被廢。
渾蠢水徒單部歷時三百餘年,對琿春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它對研究女真史和琿春地方史也都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山城遷民

遼滅渤海國後,於公元928年(契丹天顯3年)將原設定在今吉林省琿春縣乾溝子山城的東京龍原府所轄穆州會農縣的“戶300、丁500”,遷到岫巖境內南隅並沿襲原設定,仍稱穆州會農縣,隸屬東京道開州(今鳳城市境內)。1115年(遼天慶五年)在岫巖境內設大寧鎮,屬辰州附郭建安縣(今蓋州市南隅)管轄。大寧鎮地址在今岫巖鎮內偏北。

地圖信息

地址:哈達門鄉東紅屯西1公里的乾溝子溝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