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渴的大地

乾渴的大地

《乾渴的大地》是200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維勛。

基本介紹

  • 書名:乾渴的大地
  • 又名: 自然災害知識叢書
  • 作者: 何維勛
  • ISBN:9787100032155
  • 頁數:150
  • 定價:¥9.00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01-09-01
  • 裝幀:膠版紙
  • 開本:32開
基本信息,出版說明,本書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 乾渴的大地
叢書:自然災害知識叢書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ISBN: 7-100-03215-6/P·2
作者: 何維勛
開本: 32開
裝訂: 平
定價: ¥9.00
版印次: 1-1
責任編輯: 劉學軍
出版日期: 2001-09-01

出版說明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自然災害就形影相隨,曾給知識幼稚、技能低下的先民們帶來無數的艱難和困苦,往往遭致滅頂之災。隨著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昌盛,自然災害並未緩解,仍然是高懸在全人類頭上的極具威脅的達摩克利斯劍。據聯合國下屬國際組織1999年末的統計,全球最近50年巨災的發生呈明顯增長趨勢,由20世紀50年代的20起增至90年代的80多起,經濟損失猛增14倍。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不但災害類型多,而且頻度高、強度大,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也極其嚴重。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家財政收入的l/6到1/4,因災死亡人數平均每年1至2萬。洪水、地震、風暴等突發性自然災害往往呈群發性趨勢,嚴重威脅人類賴以滋生的環境和資源,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引起社會有識之士及世界各國首腦的憂慮和關注。為此,1987年第42屆聯合國大會確定20世紀最後10年為“國際減災十年”,以協調全球行動,一致努力抗禦災害。1999年第54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在“國際減災十年”活動的基礎上,開展更大規模和更長時間的“國際減災戰略”行動,這將成為下一階段國際社會共同行動的基礎。其目標是提高社會對災害的抗禦能力,協調各國防禦減輕災害的持續行動。這標誌著全球減災事業進入新的時代。
對災害形成的認識,人類經歷了不斷深化的過程。古代人類面對自然災害,孤告無助,認為是上蒼的懲罰,頂禮膜拜以求消災;也曾付出極大努力·以圖抗災避禍,但成效甚微。現代科學認為,自然災害發生髮展的機制是十分複雜的,是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災害的預測顯然有理論上的困難。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進一步認識到,縱然自然災害是自然現象,但也不乏社會性原因。如果說科學技術水平和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年代自然災害具有鮮明的自然性和不可抗禦性,那么在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力極大發展的今天,災害則強烈表現為人為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可防禦性。如江河源頭森林草地的破壞導致洪澇災害和乾旱的加劇,過度墾伐放牧引起水土資源流失和土地沙化,還有那些建築設施、水利工程中不堪重負的“豆腐渣工程”,顯然加劇了災害的易發性和危害程度。面對這些由人為因素引起的自然災害,難道我們不應該進行深刻地反思並採取措施力求避免嗎?

本書目錄

一、引 言
二、威脅全球的千年巨災
(一)破壞農業生產
(二)摧殘黎民百姓
(三)阻礙經濟發展
(四)助長其他災害
(五)激化社會矛盾
(六)毀滅古代文明
三、乾旱災害的自然成因
(一)自然地理因素
(二)氣候的乾濕旋凹
(三)天氣的變化反常
(四)厄爾尼諾引起乾旱
四、人類自釀苦酒
(一)過量砍伐森林
(二)破壞植被草原
(三)人口增長過快
(四)浪費淡水資源
(五)種種造旱行為
(六)大自然的懲罰
五、防旱於未然
(一)從芍坡到水庫
(二)跨流域調水
(三)改善生態環境
(四)建立節水型社會
(五)實行農業保險
六、抗禦乾旱方法良多
(一)抗旱保苗
(二)廣辟水源
(三)節約用水
(四)從雲中擠水
七、旱後減災,各盡所能
(一)救濟錢糧,減免賦稅
(二)先貸後還,以工代賑
(三)一方有難,八方相助
(四)國際援助,相互支持
(五)生產自救,自力更生
八、結 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