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竇

乳突竇

乳突竇(mastoid antrum)是乳突小房中最大者,居鼓室後壁上,它溝通鼓室與乳突小房。二者內面襯貼的黏膜與鼓室黏膜相續,在中耳炎時可蔓延至此,形成乳突炎,嚴重者可形成乳突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乳突竇
  • 外文名:mastoid antrum
  • 屬於:乳突小房中最大者
  • 形成:乳突炎
解剖結構:,乳突竇層面:,錘砧關節層面:,臨床相關疾病——膽脂瘤型中耳炎:,病因和病理:,CT特徵表現:,

解剖結構:

乳突竇層面:

該層面主要顯示乳突、乳突蜂房、乳突竇、乳突竇入口及上鼓室。上方靠後較大的含氣腔為乳突竇,近似三角形。前方較大的含氣腔為上鼓室,鼓室蓋較薄,易破壞引起耳源性腦膿腫或腦脊液耳漏。乳突竇與上鼓室間較狹窄的部分為乳突竇入口。下方圓形的含氣腔,周圍包繞較厚的骨質為外耳道。外耳道前下壁與髁狀突構成的關節為顳頜關節。

錘砧關節層面:

該層面主要顯示乳突竇、乳突竇入口及上鼓室,但顯示砧骨、錘骨頭和錘砧關節較為清晰。此層面乳突竇已變小,上鼓室較大,上鼓室內上部可見逗點狀骨質結構為錘骨頭、砧骨體和短腳。前方較大圓點為錘骨頭,後方近似三角形的骨性結構為砧骨體和短腳,尾部變細為砧骨短腳,指向後方。錘骨和砧骨之間的間隙為錘砧關節,兩者的間隙是錘、砧骨分界的重要標誌。

臨床相關疾病——膽脂瘤型中耳炎:

病因和病理:

膽脂瘤根據來源可分為兩類,即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的發生率較後者低。原發性膽脂瘤的發病機理仍存在爭議,有學者推測是來源於早期胚胎外耳道上皮的異位。也有認為來源於胎兒中耳的鱗狀上皮細胞。臨床可無明顯的慢性中耳炎病史,進展緩慢,首發症狀為面癱及聽力下降,鼓膜正常,也可有少部分患者因伴有耳流膿難與繼發性膽脂瘤鑑別。繼發性岩部膽脂瘤的繼發因素較多,包括中耳炎,手術、外傷等於。慢性中耳炎症是繼發性膽脂瘤發病的重要因素。其發病機制普遍認為,在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時,鱗狀上皮經穿孔的鼓膜移行進入中耳,陷入的上皮內陷袋形成膽脂瘤母質。在慢性炎症刺激下,角化鱗狀上皮不斷脫落堆積,形成膽脂瘤。膽脂瘤中的膠原酶或者合併的炎症可引起骨質的破壞。膽脂瘤根據顳骨CT及術中骨質破壞範圍還可分為廣泛型膽脂瘤和局限型膽脂瘤。分型診斷標準:廣泛型膽脂瘤廣泛累及鼓室、乳突竇及整個乳突腔,且相鄰骨質及聽小骨有明顯破壞;局限型膽脂瘤局限於上鼓室,乳突竇入口,周圍骨質破壞不明顯。

CT特徵表現:

1.耳乳突腔可見低密度軟組織影充填:
這種低密度軟組織瘤體主要為脫落的鱗狀上皮,可混有少許肉芽組織,在CT上呈現軟組織密度塊影。這種瘤影是診斷膽脂瘤的必備徵象。軟組織瘤影最常見部位是上鼓室prussak,s間隙及乳突竇區。復層鱗狀上皮及層狀角化物在prussak,s間隙中堆積,之後瘤體沿自然孔隙向中下鼓室發展,並經乳突竇入口長入乳突竇形成團塊狀或片狀低密度軟組織影。CT值不能用來判斷低密度軟組織團塊影性質
2.骨質破壞:
以鼓室盾板最先受破壞,乳突竇壁也見不同程度骨質破壞。當復層鱗狀上皮堆積於prussak,s間隙及外上鼓室時,可見鼓室盾板骨質破壞而變鈍。被膽脂瘤破壞的鼓室、乳突竇破壞區邊緣光整,周圍環形硬化影。當上皮向中下鼓室發展,並經乳突竇入口長入乳突竇時,竇壁及乳突均見不同程度骨質破壞。
3.小骨鏈不同程度的破壞與移位:
聽小骨的破壞程度與病程時間有關,生長於prussak,s間隙的膽脂瘤,聽小骨鏈外側緣不同程度出現破壞。存在於prussak,s間隙膽脂瘤,上鼓室內側和中鼓室可是充氣。當膽脂瘤充填全部耳腔時聽小骨鏈完全破壞消失或殘存小點狀骨影。螺旋CT能對膽脂瘤型中耳炎聽小骨的破壞程度作術前預見,有學者認為術前聽小骨鏈完整者,術後聽力功能最佳,而蹬骨上結構破壞者卻只有50%能獲得滿意的聽力。外半規管的破壞也較常見,面神經破壞占有,對面癱病人要高度注意面神經管是否被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