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蓋

鼓室蓋

鼓室壁上壁,為一分隔鼓室與顱中窩的薄骨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鼓室蓋
  • 外文名:tegmen tympani
  • 科室:骨科
鼓室壁的解剖結構,鼓室壁相關疾病,

鼓室壁的解剖結構

1.外側壁大部分由鼓膜構成.故又名鼓膜壁。在鼓膜的上方為骨部.即鼓室上隱窩的外側壁。鼓膜位於外耳道與鼓室之間,為橢圓形半透明瓣膜,直徑約lcm與外耳道底形成約45°~50°的傾斜角。小兒的鼓膜更為傾斜,幾乎呈水平位。
鼓膜邊緣的大部分附著於顳骨上,中心向內凹陷,稱鼓膜臍。為錘骨柄末端附著處。由鼓膜臍沿錘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後分別形成錘骨前襞和錘骨後襞。兩襞之間:鼓膜上1/4的三角形區,薄而鬆弛.稱為鬆弛部,活體呈淡紅色。鼓膜下3/4區,堅實緊張,為緊張部,活體呈灰白色。緊張部前下方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區,稱光錐。臨床上做耳鏡檢查時,常可窺見光。中耳的一些疾患可引起光錐改變或消失,嚴重時可使鼓膜穿孔影響聽力。
鼓膜的組織結構分為3層。外層為復層鱗狀上皮.與外耳道的皮膚相續連;中層為纖維層.鼓膜的鬆弛部無此層;內層為黏膜.與鼓室黏膜相連續。
2.上壁又稱蓋壁.由顳骨岩部前外側面的鼓室蓋構成,分隔鼓室與顱中窩。蓋壁向後延伸形成乳突竇的上壁。中耳疾思吋可侵犯此壁.引起耳源性顱內併發症。
3.下壁亦稱頸靜脈璧,僅為一薄層骨椒,分隔鼓室與頸靜脈窩內的頸靜脈球。部分人的鼓室下壁未骨化,僅借黏膜和纖維結締組織分隔鼓室和頸靜脈球。這種情況施行鼓膜或鼓室手術時,易傷及頸靜脈球而發阻嚴重出血。
4.前壁也稱頸動脈壁.即頸動脈管的後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與頸內動脈。此壁上部為顳骨岩部和鱗部的交界處,有兩個小管,上方為鼓膜張肌半管.下方為咽鼓管半管。
5內側壁又稱迷路壁,與內耳相隔。其中部有圓形的隆起,稱岬.由耳蝸第一圈的隆凸形成。岬的後上方有一卵圓形小孔,稱前庭窗或卵圓窗,通向前庭。在活體,由鐙骨底及其周緣的韌帶將前庭窗封閉。岬的後下方有一圓形小孔.稱蝸窗或圓窗,在活體上由第二鼓膜封閉。前庭窗的後上方有一弓形隆起,稱面神經管凸,內藏面神經。面神經管壁骨質甚薄.中耳炎或手術時易傷及面神經
6.後壁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竇的入口,鼓室藉此連通乳突內的乳突小房中耳炎易侵入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乳突竇入口的下方有一錐狀突起,稱錐隆起,內藏鐙骨肌。面神經管由鼓室內側壁經錐隆起的上方轉至後壁,然後垂直向下,達莖乳孔。在莖乳孔的上方約6mm處有鼓索(神經)自面神經管穿出,經鼓索後小管進入鼓室。

鼓室壁相關疾病

鼓室的頂壁即鼓室蓋,是分隔鼓室與顱腔的薄骨板,中耳疾病可能侵犯此壁,從而引起顱內併發症;鼓室底壁又稱為頸靜脈壁,是分隔鼓室與顳骨下方頸靜脈窩的薄層骨板。此壁有時可出現先天性缺損,對這種病人施行鼓膜或鼓室手術時,極易傷及頸靜脈球而發生大出血。鼓室的前壁為頸動脈壁,將鼓室與前方的頸動脈管分隔開,這個壁的上方有一條非常重要的管道的開口,即咽鼓管口。鼓室的後壁為乳突壁,有個比較大的乳突竇開口。鼓室借乳突竇向後通人乳突內的乳突小房,因此中耳炎可經此延至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鼓室的外側壁又稱鼓膜壁,大部分由鼓膜構成。鼓室內側壁,也稱迷路壁,即內耳前庭部的外側壁。此壁的中部隆凸為鼓岬,其後上方有一卵圓形的孔洞,稱為前庭窗,面積約3.2平方毫米,該窗被鐙骨底板所封閉;後下方有一圓形的蝸窗,它的面積更小,只有2.8平方毫米,蝸窗被蝸窗膜(第二鼓膜)封閉。前庭窗的後上方有一弓形隆起,為面神經管凸,內藏面神經。此處骨質很薄,甚至缺損,在中耳炎症或中耳手術時容易傷及面神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