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漿大戟

乳漿大戟

乳漿大戟(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貓眼草,爛疤眼(俗稱),華北大戟(秦嶺植物志),新疆大戟(中國沙漠植物志),太魯閣大戟(台灣植物志),岷縣大戟(雲南植物研究),東北大戟,松葉乳汁大戟,寬葉乳漿大戟(東北草本植物志),乳漿草(北京植物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乳漿大戟
  • 拉丁學名:Euphorbia Esula Linn.
  • 別稱:貓眼草、爛疤眼等
  • 二名法:Euphorbia Esul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大戟目
  • 亞目:大戟亞目
  • :大戟科
  • 亞科:大戟亞科
  • :大戟族
  • 大戟屬
  • 亞屬乳漿大戟亞屬
  • 分布區域:中國,歐亞大陸
  • 乳漿大戟組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本種提示,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乳漿大戟為多年生草本。根圓柱狀,長20厘米以上,直徑3-5(6)毫米,不分枝或分枝,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莖單生或叢生,單生時自基部多分枝,高30-60厘米,直徑3-5毫米;不育枝常發自基部,較矮,有時發自葉腋。葉線形至卵形,變化極不穩定,長2-7厘米,寬4-7毫米,先端尖或鈍尖,基部楔形至平截;無葉柄;不育枝葉常為松針狀,長2-3厘米,直徑約1毫米;無柄;總苞葉3-5枚,與莖生葉同形;傘幅3-5,長2-4(5)厘米;苞葉2枚,常為腎形,少為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4-12毫米,寬4-10毫米,先端漸尖或近圓,基部近平截。
花序單生於二歧分枝的頂端,基部無柄;總苞鐘狀,高約3毫米,直徑2.5-3.0毫米,邊緣5裂,裂片半圓形至三角形,邊緣及內側被毛;腺體4,新月形,兩端具角,角長而尖或短而鈍,變異幅度較大,褐色。雄花多枚,苞片寬線形,無毛;雌花1枚,子房柄明顯伸出總苞之外;子房光滑無毛;花柱3,分離;柱頭2裂。
蒴果三棱狀球形,長與直徑均5-6毫米,具3個縱溝;花柱宿存;成熟時分裂為3個分果爿。種子卵球狀,長2.5-3.0毫米,直徑2.0-2.5毫米,成熟時黃褐色;種阜盾狀,無柄。花果期4-10月。

分布範圍

分布於全國(除海南、貴州、雲南和西藏外)。生於路旁、雜草叢、山坡、林下、河溝邊、荒山、沙丘及草地。廣布於歐亞大陸,且歸化於北美。

繁殖方法

本種提示

本種是國產大戟屬植物中分布最廣、變異幅度最大的種之一,常因複雜的生境產生各種各樣的變異,諸如葉型、苞葉形狀、植物體大小,不育枝存在與否、腺體兩角的尖銳程度等均不穩定;但其主要識別特徵是:直根系,沒有念珠狀根和不定根(與甘遂和鉤腺大戟相異);總苞鐘狀,5裂,腺體4(與土瓜狼毒相異);花序基部無柄(與寬葉大戟相異)。因此,本種在國產乳汁大戟中是易於識別的。
劉慎諤(1931)記載察哈爾(今河北)所產的 E. cyparissioides Turcz. 經鑑定屬本種。後一名稱屬於裸名,在 Kew Index 上查不到該名 Oudejians(1990)在世界大戟屬名錄中記載為劉慎諤替 Turczaninow 發表,但無拉丁文描述或特徵集要,故懷疑是 E. esula var. cyparissioides Boiss, (1862); 即使如此,本種亦不屬有效發表,因已有西非產的一種用了此名,即 E. cyparissioides Pax (1894) 在先(早於1931)。

主要價值

全草(貓眼草):苦,涼。有毒。利尿消腫,拔毒止癢。用於四肢浮腫,小便淋痛不利,瘧疾;外用於瘰癧,瘡癬瘙癢。
【蒙藥】全草治水腫,小便不利,瘧疾;外用治瘰癧,腫毒,疥癬《蒙植藥志》。【達斡爾藥】temee mek:根治肺結核,骨結核,各種惡瘡[6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