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圖

九龍圖

《九龍圖》是南宋畫家陳容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淡設色畫作,現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九龍圖》描繪了九條形態各異的龍,或攀伏山岩之上,怒日圓睜;或遊行於雲空之中,雷電雲霧掩映;或龍戲水珠、波濤洶湧;或雌雄相待,欲追欲逐;或架勢搏鬥等等,將龍的種種神態情勢,刻畫得非常生動。

《九龍圖》是宮廷繪畫與文人畫過渡時期,文人畫家陳容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龍圖
  • 作者:陳容
  • 創作年代:淳祐四年(1244年)
  • 畫作類型:墨筆淡設色畫
  • 規格:縱46.3cm,橫1092.4cm
  • 材質:紙本
  • 現收藏地: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技法,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全景圖全景圖
《九龍圖》描畫了九條龍分置於險山雲霧和湍急的潮水之中的場景,其九龍形態各異,自右往左依次為:
第一龍,剛剛從岩穴中飛躍而出,頭尾畢露,緊抓巨石,翹首以待。
第二龍,僅露頭尾,與繚繞的霧氣相容,雙目斜視,回眸望向第一龍。
第三龍,從岩石上躍起,耳目炯炯正視前方,張牙舞爪,神態凌厲。
第四龍,被突如其來的巨浪順勢捲入漩渦,奮力掙扎,目光猙獰,左爪中的明珠如捏碎一般,姿態異常痛苦。
第五、第六龍,為一組,第五龍龍角已脫落,猛然騰起注視著疾馳的六龍,形成搏鬥架勢。
第七龍,在雲海中嬉戲遨遊,幾乎被湮於其間。
第八龍,穿過雲霧翱翔天空,尾巴若隱若現,一副傲慢姿態
第九龍,則俯身於岩石之上,回望卷首。
卷中第三龍與第四龍中間,有清乾隆御筆題文曰:奇筆驚看陳所翁,畫龍性訝與龍通,劈開硤石倒流水,噴出湫雲浮御空。變化老聃猶可肖,形容居宷詎能工,乾元用九羲爻象,豈在三三拘數中。丁亥暮春中澣御題目命金廷標仿此卷,頗覺神似,即用前韻題之並書於後:棲霞山樹會昌翁,陽彤神模概可通,謂若無翻驚乍有,不鄰虛復解搏空。群從定是趨雲伯,大霈寧須藉雨工,陳固似哉張似否,壁飛作霨望顒中。
第九龍之後緊接為作者題記曰:楚中寫鑿真龍窺,金陵點眼雙龍飛諸梁羽化張亦去,雌雄笈殺劉洞微八軸吳龍不堪掛,醉余吐出胸中畫龍門三峽浪如山,從臾漲天聲價大飛龍出峽駕春江,九河之勢不敢降一龍天池戴赤木,菌蠢猛省雲霧邦鈞天竒女又遭謫,雷公擘山天地黑玉龍皎皎摩蒼崖,蟠蜿似避陽陵客鼾鼻睡起金蛇奔,嶄然頭角當海門摩牙厲爪攫明月,天吳起舞搖天根雲頭教子掣金鏁,第五圖中龍最老兩龍遍活黎與蒸,馬鬃夜半天瓢倒桃花浪暖透三層,禹門岌嶪誰敢登蒼髯綘鬛火燒尾,十月霹靂隨飛騰蜀侯高臥南陽武,貌出全形竒且古神功收斂待時來,天下蒼生望霖兩所翁寫出九龍圖,筆端妙處世所無逺觀雲水似飛動,即之疑是神所摹宣城龍公生九子,盡入老翁圖畫裡阿誰為我屠雙牛,一牛莫著金籠頭。九鹿之圖跋於涪翁,九馬之圖贊於坡老,所翁之龍雖非鹿馬並然,欲效蘇黃二先生贊跡,則余豈敢姑述以志歲月。
卷後另有各名家跋文,如:
元代天師太元子題跋曰:玄雲潑墨號天風,雲頭擲火驅雷公。元氣淋漓雨師急,天地變化誰為雄。兩龍奮迅見光怪,夭矯西行出天外。一龍起處山石摧,摩盪餘聲隱磅磕。一龍不競群龍趨,搏取明月看隋珠。老龍居中最蒼古,盤旋引子方自娛。一龍出水露頭角,白浪如山映空作。一龍飛上蒼茫間,傾倒天瓢振枯涸。最後一龍心獨閒,回頭似欲歸潛淵。騰驤宛轉各異態,匪龍安得知其全。洞微物化僧繇死,千載神交所翁繼。觀龍不在鱗髯精,妙用應須論神氣。九陽數極變必通,此物豈困緘縢中。但愁辟歷隨昏蒙,一旦飛去蒼旻空。至順二年孟春天師太元子書。
吳全節題跋曰:雷雨天垂垂,電火飛墨水。解衣盤礴初,神物聽麾指。雪繭起風雲,瞬息幾萬里。用九贊乾元,猶龍師老子。閒閒道人吳全節書。
歐陽玄題跋:乾陽六爻陽為實,其名六龍象龍質。維乾用九神變化,後世遂稱九龍出。湖南馬氏踵其訛,八龍繞柱身當一。如何括蒼大手筆,亦復畫此風雷室。歐陽玄。
張翥題跋:羽人示我九龍圖,知是雷電堂中物。榑桑金紙三十尺,一一蜿蜒寫奇崛。劃翻斷峽據石崖,欻駕奔濤卷溟渤。控搏驪珠爭照耀,簸蕩蜃雲相出後。引子雙飛凌太陰,垂(髯)獨下蟠幽窟。壯哉筆跡窮變化,無乃從前識真骨。我生所見世少如,此畫通靈那敢忽。自非羽人能制龍,誰能藏之筐篋中。不然(霹靂)下穿璧,(蹴踏)白日隨飄風。高堂晝開走百怪,熟視但覺煙霏蒙。僧繇不作董羽死,晚有若人堪比工。起須為雨被九土,嗟爾意氣何其雄。丈夫事業政如此,一出要掃庸奴空。安能屑屑弄丹粉,漫費精神圖草蟲。晉寧張翥。
明代王伯易題曰:龍本神物,其體純陽,故變化不測。畫者取乾元用九之義,以陽之極數出神物以駭耳.目其變化隠顯飛龍在天莫之敢窺真神妙用夐,出物外忽使破壁躍水,亦固有之。伯易觀於洪武庚申十月也。江寧王伯易。

創作背景

在陳容之前,龍的形象到了宋代幾乎已成定式,《宣和畫譜》列有“龍魚門”,《爾雅翼》中說:“俗畫龍之狀,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而此時的繪畫,正處於北宋院體畫向文人畫轉型的過程中,陳容正是這一時期的文人畫家典型,其關於龍的藝術創作也正處於突破定式的轉型之中。《九龍圖》作於淳祐四年(1244),是陳容五十六歲之時,也是其藝術創作風格成熟之時。
同時,此時正值南宋末年,北方草原上,鐵木真的蒙古鐵騎已經崛起,縱橫睥睨。宋理宗不聽臣子告誡,效仿海上之盟,聯合蒙古滅掉了兩者之間的金國,這等短視之舉加速了引火燒身,南宋面對金朝尚且連連敗退,更何況是更為強大的蒙古。而盲目的“端平入洛”,妄圖進攻蒙古收回北方失地,葬送了南宋最後一批精銳部隊。危急時刻,廟堂之上亦不安寧,宋理宗寵信史彌遠,“四木三凶”為非作歹,忠君報國之士卻被打壓,南宋大廈將傾。陳容此時創作《九龍圖》亦是有著宣洩其內心情感之意。

藝術鑑賞

主題

在中國文化中,“龍”可謂是至高無上的圖騰。從龍身人首的伏羲、女媧,再到“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龍的傳人們對這個騰雲駕霧、翱翔九天神秘形象充滿敬畏,而以為精神寄託。
《九龍圖》卷首描畫的是“天體雲氣生生流轉”的波濤洪水洶湧的畫面。這樣畫面應是寓指“太初”,即天地之初,也是“天變地異”的環境。而這正是陳容生活的南宋末年的處境。
畫作的主體物即為主人公——“龍”們在深奧的山崖地獄裡多年沉潛,成了九匹“怨靈神獸”,然後,隨之而來的故事是開卷畫面,即為九匹“怨靈神獸”在“天變地異”環境中復活”,作為“創世紀的英雄”,向著“新天地”即“太極太初”之“回歸”。
所以,作者創作《九龍圖》亦是藉此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以龍之非凡的氣勢和神行變化無方,寓示自己遠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

形象

《九龍圖》之九龍形態各異,或攀伏山岩之上,怒目圓睜;或遊行於雲空之中,雷電雲霧掩映。或龍戲水珠,波濤洶湧;或雌雄相待,欲追欲逐;將龍的種種神態情勢,刻畫得非常生動。
而且,第三“龍”是取高高地岩上向下俯視的姿態;第六“龍”是取“跑龍”樣式;第四、五、九“龍”是取“座”、“躺”、“傾”等態勢;總之,九龍皆是取半人半神的體態和動作,也即其形象皆被作者所人格化了。

技法

《九龍圖》中,畫面是以濕墨和重墨潤染,托襯出低面虛白的雲水和“龍”體。這是借了馬遠的水、馬麟的粗線,而其畫水的樣子又有對巨然《秋山門道圖》山體的改裝描出。山、石、崖、龍表皮之用筆,繼承了李唐范寬,特別是其鐵索、麻皴等墨法。
同時,第二卷里,立於岩上的“龍”樣式似穿著鐵鎧甲的武士、英雄、怨靈獸那樣,性格生動的浮雕體被描出。那些“龍”體是對郭熙的山體樣式給予變容,以馬麟的粗線把“龍”肉體的圓渾,於白黑反差之中強調出來,體勢和量塊被寫實地描出並能感受到。“龍”爪勾是取了范寬《秋林飛瀑圖》之樹根狀,在強調與誇飾中使用描出。“龍”肢體曲狀等線描,是模仿了郭熙的山樹法。又,雲氣造成的混沌的宇宙空間感覺,是用了淡色染、濕墨暈染,造出“玄惑”的、浪漫的“異境”之繪畫美的效果。
總之,陳容把南北宋水墨法之要點,巧妙地給予了繼承和發揮;把特色的空間樣式、雄奇的“龍”樣相特點的表現表出達到了極致。

名家點評

無錫博物館專家研究員談福興《南宋陳容存世作品及其真偽》:“《九龍圖》在構圖形式上,龍與龍之間,虛實相映動靜結合,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後世影響

《九龍圖》前後均有作者的題記,詩、書、畫結合,這是文人畫與宮廷繪畫的一個重要區別,作為過渡型的重要代表,此幅《九龍圖》必然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同時,陳容的《九龍圖》,也成為了後續藝術家們畫龍的經典範式,甚至連日本的龍畫,也受到了他的影響。即便到現代,在日本龍的形象中,依舊能看到陳容的影子。

歷史傳承

《九龍圖》在元代時,經歐陽玄張翥等鑑藏,清初被耿昭忠等收藏,乾隆年間(1736—1796年)入清內府,後又被頒賜給恭親王奕訢。後流入海外,現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九龍圖》在清內府《石渠寶笈》等有著錄。

重要展覽

1996年9月14日—12月3日,《九龍圖》在日本橫濱崇光美術館展出。
2012年11月,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翰墨薈萃——美國收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展”上,《九龍圖》作為精品之一展出。

作者簡介

陳容(1210—1260年)字公儲,號所翁,福建長樂人,南宋畫家,端平二年(1235年)進士,曾做過福建莆田太守。詩文豪壯,暇則游翰墨,善畫龍,寶佑年間(1253—1258)名重一時。畫龍善用水墨,深得變化之意,潑墨成雲,噀水成霧。傳世作品有《霖雨圖》《墨龍圖》《雲龍圖》《六龍圖》《九龍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