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街十八巷(安徽宣城九街十八巷)

九街十八巷(安徽宣城九街十八巷)

宣城古城歷史悠久,街巷極多。

據清嘉慶《寧國府志》記載,宣城城內外計有街巷九十一條,這些街巷的名稱,大多是約定俗成,有的以歷史上府衙門所在地而得名,有的以當時的各種市場所在地面相稱,有的以廟宇祠堂而取名,有的以地形特色而命名,有的以歷史古蹟和名人府第而傳開,至清末民初宣城城內演變為九街十八巷的格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徽宣城九街十八巷
  • 外文名稱:Eighteen Lane Anhui Xuancheng Street nine
  • 地理位置:安徽省宣城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金帶街、孝義巷
宣城簡介,歷史沿革,宣城由來,九街十八巷由來,古今地名,九街,十八巷,

宣城簡介

宣城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與江浙兩省接壤,是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宣城地處江南,楚頭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地理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梘、水西、龍鬚四山峰巒疊翠;青弋江、水陽江兩水相依。
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發展,其文脈源遠流長,一直是江南乃至全國文化中心之一。現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鱷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水園林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宣城市下轄:宣州區、寧國市、廣德縣、郎溪縣、績溪縣、旌德縣、涇縣等五縣一市一區。
九街十八巷
宣城自古以來就有“九街十八巷”之說,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多街巷都面臨改造或者重新建設。但珍貴的歷史必須保存下來。

歷史沿革

宣城由來

宣城是一座古城,古名宛陵,自戰國時期就見諸於文字記載,距今已有2300年歷史。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時,於此設立丹陽郡,此後歷代均為郡、州、府的治地。
據史籍記載,宣城城池最早見於東晉時期,鹹和二年(公元327年),宣城內史恆彝營建城池,後稱子城,至隋開皇中刺史王選拓城,以宛陵西北形勢,別築羅城,廣輪三十里,跨越宛溪河,不僅建有濟川、鳳凰二橋外,還在河上增建兩水門以禦敵。
唐末,羅城毀於戰火。到南唐刺史林仁肇更築城池,省龜為形,內藏七竅,歷史上稱為新城,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清末民初,城牆總長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厚三丈,共設城門五座,均為雙城門。它們是東門陽德門,小東門泰和門,南門薰化門,西門寶城門,北門拱極門。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三次占領縣城(偽政府治地在城外東頭灣餘三爺宅,原縣公安局,現航運公司處),對宣城這一古城破壞至極,罄竹難書。1939年,為防止日軍據城固守,宣城縣長鬍鐘吾,兩次發動數萬民工拆除了宣城的古城牆。

九街十八巷由來

九街是陽德街、木直街、福星街、錦城街、元寶街、奉公街、鎮前街、迎恩街、西直大街。
十八巷為孫家巷、瓦碴巷、羊市巷、九曲巷、茶葉巷、豆腐巷、低巷、里仁巷、姚家巷、萱花巷、魁星巷、孝義巷、王家巷、槐樹巷、朱衣巷、古秀才巷、塔影巷、鹿巷。
當時的街道多為青石板鋪設,地面高低起伏,頗具山城風味,而主要大街均為紅麻石橫鋪而成,它的下面是拱形的下水道,兩邊鑲嵌青石塊,其寬度至六米光景,臨街鋪面均為木板槽門或置水櫃檯相間,懸掛招牌和幡旗,傳承明清風格,城內眾多商業會館設立,是宣城商業發達之概況。近些年由於大拆遷、大發展,這種格局又面貌全非。

古今地名

現據這些街巷相連走向,找出如今相應位置何在,以及這些街巷曾有過什麼故事和老字號商店特色,經耄耋老人許大榮的回想和本人兒時的記憶,簡敘如下:
宣城的老街巷,是以原東門陽德街、南門福星街、西門西直大街、北門迎恩街四街接合點為老十字街,也稱下十字街,東西兩街為烏龜地的兩後腿,向東西伸展。
在十字街上有天福食品店,(現“漂亮媽媽店處”),龍雲閣雜貨店,佘復興茶館及佘復興板鴨美食,(現歐派櫥櫃衣櫃店處),夜晚各種小吃聚集於此,有下餛飩的、下甜酒元宵的、煮蘭花乾子和蒲包乾子及下水子的,還有走街串巷的搖銅鑼和敲梆的,一聽便知是賣餛飩和下甜酒元宵的,這是他們特有的叫賣方式。
陽德街今民族路由老十字街起,起濟川橋西30米處有陽德城門,此街有高祥豐布店,鴻泰醬園,九龍池浴室,楊東來等幾家大茶行,來安飯店,龐道生藥店(其坐堂龐玉麟為名醫),義慈醫院(主治醫師毛鳳吾),湖北會館原土產公司處,大華戲院(後改成宛陵劇場),汪同興雜貨店,其老闆汪正宏1930年曾做過一次捐資大修開元塔的善舉。
當時塔拆至第五層,將塔頂上的寶珠、相輪、承露盤及一掛粗鐵鏈一同卸下,放在寶塔北面的家宅(解放後為城關鎮辦公地)供奉,待修理竣工安裝時,將塔頂原物抬到街上巡遊展示,所到之處,滿街鞭炮香案相迎,捐資領頭人汪正宏,為人誠信,傾家蕩產後,到東溪橋畔,蓋起小茅廟當和尚去了。
羊市巷今青年路北起民族路,南迄疊嶂中路,北入口原有木禾殿,舊傳醜地空,故象大武鎮之牛,為五代林仁肇更築羅城改置鐵牛,一置此殿神前,一置濟川橋跗,(兩鐵牛在大辦鋼鐵時被熔爐)木禾殿也稱鐵牛廟,是清嘉慶辛酉(1801年)重修。巷內還有國民 黨卍字救濟會,後改縣醫院,也就是現中心醫院的前身。
木直街又稱陵陽路,仍用古名,今錦城北路至青年路。此街與豆腐巷相接為上十字街,是宣城烏龜地的兩條前腿,原街上以製作木製家具為顯著,故名。清順治初募建紀念宋建炎間知府張果而設陵陽土地廟祭祀,乾隆六年又建大殿門樓,於1923年譚素元等合股集資利用陵陽廟改建戲院,取名“宣舞台”,為城內有劇場之始,此街還有與全城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城關糧站和南菜市場,在50年代是較為規範的菜場,後一直發展到整個木直街,都擠滿了各種肉食和菜類的大菜市場。此外還有南陵會館,最早的電報局也設此街。
瓦碴巷也曾稱魚市巷,今民族路至木直街陽德 廣場的城市小公園。現有路無名稱。解放前曾是宣城的紅燈區,因巷內有多家裝飾考究,環境清幽的旅館。
孫家巷木直街上的宣城市醫保中心巷道,原是鴻泰醬園和縣老十字街百貨公司之間巷道。今為無名巷道。
九曲巷原由木直街進城關糧站沿外圍牆幾經彎曲通向羊市巷,故名。今在民族商城浪淘沙網路會所旁至青年路天源寄賣行北首巷道口,仍是彎道多曲。今為無名巷道。
福星街為錦城北路一段,由老十字街至錦城花園門樓處(原佑聖閣處)而與木直街和豆腐巷交接點為上十字街主街。此街有慶慶布店(今“新華書店”處)為了招攬生意,凡在此店購買一定數量的布匹,就可獲得一次在此處觀看黑白無聲電影,時在1926年可謂宣城有電影放映之始。他的對門大順祥布店(現工商行處)門頭上福祿壽三星彩雕,特別引人注目。此街還有中西合璧式的“遠東飯店”, 此店時為舉行新式婚禮最佳場所,男著黑西服,女穿白婚紗,並有童男童女相伴,一派新潮景象,一改中式全紅的場面。解放後這裡先後為宣城行署、縣 黨校、縣財稅局辦公地,現已改建成為廣播大院住宅區,門前一株百餘年老荷花玉蘭樹,仍枝葉繁茂,花季時荷香四溢,依然立於1號樓處,監視著宣城滄桑變化。佑聖閣北,1919年李蔚山在此處開起“蔚山照相館”,為宣城首家照相業。還有汪氏開辦的龍泉浴室,那門頭的金字牌匾記憶猶新,今錦城路郵局正是建在被日軍炸毀的龍泉浴室遺址上。佑聖閣舊名清爽閣。元至正丁酉(1357年),明軍入城改名,後知府鞠騰霄重建,自為記,曰“宣為郡襟山帶溪,在江左號稱清涼高爽,郡之子城,晉內史恆彝築焉。後人於子城之北,上建重閣,扁以清爽,與樵門南北對峙,下為通衢,為郡一奇觀。在東南下二十步為屋三間,命道士武靜居士之以奉祠事。”此閣在我就讀皖南國小時(現“宣州區婦幼保健站”處),每日必經,閣內石碑眾多。1954年在修建街道時被毀。
錦城街今為錦城北路和南路部分路段,由佑聖閣起至龍首路 口交叉路口,此段有周氏宗祠,後改建復旦中學,現為政府機關宿舍處,此街盡頭是通往鰲峰公園的必經之道,眾多商業會館也雲集此處,有湖南會館,太平會館,旌德會館,涇縣會館等。與此街相連的巷道有:
茶葉巷此巷由錦城街進,無巷尾,今宣州區工會南首,仍無巷尾,巷口在錦城北路,盡頭是滿意大酒店和錦城排擋餐飲。今為無名無尾巷道。
奉公街今宣城中學西院牆外至購物中心商場南首巷道紫藤賓館門前。此街原有廬和會館,河南會館,與上敘幾家會館隔街相望,緊密相連。今此街已不通,又無名稱。
鹿 巷今鰲峰旱橋北至宣城興鼎建安公司處。今為龍首路北端部分路段。
古秀才巷今宣城中學西大門至北京百秀眼鏡店處。古為寧國府學後牆巷,故名。
鎮前街今為疊嶂中路一段,原供銷大廈至海城大酒店,此街古為皖南鎮駐所前的大街,故名。抗戰勝利後,縣政府由周王遷回舊皖南鎮衙門舊址,其四周建有圍牆,四角還設碉樓,所用磚材是拆除古城的磚頭,故牆壁厚達50公分以上。五十年代曾在此展出過13輛國產“解放”牌汽車。此處一直沿用到八十年代,後改為敬亭山賓館(前身為縣政府招待所),2011年已建成麗晶大廈,有三幢獨立的高層組成。
豆腐巷仍用古名。今郵電賓館至海城大酒店。此巷原有津津酒家(現木直街停車場處),另有大觀園浴室,宣城高等國小堂(1902年開設,後改建三小分部)。五十年代,縣工會設於此巷內,每逢周六,華燈齊放,琴聲悠揚,翩翩起舞,熱鬧非常,好多人在此喜結良緣。
元寶街今市菸草公司旁至第一幼稚園。原為由薰化門進,其城址今在宣城南天電力公司至宣城建行間的狀元路上。然後右轉左拐接上鎮前街,即現時由南天賓館大門進穿賓館內建築至力達公司上元寶街。此街南北兩端地勢較高,中段低,並有古井一口,形似元寶,故名。此井在八十年代還為附近居民提供方便,時至元寶小區建成,鋪成柏油路面時才被覆蓋。今日元寶街是經過降坡,破除城牆拉直所為,而另一段則劃歸疊嶂路了,似乎短了許多。
低 巷今粵花鞋業北首巷道至中心菜市場二樓,向南幾十米即高巷口。1924年,以宣人章元生為董事長的幾家股東,在此開起了宣城第一個“城廂電燈公司”,用60匹的柴油機發電,供一千多盞25瓦的電燈,只營業10年宣告停業。現市六中東,豐原大藥房處,相傳為慈禧啟蒙老師、宣城教諭齊德純住所。後宣城郵電局設於此。
里仁巷今中心菜場9幢樓旁小巷進,順花鳥市場圍牆南至法制路。現有巷道,但無名稱。巷內原有孫氏古井,井衣系八角整石,郡內諸井無。原巷道南起豆腐巷腰部至溝沿頭中段通往解放劇場(1952年,為了迎合宣城越劇迷的要求,王柏森等合股集資籌建,為宣城勞動越劇團演出基地)。
西直大街 今中山路十字街旅社至宣州區敬亭農村信用社,而寶城門址則在此信用社門前處。明清兩代宣城縣衙,在現宣城市實驗國小處,原為元萬戶府舊址。大門面朝大街,衙前有一馱碑石龜,寓意宣城烏龜地,縣衙門坎石為到宣城各地里程的起點標誌。西直大街上還有宛陵橋橫跨珍珠河。另有張義興菜館,後改為工人食堂,其菜館早點最有特色,就一個字,大。油條足有一尺二寸長,燒賣、獅子頭有姑娘拳頭大,糍粑有巴掌大。菜館還為婚、喪、壽禮訂席,由抬廂送整桌酒席。國際飯店,後改建為二營部隊駐地,現此處開闢為狀元北路大街。
萱花巷今台客隆中山分店西邊通往宣城中醫院的小巷道,原為西直大街東嶽廟的巷道。內有西華池浴室。現為通往狀元府小區18幢樓處。此巷名現已移址借用到南方製藥廠南邊路上的響山路至友誼巷的道路名稱。
姚家巷今廣播大院10號樓中移址通道至花鳥市場,原巷在西直大街往西五十米處,此巷原無巷尾,巷內除有姚姓大戶,尚有當時稀少的女浴室。現只有移址巷道,無名。

九街

1、陽德街今東門大街民族路。舊時這裡茶行眾多,較大的有巨豐、廣昌、江景元、天和、順泰等。當時民謠有“生意大,算廣昌;牌子老,楊東來;歪歪倒,江怡茂;年年等匯款,福康和”。最大的廣昌茶行,在今宛陵劇院處,創設於1925年,店主是池州石埭人楊獻庭。
2、西直大街今西門大街中山路。原縣衙門(今實驗國小舊大門)前,是民國時期的菜市場,靠城門的一段,炒貨店很多,經營瓜子、花生米、松子、花生糖、芝麻糖、炒米糖、藕糖等小吃,還代人加工年貨。
3、迎恩街今北門大街民生路。北門大街是舊時最繁華的商業街,著名的商店有永順雜貨店、焦陽春中藥店、宣大祥醬園、老天寶銀樓、慶慶布店、津津酒家等。
4、錦城街今南門大街錦城路,北起工人影劇院,南到四小。南街不熱鬧,多為衙署、學校、會館用地。
5、鎮前街今疊嶂中路,東起敬亭山賓館,西到崇正路口。奉公街東起今宣中北門內台階,西到錦城街。
6、福星街北起十字街,南到工人影都。1927年7月,在原總工會處創辦了宣城最早的報紙《宣城民國日報》,1930年改名為《宣城日報》,1940年停辦。
7、木直街今陵陽路,現已改造為民族商城。舊時這裡經營竹木器的店鋪較多,故名。解放後作為菜市場。
8、元寶街北起崇正路口,南到宣涇路口。靠城門口的一段舊時是礱坊集中的地方,糧販子從四鄉各地馱運來的稻穀都在這裡加工,再由米行出售。

十八巷

1、孫家巷原老百貨公司後的巷子。
2、瓦碴巷原木直街魚市場,舊時是宣城的煙花巷,妓院較多。
3、羊市巷今青年路,緊靠東門城牆,原小東門口有明代梅鼎祚的藏書樓天逸閣,建築精巧,清末毀於戰火。
4、九曲巷原東門糧站後巷子,南到羊市巷。
5、茶葉巷原縣工會南首巷子,有巷口無巷尾。
6、豆粉巷又叫豆腐巷,今崇正路。過去杜老爹家的羊湯羊糕很有名。
7、低巷東起斗粉巷中段,西到溝沿頭。
8、里仁巷今中心菜場南面巷子,東起斗粉巷中段,西到溝沿頭原日用化工廠南首。
9、萱花巷原五交化巷口到人民電影院。過去巷內蔣老頭的酒釀園子很有名。
10、魁星巷原六中門前巷子,南到商業大廈,北到中山路。
11、孝義巷今北門三友巷。
12、王家巷原人民電影院前巷子。
13、槐樹巷今北門槐樹巷,過去沈光發家的茯苓糕和涼粉、洪家貴家的糯團都很有名。
14、朱衣巷今北門朱衣巷。
15、古秀才巷今宣中西大門口巷子。
16、塔影巷原開元塔後巷子。
17、鹿巷今龍首路北段。
18、姚家巷今春歸苑小區內巷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