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武夷山溪流)

九曲(武夷山溪流)

世間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為第一,武夷之魂在九曲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曲溪
  • 發源地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案流
  • 河流面積:8.5平方公里
概述,齊雲峰,白雲岩,仙岩,九曲故事,

概述

世間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為第一,武夷之魂在九曲溪。這條發源於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案流,澄沏清瑩,經星村鎮由西向東穿過武夷山景區,盈盈一水,折為九曲,因此得阜名。九曲溪面積為8.5平方公里,全長約9.5公里。山挾水轉,水繞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畫意。遊人乘坐寬約2米,長約9米,從遠古小舟脫胎而來的竹筏,衝波擊浪而下,不僅能領略到有驚無險的情趣,而且四面無遮無攔,抬 頭可見山 景,俯首能賞水色,側耳可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流。古人游九曲溪,是從武夷宮按由一曲逆流而上的。自崇(安)桐(木)公路開通後,遊人則是從九曲到一曲順流而下,這樣隨波逐流,飄然前行,更加輕快、迅疾。

齊雲峰

因形似火焰,故又俗稱火焰山民間傳說,古時候火焰山的烈焰常使山下這個村莊著火,鄉民們一次次遭災毀屋,一次次又被迫再建新屋,於是這個村莊便有“新村”的稱號。後上天為拯救生靈,便派武夷十三仙人下凡施法術在山前鑿開一條江墩溪,從此村莊安寧,日漸繁榮,萬家燈火猶如天上點點繁星。從此村莊改名為“星村”。

白雲岩

又名靈峰。白雲岩重岩聳疊,巍然雲際,每當拂曉,常有白雲在岩的半腰飄悠,忽聚忽散,分合不定,故名白雲岩。白雲岩上現遺有幾堵殘垣頹壁,是白雲庵的舊址[圖]。在庵的後壁上,有一岩洞,稱白雲洞。我國演述周武王伐商的古代小說《封神演義》中提到的道人喬坤,就曾在此修養,自稱是武夷山白雲洞“散人”。後因協助姜子牙破陣有功,受封為“夜遊神”。岩的北面有一個軒敞的岩洞,人稱“極樂國”。其進洞路徑之險,可謂武夷第一。這裡上下都是絕壁,壁間只有一線橫坳,是進洞的唯一途徑。人們一定要伏身蛇行,手腳並用,才能爬過岩縫進入洞中。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我國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閩武夷山時,就曾半歷其境,並在《武夷山日記》里生動地記述了這個驚險的歷程:“余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上尺五,坳外壁深萬仞。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得度其險。岩果軒敞層疊,有斧鑿於中,欲開道而未就也。”站在白雲岩巔,南望九曲溪上游,平疇沃野,豁然開朗,別有一番天地。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的詩句,描寫的就是這一帶的景色。白雲岩雁盪山東大門景區,總面積約46平方公里。

仙岩

岩上這一塊巨石像不像一把芭蕉扇。緊鄰仙岩的這三座山峰,中間像不像個球,兩邊山峰猶如兩頭雄獅,俗稱“雙獅戲球”。溪右邊這塊岩石嘴尖腿細,背上布滿藤蘿、花叢、俗稱“孔雀開屏石”。

九曲故事

過仙岩腳下的白沙潭,竹筏始進入九曲。白雲岩在左邊這座形似鼓的山峰,稱鼓子峰。峰前這座山岩因形似烏紗帽岩。竹筏前行,回顧紗帽岩。竹筏前行,回顧紗帽岩又形似筆架,繼而又見三石分立,象 “品”字,故又稱品石岩。品石岩左邊是環佩岩,岩上有一巨石像不像頭小貓,正伸出頭撲食麵前那塊“豬肝”。淺灘將盡,大家看左岸邊這塊巨石,像不像水牛把頭栽進水中,僅露出一角一眼,俗稱“牛牯石”,石下深潭稱牛牯潭。過牛牯潭,岸右邊這兩塊相迭在一起的巨石像不像磨墩,因而俗稱磨墩岩[圖]。南宋宰相李綱九曲溪時,稱其為大小廩石。磨墩岩對岸對岸這塊巨石像不像人面,眼睛鼻子都清晰可見,左邊眼睛睜著,右邊眼睛閉著,俗稱人面石。人面石右邊這兩塊巨石一前一後,前面一石頂上光禿像不像和尚,後面一石像不像尼姑帽,當地百姓戲稱為“和尚背尼姑”。相傳武夷山有個好心的和尚,見尼姑要過溪到磨墩岩磨豆漿給“童子”吃有困難,就主動提出背尼姑過溪。這雖說有違佛教戒律,但助人為樂的精神還是深深地感動了位於一旁的人面石。見此情景,說又不是,不說又不是,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