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方皋(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藏徐悲鴻畫作)

九方皋(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藏徐悲鴻畫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九方皋》是徐悲鴻1928年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現收藏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該畫描繪了九方皋相馬的場景,畫面中,左邊壯士與馬表現出肌肉的力量和張力,右邊的九方皋和侍者則體現出胸有成竹又求賢若渴,一張一弛彰顯出作者的寫實技巧與表現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方皋
  • 作者:徐悲鴻
  • 創作時間:1928年
  • 現收藏地: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研究價值,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畫面中,左邊壯士與馬表現出肌肉的力量和張力,右邊的九方皋和侍者則體現出胸有成竹又求賢若渴。
九方皋
題款(左):《九方皋》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九方皋,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戊辰(公元1928年)冬盡。悲鴻。
題款(右):造化無跡,求跡者非愚則誣。一士得其解,躊躇滿志,與天為徒,乃吮毫濡墨,醒擾擾世間,以九方皋相馬之圖。庚午(公元1930年)初秋,悲鴻重來匡山,攜此幅屬題散原老人三立。
鈐印:悲鴻(朱文)、困而知之(朱文)、荒謬絕倫(朱文)、欲罷不能之工(朱文)。
收傳印記:散原翁(朱文)、陳三立(白文)。

創作背景

該畫是徐悲鴻根據九方皋相馬的傳說進行的創作,根據此組畫面的款識,最早的題於戊辰年(1928年)冬月。藏於徐悲鴻紀念館的徐氏的《九方皋》則是作於1931年末。由此可知,這組水墨畫的創作早於大型作品《九方皋》,它們均創作於中華大地的危難之時,日本軍國主義肆意踐踏中國河山,亟需各種人才救國家於水火,作者則借《九方皋》這一題材作警世之用。另,通過“庚午初秋”的款識可知, 1930年初秋徐悲鴻去匡山拜會時年79歲的愛國詩人陳散原,陳氏為該畫題跋,用九方皋的故事以“醒擾擾世間”。徐氏在一篇短文中講到:“造化無跡,求跡者非愚則誣。一士得其解,躊躇滿志,與天為徒,乃吮毫濡墨,醒擾擾世間,以九方皋相馬之圖。”更加表明了他創作的深意。

藝術鑑賞

畫面構圖飽滿,赤膊的壯士與黑鬃駿馬極具張力,一旁鬚髮俱白的九方皋與馬之間的眼神交匯,更是傳神。畫面中九方皋單手叉腰,昂頭向前,目光炯炯;黑鬃駿馬前蹄抬起,馬口微張似有鳴叫,回望九方皋如遇知音。徐悲鴻筆下的馬皆是自由之馬,不羈之馬,但唯有《九方皋》中的馬有紅繩牽繫,徐悲鴻的解讀是:“馬也如人,願為知己者所用,不願為昏庸者所制。”

研究價值

20世紀80年代經由國務院書畫鑑定七人小組鑑定為國家二級藏品,是研究徐悲鴻的思想與藝術的珍貴資料。

作者簡介

徐悲鴻(1895-1953年),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良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