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嶺夼村

九嶺夼村

九嶺夼村位於朱吳鎮東南部,地處東經121°09′,北緯36°52′。東南與繆家村為鄰,西靠煙風公路,西南與丁家夼村相交,西北與前、後山中澗村接壤。隸屬朱吳鎮,西北距鎮政府駐地9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1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2.5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嶺夼村
  • 地理位置:朱吳鎮東南部
  • 面積:2.5平方公里
  • 人口:403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組織建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地理位置,

基本概況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另一說為清朝初年,李姓先祖李潘來此建村定居,因建村於九條山嶺之間,故命名九嶺夼村。清朝末年,孫、鄒、繆姓自外地遷入。
全村轄區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櫻桃、山楂等。 2002年,全村有134戶,403人。有李、孫、鄒、繆等4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李姓。

大事記

1941年10月16日日軍掃蕩進村,抓去村民3人。 1942年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50年春本村發生特大火災,燒毀房屋50多間。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各村各單位支援下,很快建起新房。 1953年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村集體投資20萬元,建起山楂烤乾廠,有工人40多人。 1992年5月28日海陽縣第一屆櫻桃節慶祝活動在本村舉行。中共海陽縣委書記孫慶傳陪同來賓和省、市領導及全國民兵英雄趙守福、孫玉敏、于化虎等參加活動。 同年本村被中共海陽縣委、縣政府評為治山治水第一村及文明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李克恩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1945年,組織支前人員20多人,到萬第參加討伐趙保原戰鬥。1947年,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進行反惡霸、鬥地主鬥爭。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有黨員8名。2002年,全村有2個黨小組,黨員23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李永順、孫希勝、李永儉、李永勝、李方國、李永澤、李方田。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李善、李永平、李永洪、李永儉、李永勝、孫希勝、李方國、李永倫、李方學。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30公斤,總產9.61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88公斤,總產20.16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40公斤,比1978年增長252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97公斤,總產12萬公斤。 1985年以來,村支部發動民眾,栽植櫻桃、山楂。1998年,開始栽植煙臺大櫻桃、板栗、柿子、大棗等。2000年,果園總面積30公頃,產量4.5萬公斤,收入18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152萬元,其中農業60萬元,林業8萬元,畜牧養殖業58萬元,其它收入26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織小機布等手工業,從業人員10多人,收入僅夠自給。1970年,大隊建起了紅爐、磚廠,從業人員20多人,每個勞動日收入1元左右。改革開放後,發展了刺繡、勾花。1984年,建麵粉廠,從業3人;山楂乾廠,從業40人。1989年後,個體相繼建立了山楂乾廠、汽水廠及醬油廠。2002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50人,總收入154萬元,其中工業137萬元,建築業17萬元。
第三產業1955年,辦起供銷社代銷店。改革開放後,先後發展起理髮店、電氣焊部、商店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50人,收入98萬元,其中運輸業28萬元,商飲業40萬元,服務業3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九嶺夼國小。1973年,建起新校舍,有學生90餘人。1978年,成立幼稚園。1998年,新建1所幼稚園,內有滑梯、翹翹板等娛樂性設施。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3人。 本村大秧歌是海陽大秧歌的重要流派之一。1956年,成立了京劇團,從里口村請來老師指導。21世紀後,業餘京劇愛好者仍有增無減。村劇團先後到盤石店鎮的大薛家、繆家和本鎮的其它村巡迴演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50公斤左右,許多人外出討飯。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8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30公斤,全村總收入50萬元。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20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18輛,機車42輛,電話75部,彩電130台,電冰櫃28台,洗衣機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過4平方米。1963年,大隊建起辦公樓。1974年以來,各戶相繼蓋起了新瓦房,舊房逐年翻新。2000年,修了兩條能通車的街道和一條加寬的通向煙風公路的村路。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提高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0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在村治療報銷藥費50%,重病人經村介紹到醫院的,報銷70%。1981年,投資2萬元,用上電網供電,併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自放電影。1986年,投資3萬元,村民吃上自來水。2000年以來,年滿60周歲的村民,享受養老待遇。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