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宮歷

九宮歷是一種結合律歷與占卜的歷算法門,主要用以紀月或紀年和占卜,這種曆法也叫九宮飛位,還被稱為“九方色”、“飛九宮”、“紫白值日圖”、“紫白值月(年)圖”等。自從唐朝廣泛運用以後,歷朝歷代基本沒有斷絕。並對周邊少數民族產生較大影響,如藏、蒙、納西和彝族中都有九宮歷算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宮歷
  • 外文名:Jiugong calendar
  • 別名:九宮飛位、紫白值月(年)
  • 起源:漢代
  • 發展:唐代
起源,發展及流行,基本原理,影響,

起源

漢代,與九宮歷相關的歷占原理已經基本定型。漢代緯書中經常提到的“太一游九宮”原理就與九宮歷占原理完全一致。太一在九宮遊走的原理,是把九宮與八卦結合到一起,九宮的起始序位是以九宮位序(2、9、4;7、5、3;6、1、8)為核心,再配以周邊8個卦爻和方位,按照九宮數字順序和相應的卦序遊走。

發展及流行

南北朝時,九宮歷算得以發展,有多種關於研究和推演九宮的書籍,如:《九宮經》、《九宮推法》、《三三九宮立成》、《九宮要集》、《九宮經解》、《九宮圖》等;到隋朝時,九宮歷已經為官方曆書所用,《隋書·袁充傳》就有“其年(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即當上元第一紀甲子,第一紀甲子,太一在一宮”的記載,可見當時的使用情況。
唐朝時,李氏王朝統治者認為其家族譜系與李聃相關,其對於道術不但有著特殊的愛好,而且還包含著政治意義的追求,九宮歷算這樣的知天時、查萬物的神秘理論自然為其所用,成為控制上層意識形態的工具。據史料記載,唐自開元天寶以後,在其國家的祭祀活動中,出現了相關的九宮理論的討論,如王起、盧就曾經大量引用前朝術書《黃帝九宮經》與《五行大義》等論證九宮原理,其說法上承漢代太一九宮理論,而更加繁複:“一宮,其神太一,其星天逄(蓬),其卦坎,其行水,其方白。二宮,其神攝提,其星天芮,其卦坤,其行土,其方黑。三宮,其神軒轅,其星天衡(沖),其卦震,其行木,其方碧。四宮,其神招搖,其星天輔,其卦巽,其行木,其方綠。五宮,其神天符,其星天禽,其卦離,其行火,其方黃。六宮,其神青龍,其星天心,其卦乾,其行金,其方玄;七宮其神鹹池,其星天柱,其卦兌,其行金,其方赤;八宮,其神太陰,其星天任,其卦艮,其行土,其方白;九宮其神太一,其星天英,其卦離,其行火,其方紫。觀其統八卦,運五行,土飛於中,數轉於極,雖敬事迎厘,不聞經見,而範圍亭育,有助昌時,以此兩朝親祀而臻百祥也。”由於九宮歷算可以運五行,知數極,並且可以體現“太一”神的活動周期,因而其對於國家具有非常的意義,“有助昌時”,所以為統治者所看重。
與九宮理論相關的一些宗教活動,在唐代也被提倡和定期舉行,這就是以大祀九宮貴神及其附屬神靈的名目。九宮貴神在唐朝獲得重視,與之相應的九宮歷算在唐朝自然也盛行不輟。縱觀整個唐朝時期,九宮歷相比隋朝而更加普遍,這在敦煌所發現的曆日中,可以得到證明。唐朝以後,九宮歷占在敦煌仍然流行不輟。據初步統計,現今存於世界各地的敦煌曆日(包括一些殘卷)大致有35種,其中有不少都使用了九宮歷。
一般九宮歷需要依託在真正的曆法上,比如唐朝九宮歷是以官方的曆書為背景的,清代時憲歷也是當時九宮歷的依託。

基本原理

九宮歷,其核心為九宮八卦及陰陽理論,主要用以紀月或紀年。九宮圖中的數字一至九均以顏色區分,即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即:一宮其神太一,其星天蓬,其卦坎,其行水,其方白;二宮其神攝提,其星天芮,其卦坤,其行土,其方黑;三宮其神軒轅,其星天沖,其卦震,其行木,其方碧;四宮其神招搖,其星天輔,其卦巽,其行木,其方綠;五宮其神天符,其星天禽,其卦離,其行土,其方黃;六宮其神青龍,其星天心,其卦乾,其行金,其方白;七宮其神鹹池,其星天柱,其卦兌,其行金,其方赤;八卦其神太陰,其星天任,其卦艮,其行土,其方白;九宮其神太一,其星天英,其卦離,其行火,其方紫。如表


















九宮推算時,年九宮與月九宮分別排列。
月九宮不管哪一方均按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倒轉循環,一般以中央宮(中央色)為起點,如“月起中宮”,即正月始於中央五黃,按其排列規律,二月中央宮必是四綠,三月中央宮必是三碧,四月則是二黑,五月則為一白,六月則為九紫,七月就是八白……,如此類推。九宮紀月的規律是每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與一月、二月、三月彼此相同,如此與十二地支相配排列下去,15年重複一周。
年九宮是與六十甲子(乾支)相配,九宮中的甲子循環有所謂“三元甲子”之說,上元甲子是以一白入中宮(即從坎位起始);中元甲子以三碧入中宮(震位);下元甲子以七赤入中宮(兌位)。
九宮的循環從一白水星坎位起,這為甲子年,是為上元第一年,隨後每年九宮圖形各數,各減去一而加以排列,中宮一白減一為零,按照九宮運行法則,歸零回九(九宮其餘各數字相同計算),則中宮即為九紫火,在離位,為上元第二年,中宮隨後移到八白木,艮位,為上元第三年,再其後是七赤金,兌位,如此排列下去。這樣過了60年,乾支循環一周,又回到甲子年,是為中元的開始,但入中宮的星是三碧木星,之後的循環又經過60年,則入中宮的星是七赤金星,是為下元開始,經過60年循環後,中宮甲子年則回到一白水星。是為三元一紀。
其規律:第一,在九宮紀年時,年代的排列是按照坎1、坤2、震3、巽4、中5、乾6、兌7、艮8、離9順序,叫順九宮;而中宮當值年的排列則是與這個八卦順序或者中央宮數字順序正好相反,所以叫作倒九宮。第二,中宮9個數字橫、豎、斜三數相加均是15,其餘八宮各數的取得是根據中央宮分別加或減的結果,原理是“逢零歸九,遇十成一”。第三,九宮紀年和紀月時,有一種規律,假定子年正月八白入中宮,則二月是七赤入中宮,等等,這樣到丑年正月就是五黃入中宮,再過一年寅年正月則是二黑入中宮,卯年則是八白又入中宮,3年九宮循環4次,入中宮之月基本是隔3年重複1次,如八白入中宮就是子年、卯年、午年、酉年。二黑入中宮的年是寅年、巳年、申年、亥年,其餘如此類推。

影響

漢地的九宮歷占自從唐朝以後,一直沿用下來,直到清代。在這種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其對於周邊少數民族地區也產生了相當的影響。藏、蒙、納西和彝族中都有九宮歷占,其中彝族在吸收漢地的陰陽五行、八卦理論、九宮歷占,現在彝族地區仍有這種占卜法。九宮歷占對西藏地區的影響最為典型。
西藏地區早在唐朝時期,就接受了來自漢地的一些占卜術和歷算方法,形成藏曆,而且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將外民族的東西加以吸收和本地化,以適應當地的需要,最後形成類似內地的俱注歷式的多功能曆法體系,富有其民族特色。在唐代,吐蕃本土所用的歷史紀年主要為漢地所傳的十二生肖(十二支)之法,此外還曾經有過六十甲子配五行的類似內地的紀年法。如藏文記為大蕃彝泰八年,陽水虎年;長慶三年,記為陰水兔年,與漢歷的六十甲子紀年完全對應。至於九宮歷占,古代傳說認為在公曆7世紀已經流行於吐蕃本土,許多稍晚的藏文歷史書籍中也認為早在松贊乾布時,文成公主就為吐蕃帶來《博唐八十數理》、《九部續》等屬於九宮算法的曆日書籍,不過,其當時是否被歷史學家在歷史紀年體系中使用現在還不太能肯定。據一些藏學家研究,九宮算法在西藏更多的是用在占卜術與星象學中,真正在歷史著作中使用和引用九宮歷的一般都不早於公曆11世紀。
從敦煌文獻和有關歷史資料的記載來看,敦煌是一直使用九宮歷的地區,而與該歷占方法相關的一些占卜方法如五行八卦及推五姓法(五音納甲)在敦煌文獻中已經找到藏文本。從這個角度說,九宮歷在唐朝時期傳於西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現所見到的有關藏九宮歷占的原理的最全面的總結和闡述主要是公元17世紀的第司·桑傑嘉措的《白琉璃論》、《除銹》等幾部天文占卜著作。
另外蒙古也使用九宮歷,在產生於清代的《蒙古源流》一書,敘記蒙古歷史時就有使用包括九宮歷等各種曆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