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和鄉

九和鄉

九和鄉位於浙江省磐安縣的東北部,距縣城安文鎮東北62公里(公路程)。東、北與玉山鎮接壤,東南鄰尚湖鎮,西南靠雙溪鄉,西界東陽市八達鄉。下轄21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截止2004年底全鄉共有2225戶,5945人。

近年來,九和鄉以“生態富鄉”為主題, 充分發掘高山台地資源,形成了龍井茶、GAP白朮、天麻、四季豆、辣椒、香榧、板栗、土蜂蜜、土雞、蕨粉等特色生態農業,使農業生產逐步形成基地化、規模化、產業化。培育了塑膠製品、頭花、竹木工藝品、刺繡等行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和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浙江省磐安縣
  • 下轄地區:21行政村
  • 電話區號:0579
  • 地理位置:磐安縣城東北62公里
  • 面積:56.02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義烏機場
  • 火車站:金華站
  • 車牌代碼:浙·G
鄉村概況,建置沿革,地方名人,改革開放大事記,

鄉村概況

全鄉總面積56.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61.81畝,其中水田2089.19畝;山林面積63225畝,其中用材林基地58429畝,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1.14%,平均海拔高度為452米,境內有三條公路分別通向東陽、磐安縣城,交通便利。
2004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467萬元,其中實現工業銷售產值4850萬元,同比增長18.5%,上繳稅收232.66萬元,其中地稅82.93萬元,同比增長19.84%,新創辦一般納稅人企業5家,小規模企業5家,新增經紀人3人,新增來料加工人數55人。2004年底全鄉人均純收入為1869元。
和鄉以“生態富鄉”為主題, 充分發掘高山台地資源,形成了龍井茶、GAP白朮、天麻、四季豆、辣椒、香榧、板栗、土蜂蜜、土雞、蕨粉等特色生態農業,使農業生產逐步形成基地化、規模化、產業化。培育了塑膠製品、頭花、竹木工藝品、刺繡等行業。

建置沿革

九和原名九如,民國初實行鄉鎮自治時設鄉於南坑村。因該鄉所屬有9個保,遂以《詩·小雅·天保》所載“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文中有九個“如”字,稱“天保九如”極為吉祥之意而命名。
1939年(民國28年)磐安置縣時,又以九保和睦吉祥之意改名九和鄉。九和鄉的建置,自唐宋至民國初,均為東陽縣玉山鄉二十九都,後稱為二十九都鄉。
1939年(民國28年),磐安縣成立,為磐安縣玉虹區九和鄉。
1949年12月,於尚湖一村(後遷至橋頭)建立九和鄉。
1950年,析為尚湖、九和兩鄉。
1954年,九和鄉又分設南坑鄉。
1956年3月,南坑、九合兩鄉合併,稱九和鄉,駐地南坑。
1958年,為燈塔公社(尚湖)九和管理區(大隊)。
1960年3月,尚湖公社(原燈塔公社)併入玉山公社,原屬玉峰管理區的自家莊、後業嶺、塘園、西門、毛竹溪、塢塘、中坑、平坑、合時岩、羅桐塢、下坑、革聯等生產隊(村)劃入九和管理區管轄。
1961年,玉山公社改設區建置,原九和管理區改稱九和公社。
1969年2月,改名為光明公社。
1979年10月,復名九和公社。
1983年,磐安復縣後,改稱玉山區九和鄉。
1992年,撤區,九和為縣直屬鄉。

地方名人

張陽生,1952年出生,後業嶺村人。1972年,參加工作,當過農技員、司法助理員、黨委委員、黨委副書記和一般鄉幹部,能上能下,服從組織需要。26年來駐了許多村,駐到那裡實事辦到那裡。曾為後業嶺加固了水庫,為三水潭村解決九尚公路修建的土地糾紛,為岩甲村集資建修自來水工程等等。村民稱讚他是為村民辦實事的“老黃牛”。他的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他細心照料多年,受到冤屈也毫無怨言。連續4年被評為縣級先進工作者,1998年,評為金華市級優秀鄉鎮幹部。

改革開放大事記

1977年,九和等公社被省林業廳列為油桐生產重點基地。
1979年3月24日,大風冰雹,損失嚴重。
1981年3月24日,大風冰雹,損失嚴重。
1983年8月,恢復鄉建制,建立鄉人民政府。撤銷人民公社建制。
1992年8月,九和鄉國中與中心國小合併,進行了一次學校布局調整;12月,投資20多萬元的鄉衛生院醫療用房建成並投入使用。
1994年,始有電視轉播接收。
1995年,投資286萬元的南坑——尚湖公路建成並投入使用,改變了全鄉只有一條鄉間公路的面貌。
1996年,全鄉人民再下決心,集資興建九和——八達公路,於1997年全面動工。
1997年,鄉人民政府及周邊村安裝了有線電視。
1998年初,通過引進外地資金,東吳電站開始興建;同年底,最後一個行政村建好機耕路,實現全鄉21個行政村村村通機耕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