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井鄉(四川省犍為縣九井鄉)

九井鄉(四川省犍為縣九井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九井鄉位於犍為縣西南部韓家灘溪上游,距縣城22.64千米。全鄉面積29.5平方千米。轄7個村55個村民小組和九井1個社區2個居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董家溝。全鄉總人口2417戶7955人,其中農業人口7571人。2015年社會總產值39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5萬元。

境內天然氣藏量豐富,已經開採“麻三井”“麻五井”等5口天然氣井(位於峰門和金鼓2個村),日產氣20餘萬立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井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四川省
  • 政府駐地:董家溝
  • 電話區號:0833
  • 地理位置:犍為西南
  • 面積:29.5平方公里
  • 人口:7571
  • 著名景點:九井禹王宮
  • 車牌代碼:川L
基本簡介,歷史沿革,鄉村氣候,現代發展,歷史古蹟,九井場,禹王宮,茶馬古道,

基本簡介

九井鄉位於犍為縣西南部韓家灘溪上游,東與榨鼓鄉接壤,南與沐川縣新凡鄉相連,西與雙溪鄉相接,北與清溪鎮為鄰,距縣城22.64千米,213國道過鄉境,有縣城到鄉里的公交,是犍為沐川屏山縣馬邊的必經之地。全鄉面積29.5平方千米。轄7個村55個村民小組和九井1個社區2個居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董家溝。九井鄉屬純農業鄉,無規模化工廠,現有木材加工企業1個、竹屑加工企業1個、烤酒坊1個。全鄉總人口2417戶7955人,其中農業人口7571人,以外出務工為主,外出務工占農業人口30%左右。2015年社會總產值39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5萬元。2012年,九井鄉被評為“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環境優美示範鄉(鎮)”。
九井鄉

歷史沿革

清朝末年為九井場,以古代曾在此開過9口鹽井故名。
峰門山茶馬古道峰門山茶馬古道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為九井鄉。解放後仍沿襲九井鄉名。
1958年春,鄉政府從九井村九井坳搬到佳溝村董家溝,當年9月併入清溪人民公社。
1959年7月從清溪劃出,建立九井公社。
1973年1月,因修三角沱水庫,將沐川新街公社二大隊劃入九井公社,當時編為7大隊(今灌山村)。
1984年復為九井鄉。

鄉村氣候

九井鄉主要屬丘陵地區,地勢起伏較大。山脈主要集中在鄉境西部,較為著名的山峰有峰門山、金鼓山、老罐山、長山埂等,屬大涼山南系。氣候屬濕潤性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各有特點。年平均氣溫17.46℃,年最高氣溫37.6℃,年最低氣溫-2℃,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73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128.44㎜。九井鄉水係為韓家灘源頭,鄉內溪河密布,解放以來,先後建成中型水庫(三角沱)1座、山塘40口以及石河堰等水利設施。三角沱水庫總庫容532萬立方米,有效灌面0.63萬畝,積雨面積6.92平方千米,水庫的主要功能為灌溉。現有耕地面積6446畝(其中田4148畝、土2298畝),森林面積1.56萬畝,森林覆蓋率60.8%。

現代發展

鄉民生活富足,社會穩定。鄉域內交通方便、溪河密布,植被良好。鄉經濟以種養殖業為主,主要出產水稻玉米生薑、紅苕、蕉藕、竹木、生豬、小家禽、蠶繭等農產品。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林竹、生薑、花木為主。特色主導產業是辣椒、林竹和養鴨。2015年,農作物播種面積8419畝。全鄉林竹管護9900畝,鞏固退耕還林3125畝,天保林管護1.32萬畝。鄉域內養殖場以散戶養殖為主,年出欄生豬1.45萬頭。鄉內天然氣礦藏豐富,已經開採“麻三井”、“麻五井”等五口天然氣井(位於峰門和金鼓2個村),日產氣20餘萬立方米。
九井鄉安全法律宣傳九井鄉安全法律宣傳
為了加快九井發展的步伐,重現當年九井繁華的風貌,九井鄉黨委,政府制定了的今後幾年的發展思路,總的是以發展種養殖業為主,依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人民生活和生產條件,構建和諧九井。概括起來就是要做到“三個重點突破,三個常抓不懈,三個不斷推進”。“三個重點突破”是指一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有重點突破。在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九井村發展旅遊觀光農業,以“一花、一廟、一塘、一樂”為看點,即櫻桃花,禹王廟,魚塘,農家樂;二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有重點突破。發展三個主導產業:林竹、畜牧、勞務,三個特色產業:小米椒、蠶桑、生薑;三要在為民辦實事上有重點突破。主要辦好集鎮建設、農網改造、村道建設、貧困戶住房改造、罐山村溢洪橋建設等幾件實事。“三個常抓不懈”是指安全工作、穩定工作、計生工作常抓不懈。而“三個不斷推進”則是指在社會事業、基層組織建設和政府服務質量上不斷推進。
鄉鎮府編制了九井鄉總體規劃,全面建成裕隆新街。近年來投資517萬元,硬化村組道路36.5千米。投資50萬元,整治村道公路、維修加固公路堡坎,維修整治山坪塘、溝渠。佳溝村、峰門村實施了“土地整理”項目,投入資金500餘萬元,整理土地5000餘畝,整理格田800畝,坡改梯700畝,整理旱地1800畝,整理水田1100畝,新增耕地600畝,整治生產道路21條,硬化3米寬以上水泥路11千米。罐山村新修水窖7口,解決了300餘村民的飲水安全問題。社區新安裝路燈36盞。清溪鎮犀牛沱至九井集鎮集中供水管網全線貫通。全面實施了罐山村的農網改造。
截至2015年,建成金鼓村社區“1+6”標準文化活動陣地,村村有文化活動室和圖書室,部分村配套文體設施。鄉內現有公辦國小1所、幼稚園1所,民辦幼稚園1所。中心衛生院1個,床位12張,村衛生室8個。

歷史古蹟

九井場

原九井場地處九井村九井坳,在明末清初已經形成。因地處通雷波縣馬邊屏山沐川乃至雲南的必經之道,為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商貿十分繁榮。場內有正街、興隆街、半邊街、場口街等4條街道。正街約有300米,店鋪均為一樓一底的木質瓦房,街道鋪築青石板。市場十分繁榮,場上住有居民上百戶,茶館10餘家,飯館、旅館八九家。著名飲食有黎紹雲的羊肉湯、古金山的麻涼粉、包全興的油炸粑、陳治釗的醪糟咡。每天馬邊擔子(挑夫的俗稱)絡繹不絕,往來上百人。場內場外黃桷樹計有30棵,大的要三四人才能合抱。周圍有禹王宮、川祖廟、萬壽宮、肖公廟等4座寺廟。1958年,鄉政府從九井坳搬到董家溝,因新建政府和學校用材,將廟宇拆除,古場九井場逐漸消失,古蹟僅存禹王宮。

禹王宮

禹王宮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占地約2畝,為縣境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禹王宮。民國時至改革開放前,曾作為學校使用。2006年,將禹王宮列為犍為縣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8月,投資100餘萬元對禹王宮進行修復,2012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九井坳禹王宮九井坳禹王宮

茶馬古道

境內茶馬古道縱橫,驛道俗稱“驛道”“大路”“官馬大道”,多用石板安砌而成,是古代官員乘馬、坐轎或傳送緊急文書的通道,也是連線縣與縣之間的紐帶。清溪驛道是通往西南夷的一條重要驛道,清溪驛道連線馬邊的路徑:清溪—鼓匡岩(虎匡岩)--九井坳—卡防坡--新街--宋家村--馬邊地界。清溪驛道連線沐川的路徑:清溪—鼓匡岩(虎匡岩)—九井坳—董家溝—峰門山—沐川地界。可見清溪驛道無論是通馬邊還是通沐川,九井坳都是必經之路。由於九井鄉及周邊地區道路陸續修建並日益完善,這條古驛道早已荒廢,僅有鼓匡岩,峰門山路段還保留著幾百米的石板路,路邊雜草叢生,苔蘚覆面,呈現出一片荒涼與蒼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