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書院

丹陽書院

丹陽書院,原址位於江蘇丹陽境內。也是丹陽早期書院之一,為南宋景定五年(1264)在黃池鎮創建。宋理宗親書“丹陽書院”牌匾。明天順間改為來往公館。後廢。丹陽歷史上共有過6所書院,即濂溪書院、練湖書院、莊湖書院、曲阿書院、鳴鳳書院和蒙城書院。

基本介紹

濂溪書院,練湖書院,莊湖書院,曲阿書院,鳴鳳書院,蒙城書院,榮譽,

濂溪書院


是縣丞顧信為紀念周敦頤孫周壽山,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創辦的,院址在縣學的東側。成化年間,知縣蔡實將書院遷往文閶閣東(現西門絲織廠西側)。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總督趙某和巡按高某分別題寫了“無救心傳”和“首續絕學”題額,懸掛於上。
丹陽書院

練湖書院


建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為邑人潘遵所建。後因潘遵詔任臨晉主簿,自此書院冷落,房屋傾圮。明代著名散文家茅坤來練湖書院時,曾寫過一首《過練湖書院懷菲泉先生因簡丁姜諸兄》詩,曰:“湖色猶如練,說經人已非;弦歌芳草寂,池館夕陽歸;鳥跡餘題字,林香沒舊衣;獨憐齊魯士,吾道卜何依?”從詩中可看出,茅坤數年前來練湖書院時,曾拜見過在此講學的菲泉先生和簡、丁、姜等人,此次重來,景物依舊,卻人事全非。明景泰年間,同知俞端重建練湖書院,並作為使臣駐節之所。當時練湖書院門前曾有對聯兩幅:“文章浩瀚湖波涌,事業空明練水浮”;“文章好似湖波漾,書案猶如練水明”。時練湖書院地處萬頃湖光、清波小藻、荷花映日、游魚爭躍的優雅環境之中,這裡確是讀書人所嚮往的美好景地。後該書院於光緒年間停辦。

莊湖書院


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舉人潘世美所建,院址在延陵鎮西北的莊湖村。

曲阿書院


明正德六年(1511年)由潘寄道所建,院址在延陵。該書院萃集族中子弟,讀書學習,以期仕進。正德十年進士、監察御史孫方,曾作《題延陵曲阿書院》詩一首,曰:“卜築依曲阿,林泉趣自幽;月明書帳冷,池淨墨花流;火B22C知茶熟,簾開識樹秋;此中無個事,高論共相酬”。

鳴鳳書院


又名雲陽書院,院址在城內白雲街。該書院建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書院用房為珥村陸氏獻出的房舍27間,資金依靠清政府劃給新漲洲田3573畝管業收息,作為辦學資金。鹹豐年間,鳴鳳書院毀於兵火。光緒初年,邑中士紳重建鳴鳳書院,重建後的鳴鳳書院結構雄偉,規模宏大,大門、中廳分別懸掛束允泰、林福源所書的“鳴鳳書院”、“安定清規”匾額。第一進左為傳達室,右為會客室;第二進為教職員辦公室;第三、四、五進樓下為教室,樓上為寢室。第三進左側為自修室,第四進左側為大禮堂,第五進及大禮堂的後面為大操場,設有網球場等。大禮堂前的庭院中,種植法國梧桐,每進天井裡,遍植花木、饒有園林之勝。鳴鳳書院創辦後,聘請講學者多為江浙名人學士,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清末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他力圖用自己的政治抱負來影響學生,培養一批將來能改造社會、振興祖國的棟樑之材。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鳴鳳書院改稱鳴鳳高等國小堂,民國初改為丹陽縣第一高等國小,民國14年(1925年)又改稱縣立鳴鳳國小。

蒙城書院


由邑人荊國霖等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創辦,院址在呂城鎮同仁堂養正義塾培鳳書屋故址。光緒二十八年,院屋落成開課。光緒三十一年改為官立呂城初級國小堂。

榮譽


丹陽是一個人文薈萃之地。古代名人輩出,如三國的孫權與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均出自丹陽。自三國以來,丹陽曾出過27位宰相;唐至清代出了狀元2人,進士231人。歷史上知名的有蕭景、蕭穎士、束恆、蕭統等。近現代也不乏名人,如教育家馬相伯,美術教育家呂鳳子,語言學家呂叔湘,史學家唐邦治,教育家、孔學家匡亞明等,構成了一部丹陽的“人物春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