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曲

丹曲又名紅曲,丹就是紅的意思,丹參的根也是紅的,丹砂就是硃砂。丹曲是紅麴黴所產生的曲,因其深紅色,並生成紅色素,所以自古以來即稱之為紅曲。1000年前,宋朝陶谷所撰寫的《清異錄》中,有“以紅曲煮肉”的記載。此後,歷代多種本草,如《日用本草》、《本草從新》、《本草衍義拾遺》、《本草備藥》、《中藥大詞典》以及《天工開物》對紅曲均有記載。明朝李時珍(1518-1593)著《本草綱目》,記錄紅曲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殺山嵐瘴氣,治跌打損傷,治女人血氣痛及產後惡露不盡,擂酒飲之,良”。由此可見,我國利用紅曲歷史久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曲
  • 別名紅曲
  • 名字由來:其深紅色,並生成紅色素
  • 定義:紅麴黴所產生的曲
簡介,相關典籍,丹曲,注釋,原文翻譯,作品簡介,作者,

簡介

目前,紅曲在我國套用主要有色素紅曲、釀酒紅曲、腐乳紅曲和功能紅曲。功能紅曲的功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降血脂。1979年,據日本遠藤章報導,從紅曲中發現了膽固醇合成酶(HMG-COA還原酶)抑制劑, 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雖然它們活性不一致,但都毒性 非常小,均能抑制膽固醇的從頭合成。
B、降血糖。根據山內吉彥、玉田英明的實驗,紅曲對動物有明顯的降血糖的作用。
C、降血壓。遷啟介等的實驗表明紅曲有降血壓的作用,其功效成份是GABA和葡萄糖胺。
D、遵井壓一認為紅曲產生的澄紅色色素具有活潑的羰基,易於胺基起作用,所以,紅曲不但可治療胺 血症,且很可能是優良的防癌物質。另外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也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

相關典籍

丹曲

凡丹曲(1)一種,法出近代。其義臭腐神奇,其法氣精變化。世間魚肉最朽腐物,而此物薄施塗抹,能固其質於炎暑之中,經歷旬日,蛆蠅不敢近,色味不離初,蓋奇藥也。
凡造法用秈稻米,不拘早晚。舂杵極其精細,水浸一七日,其氣臭惡不可聞,則取入長流河水漂淨(必用山河流水,大江者不可用)。漂後惡臭猶不可解,入甑蒸飯,則轉成香氣,其香芬甚。凡蒸此米成飯,初一蒸半生即止,不及其熟。出離釜中,以冷水一沃,氣冷再蒸,則令極熟矣。熟後,數石共積一堆拌信(2)。
凡曲信必用絕佳紅酒糟為料,每糟一斗,入馬蓼自然汁三升,明礬水和化。每曲飯一石,入信二斤,乘飯熱時,數人捷手拌勻,初熱拌至冷。候視曲信入飯,久復微溫,則信至矣。凡飯拌信後,傾入籮內,過礬水一次,然後分散入篾盤,登架乘風。後此風力為政,水火無功(3)。
凡曲飯入盤,每盤約載五升。其屋室宜高大,防瓦上暑氣侵逼。室面宜向南,防西曬。一個時中翻拌約三次。候視者七日之中,即坐臥盤架之下,眠不敢安,中宵數起。其初時雪白色,經一二日成至黑色。黑轉褐,褐轉赭,赭轉紅,紅極復轉微黃。目擊風中變幻,名曰生黃曲,則其價與入物之力(4)皆倍於凡曲也。凡黑色轉褐,褐轉紅,皆過水一度。紅則不復入水。
凡造此物,曲工盥手與洗淨盤簟,皆令極潔。一毫滓穢,則敗乃事也。選自《天工開物·曲糵》

注釋

(1)丹曲:即今之紅曲,用大米培養的紅麴黴。
(2)拌信:拌入曲種。
(3)風力為政,水火無功:以風乾為主,不再用水火加工了。
(4)入物之力:在生產中投入的力量。

原文翻譯

有一種紅曲,它的製作方法是近代才開始研究出來的,它的效果就在於能“化腐朽為神奇”,它的巧妙之處是利用空氣和白米的變化。在自然界中,魚和肉是最容易腐爛的東西,但是只要將紅曲薄薄地塗上一層,即便是在炎熱的暑天也能保持它原來的樣子,放上十來天,蛆蠅都不敢接近,色澤味道都還能保持原樣。這真是一種奇藥啊!
製造紅曲用的是秈稻米,不管早晚稻米都可以用。米要舂洗得十分乾淨精白,用水浸泡七天,那時的氣味真是臭不堪聞,到這時就把它放到流動的河水中漂洗乾淨了(必須要用山間流動的溪水,大河水不能用)。漂洗之後臭味還不能完全消除,把米放入飯甑裡面蒸成飯,就會變得香氣四溢了。蒸飯時,先將稻米蒸到半生半熟的狀態,然後就從鍋中取出,用冷水淋澆一次,等到冷卻以後再次將稻米蒸到熟透。這樣蒸熟了好幾石米飯以後,再堆放在一起拌進曲種。
曲種一定要用最好的紅酒糟為原料,每一斗酒糟加入馬蓼汁三升,再加明礬水拌和調勻。每石熟飯中加入曲種二斤,趁熟飯熱時,幾個人一起迅速拌和調勻,從熱飯拌到飯冷。然後再注意觀察曲種與熟飯相互作用的情況。過一段時間之後,飯的溫度又會逐漸上升,這就說明曲種發生作用了。飯拌入曲種後,倒進籮筐裡面,用明礬水淋過一次後,再分開放進篾盤中,放到架子上通風。這以後就主要是做好通風工作,而水火也就派不上什麼用場了。
曲飯放入篾盤中時,每個篾盤大約裝載五升。安放這些曲飯的房屋要比較高大寬敞,以防屋頂瓦面上的熱氣侵入。屋向應該朝南,用以防止太陽西曬。每兩個小時之中大約要翻拌三次。觀察曲飯的人,在七天之內都要日夜守護在盤架之下,不能熟睡,即便在深更半夜裡也要起來好幾次。曲飯要做到起先一看顏色雪白,經過一兩天后就變成黑色了。以後的顏色會繼續變化,由黑色轉為褐色,又由褐色轉為赭色,再由赭色轉為紅色,到了最紅的時候再轉回微黃色。通風過程中所看到的這一系列的顏色變化,叫做“生黃曲”。這樣製成的紅曲,其價值和功效都比一般的紅曲要高好幾倍。當黑色變褐色、褐色又變成紅色時,都要淋澆一次水。變紅以後就不需要再加水了。
製造這種紅曲的時候,造曲的人必須把手和盛物的篾盤、竹蓆洗得非常乾淨。只要有一點兒的渣滓和骯髒的東西,都會使得製作紅曲的工作失敗。

作品簡介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作者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宋應星像宋應星像
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後作為明遺民,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