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大廈(香港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香港中銀大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銀大廈是中國銀行香港的總部,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位於香港中西區金鐘花園道1號。

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1989年竣工,1990年啟用。原址為美利樓。中銀大廈為香港第4高的建築物,僅次於環球貿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中環廣場。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大廈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

中銀大廈以竹子(節節高)的形象作為建築主題,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銀大廈
  • 外文名:Bank of China Tower
  • 地理位置:香港中西區金鐘花園道1號
  • 竣工時間:1989年
  • 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
  • 設計師:貝聿銘
  • 總高度:367.4米
  • 物業類別:寫字樓
  • 租售類型:出租
  • 所屬城市:香港特別行政區
  •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9:00-18:00
  • 門票價格:免費
  • 建議遊玩時長:1-3小時
  • 景區類型:地標
  • 所屬國家:中國
  • 適宜遊玩季節:全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中銀大廈簡介,建築歷程,結構,內部,外部,周圍環境,建築設計,設計師,交通信息,

中銀大廈簡介

尖沙咀沿岸眺望對岸中環景色時,你一定會看到一幢外形像竹子,由幾組三角形組成,寓意“節節高升”的摩天大樓,它就是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銀大廈位於中環花園道上,原址是美利樓,它也曾出現在各個香港影視劇中。
中銀大廈最著名,也是最值得欣賞的就是它那獨特的外觀。它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大廈揉合了中國傳統的建築理念和現代科技,以玻璃帷幕及鋁合金所建成。它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整個大廈的三角柱身在陽光下呈現不同的空間感,體現著貝聿銘“讓光線來作設計”的設計理念,大廈也因此成為了世界最美的銀行之一。
欣賞中銀大廈最佳位置就是在尖沙咀沿岸的星光大道或者尖沙咀天星碼頭,白天你可以坐上天星小輪,在維多利亞港暢遊的同時,欣賞中銀大廈。而夜晚,你也可以坐在叮叮車二層的最前方,當車行駛至金鐘道時,除了看街上匆匆而過的行人,抬頭還能近距離的欣賞這有著強烈空間感的幾何形大廈,在夜晚燈光下異常的稜角分明。
正在興建的中銀大廈(1988年)正在興建的中銀大廈(1988年)

建築歷程

結構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時六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侷促土地。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樓高加上當地颱風季節強勁的風力,使得建築物的結構系統需要非比尋常的解決方式,結構工程師羅伯森,這位ENR雜誌1989年的風雲人物,向貝氏建議採用合成的超強結構體,即以鋼組構成盒狀,內灌注混凝土,以之做為抗風力暨承重的主幹。
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里大廈,馬德里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係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
中銀大廈中銀大廈

內部

中銀大廈整棟大樓以三樓門市,17樓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與大廈70樓頂層大廳等處最受矚目。
中銀大廈及周邊建築中銀大廈及周邊建築
兩層樓高的營業空間恢宏,以石材為室內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氣派,位在該層中央直達第17樓的內庭,其在詢問服務台上方的天花處形成一個金字塔,令人聯想到巴黎羅浮宮整建案的設計,同樣是金字塔造型,兩者有著不同的空間意義,羅浮宮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個罩覆的實體空間,中銀大廈是在一個實體空間中塑出虛負的空間。貝氏極為知名的華盛頓藝廊東廂,在東西兩廊間的廣場,有數個小金字塔錯落地分布在噴泉,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來豐富景觀代間,同時為兩廊之間的地下通道採光,若追根究底貝氏採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擬建於劍橋的甘迺迪紀念圖書館,該案因為基地未獲解決而夭折,這四個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為殊異,唯一共同點是皆具有採光的功能。17樓是第一個有斜面屋頂的樓屋,斜面達7層樓高,在北側的休閒廳,透過玻璃天窗可以仰視到大廈的上部樓層,自中庭可以俯看到營業大廳,空間的流暢性在此再現得淋漓盡致。
第七十樓的頂層大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廁所,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頂,尺度巨偉,通常建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充滿陽光的玻璃廳,引進陽光,引進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築師的氣魄,這是貝氏一貫的設計手法——結合陽光與空間。
中銀大廈(圖中最高建築)中銀大廈(圖中最高建築)

外部

玻璃帷幕牆需要定期清洗,中銀大廈的造型獨特,清潔維護需要特殊的設計配合,因為建築物沒有平台,清潔工作檯得儲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十四與六十九樓的機械房內,操作時,工作檯得由特別設計的窗門出入,斜面的部分,與噴泉地大廈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邊設計軌道以架設工作檯,受大斜撐構體的影響,垂直的窗欞不是連續的,工作檯的掛勾特別加長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築施工完成並不意味結束,日久天長的維護工作隨著業主遷入而開始,建築師有責任藉著良好的設計為業主考慮,中銀大廈是一個典範。
中銀大廈有個三層樓高的石質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牆樓層,這點是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貝氏設計的高樓,由底至頂通體只有一個建材,墩座是因應基地的斜坡而設計,同時希望藉著厚重的石材,增強穩定的感覺,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橫石,而非四邊連續呈口字形,相同的窗框出現在好萊塢的藝人經紀中心;石柱頂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飾,則可在巴黎的羅浮宮整建與北京香山飯店見到;第十七樓與七十樓的遮陽設施,同樣地曾用在華盛頓國家藝廊東廂與達拉斯梅耶生音樂廳;大廈南大門兩側的燈座,使人想到了台中東海大學校區內的類似設計,這些“似曾相識”的建築語彙與元素乃是經過歷練的設計結晶,凡能經得起考驗的,就是歷久彌新的設計,這就是貝氏作品雋永的原因。
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票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票

周圍環境

大廈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庭園,園中有流水、瀑布、奇石與樹木、流水順著地勢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雙重意義,實質方面,水聲可以消滅周圍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隱喻財源廣進,象徵為銀行帶來佳運,西南解處聳立朱銘的“和諧相處”銅塑,對著的兩個個巨大青銅像在灰色的花崗岩襯托下,甚是搶眼,銅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觀光勝地山頂纜車站的必經之處,就整個敷地計畫而言,頗有點睛之妙,貝氏從事敷地計畫,未若香港一般的慣常方式將建築蓋滿整個基地,而用心地在東西兩側規劃了庭園,為人擠樓擁的香港創造了精緻的室外空間,誠乃可貴之舉。
夜幕下的中銀大廈夜幕下的中銀大廈

建築設計

整座大樓採用由八片平面支撐和五根型鋼混凝土柱所組成的混合結構“大型立體支撐體系”,此一混凝土——鋼結構立體支撐體系,在改進結構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獨到之處:
1、採用幾何不變的軸力代替幾何可變的彎曲桿系,來抵抗水平荷載,更加經濟有效。
2、利用多片平面支撐的組合,形成一個立體支撐體系,使立體支撐在承擔全部水平荷載的同時,還承擔了高樓的幾乎全部的重力,從而進一步增強了立體支撐抵抗傾覆力矩的能力。
3、將抵抗傾覆力矩用的抗壓和抗拉豎桿件,布置在建築方形平面的四個角,從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時,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
4、利用立體支撐及各支撐平面內的鋼柱和斜桿,將各樓層重力荷載傳遞至角柱,加大了樓層重力荷載作為抵抗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從而提高了作為平衡重的有效性。
中銀大廈技術圖紙中銀大廈技術圖紙

設計師

貝聿銘(Ieoh Ming Pei),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貝聿銘父子貝聿銘父子
1918年其父親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1927年父親調職舉家搬至上海。國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後來赴賓州大學攻讀,後轉讀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貝氏埋首於圖書館,努力吸收歐洲近代建築相關的資訊,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後貝氏作品所呈現的雕塑性,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響。1939年畢業。
港幣一百元上的中銀大廈港幣一百元上的中銀大廈

交通信息

捷運
可乘坐捷運港島線、荃灣線至金鐘站下車,B出口步行至金鐘道,向西步行5分鐘即可。
叮叮車
可乘坐叮叮車“銅鑼灣-屈地街”、”跑馬地-堅尼地城”、“北角-屈地街”、“筲箕灣-堅尼地城”、“筲箕灣-上環”至紅棉道下車即可。
票價:成人票2.3港元,兒童及老人票1.2港元。前門上車,後門下車,下車刷卡。運行時間6:00-24:00。
公車
可乘坐公交5B、5X、37A、90、90C、97、373A、905、N619、1、5、5S、10、11、15、25、26、75、101、104、113、690、914、930至中銀大廈(金鐘道)站下車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