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學

中醫體質學

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徵。中醫體質學以生命個體的人為研究出發點,旨在研究不同體質構成特點、演變規律、影響因素、分類標準,從而套用於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治、康復與養生。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體質學
  • 作者王琦
  • ISBN:9787117070195
  • 類別:圖書 >> 醫學 >> 臨床醫學 >> 外科學
  • 頁數:151
  • 定價:¥19.00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8-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紙張:膠版紙
  • 字數:243000
歷史沿革,內容簡介,目錄,標準,

歷史沿革

中醫對體質的論述始於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但長期以來,有關中醫體質內容,僅散見於一些醫著和文獻,並未形成專門的學科體系。上個世紀70年代,王琦教授開始從事中醫體質學說的理論、基礎與臨床研究,並逐步確立了中醫體質理論體系,提出了許多獨創性的理論,如體質四項基本原理:體質過程論、心身構成論、環境制約論和稟賦遺傳論,它們共同奠定了中醫體質研究的出發點和理論背景;“王琦中醫體質九分法”--包括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等9種基本類型,不同體質類型在形體特徵、生理特徵、心理特徵、病理反應狀態、發病傾向等方面各有特點;“三辨理論”——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等。
中醫體質學套用範圍廣泛,通過研究不同體質類型與疾病的關係,強調體質的可調性,從改善體質入手,為改善患病個體的病理狀態提供條件;實現個體化診療,在臨床對疾病的診治活動中,對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療手段建立在對體質辨識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該人的體質特徵,並針對其體質特徵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貫徹中醫學“治未病”的學術思想,結合體質進行預防,通過改善體質、調整功能狀態,為從人群體質的角度預防疾病提供了理論和方法。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內容簡介

中醫體質理論研究是中醫基礎理論創新點與突破口,它突出地反映在“體質為本,形神構成,體病相關,可分可調”等基本論點,即①體質可分論:人類體質可以客觀分類,中醫體質分類具有文獻依據、臨床依據和相應的生物學基礎;②形神構成論:體質是特定軀體素質與一定心理素質的綜合體,體現中醫“形神合一”思想;③體病相關論:體質和疾病有明顯的相關性,體質類型影響發病的傾向性;④體質可調論:體質既具有穩定性又具有司變性,通過干預調整其偏頗,體現體質可調性。
《中醫體質學》教材通過對中醫體質學的概念與範疇、體質的形成、體質分類、體質生理、體質病理、體質診斷、體質與治療、體質與養生預防等系統論述,實現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延伸和創新,並為生命科學提供新的認識體系。教材中提出並涉及了許多重大科學命題,如探討“形神合一”的科學內涵。從形態結構一生理功能一心理特徵一生物遺傳方面,揭示由多種複雜因子構成的體質現象。通過“因人制宜”思想的具體表述,闡明體質調治的機制和方法,進一步揭示中醫學是整體調節的醫學,為個體化診療提供理論依據。中醫體質分類研究、體質與疾病的相關性研究、體質可調性研究是本教材的三條主線,也是今後體質研究的主要任務。
《中醫體質學》教材作為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內容之一,經過19所中醫院校及相關科研院所專家的共同努力,數易其稿,為中醫基礎教育開闢了新的領域。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十分重視保持本學科自身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力求體現中醫體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研究方法。對許多重要學術問題,編委會還多次組織會議進行論證與研討,形成了比較一致的認識,使教材的質量得到了保證。《中醫體質學》教材的編寫,適應學科發展,培養新世紀人才,面向新世紀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需要,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醫體質理論研究帶有標誌性的新成果,也是中醫基礎理論新的突破。欲求中醫之振興必求學術之振興,欲求學術之振興必求理論之振興。中醫學將在人類的進程中,以理論的自我更新,持續創新獲得持續發展。

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中醫體質學的概念與範疇
一、中醫體質學的概念
二、中醫體質學的性質與範疇
第二節 中醫體質學的地位與作用
一、中醫體質學的地位
二、中醫體質學的作用
第三節 中醫體質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內經》奠定了中醫體質學理論基礎
二、《傷寒雜病論》開創了中醫體質理論的套用
三、歷代醫家對中醫體質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四、中醫體質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第四節 中醫體質學的理論基礎
一、中醫體質學的哲學基礎
二、中醫體質學的生理學基礎
第五節 中醫體質學的基本原理
一、體質過程論
二、形神構成論
三、環境制約論
四、稟賦遺傳論
小結
第二章 體質的形成
第一節 先天因素
一、種族、家族遺傳
二、婚育、種子
三、養胎、護胎、胎教
第二節 後天因素
一、飲食營養
二、生活起居
三、精神情志
第三節 環境因素
一、自然環境
二、社會環境
第四節 疾病與藥物因素
一、疾病因素
二、藥物因素
小結
第三章 體質分類
第一節 體質分類方法
一、古代體質分類方法
二、現代體質分類方法
第二節 中外體質分類的比較
一、中西方體質分類的比較
二、中日體質分類的比較
小結
第四章 體質生理
第一節 體質與年齡
一、小兒體質
二、青年體質
三、中年體質
四、更年期體質
五、老年體質
第二節 體質與性別
一、女性體質
二、男性體質
第三節 體質與心理
一、體質與認知
二、體質與情感
三、體質與氣質
第四節 體質與適應能力
一、體質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
二、體質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第五節 體質的生理特點
一、體質的遺傳性
二、體質的穩定性
三、體質的可變性
四、體質的多樣性
五、體質的趨同性
六、體質的可調性
小結
第五章 體質病理
第六章 體質診斷
第七章 體質與治療
第八章 體質養生與預防
附錄 少數民族體質理論與套用
主要參考文獻

標準

4月9日,《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正式發布,該標準是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範中醫體質研究及套用的檔案,旨在為體質辨識及與中醫體質相關疾病的防治、養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據,使體質分類科學化、規範化。
該標準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九個類型,套用了流行病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數理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經中醫臨床專家、流行病學專家、體質專家多次論證而建立的體質辨識的標準化工具,並在國家973計畫“基於因人制宜思想的中醫體質理論基礎研究”課題中得到進一步完善。
通過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該標準具有指導性、普遍性及可參照性,適用於從事中醫體質研究的中醫臨床醫生、科研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並可作為臨床實踐、判定規範及質量評定的重要參考依據。該標準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醫藥科研單位以及26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等)試用。
平和質 (A型)
總體特徵: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面色、膚色潤澤,頭髮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
心理特徵:性格隨和開朗。
發病傾向:平素患病較少。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氣虛質 (B型)
總體特徵: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喜冒險。
發病傾向:易患感冒、內臟下垂等病;病後康復緩慢。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風、寒、暑、濕邪。
陽虛質 (C型)
總體特徵: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
心理特徵:性格多沉靜、內向。
發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感邪易從寒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
陰虛質 (D型)
總體特徵:陰液虧少,以口燥咽乾、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偏瘦。
常見表現:手足心熱,口燥咽乾,鼻微乾,喜冷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心理特徵: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活潑。
發病傾向:易患虛勞、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從熱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熱、燥邪。
痰濕質 (E型)
總體特徵: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肥胖,腹部肥滿鬆軟。
常見表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膩,脈滑。
心理特徵: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於忍耐。
發病傾向: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梅雨季節及濕重環境適應能力差。
濕熱質 (F型)
總體特徵: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形體中等或偏瘦。
常見表現: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乾,身重睏倦,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男性易陰囊潮濕,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心理特徵:容易心煩急躁。
發病傾向:易患瘡癤、黃疸、熱淋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
血瘀質 (G型)
總體特徵:血行不暢,以膚色晦黯、舌質紫黯等血瘀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胖瘦均見。
常見表現: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
心理特徵:易煩,健忘。
發病傾向:易患症瘕及痛證、血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
氣鬱質 (H型)
總體特徵: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鬱、憂慮脆弱等氣鬱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形體瘦者為多。
常見表現:神情抑鬱,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
發病傾向:易患髒躁、梅核氣、百合病及郁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適應陰雨天氣。
特稟質 (I型)
總體特徵: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過敏體質者一般無特殊;先天稟賦異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見表現:過敏體質者常見哮喘、風團、咽癢、鼻塞、噴嚏等;患遺傳性疾病者有垂直遺傳、先天性、家族性特徵;患胎傳性疾病者具有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及相關疾病特徵。
心理特徵:隨稟質不同情況各異。
發病傾向:過敏體質者易患哮喘、蕁麻疹、花粉症及藥物過敏等;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傳性疾病如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五軟(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解顱、胎驚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差,如過敏體質者對易致過敏季節適應能力差,易引發宿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