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辨識

中醫體質辨識

中醫體質辨識,即以人的體質為認知對象,從體質狀態及不同體質分類的特性,把握其健康與疾病的整體要素與個體差異的手段,從而制定防治原則,選擇相應的治療、預防、養生方法,進行“因人制宜”的干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體質辨識
  • 本質:以人的體質為認知對象
  • 目的:以人為本,治病救人
  • 系列:中醫理論
發展背景,實踐意義,操作說明,技術產品,

發展背景

衛生部印發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2009年版)》,關於《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服務規範》(下稱《規範》)的內容中要求,各地衛生局須進行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各項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服務記錄表單,應納入居民健康檔案統一管理。《規範》附屬檔案4的健康體檢表中第七項檢查項目即為中醫體質辨識(帶*,為必填項) 。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2009年版)》《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2009年版)》
衛生部關於規範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09年底,按照國家統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的要求,農村居民健康檔案試點建檔率達到5%,城市地區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30%;到2011年,農村達到30%,城市達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符合基層實際的,統一、科學、規範的健康檔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以健康檔案為載體,更好地為城鄉居民提供連續、綜合、適宜、經濟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

實踐意義

“億萬蒼生,九種體質,人各有質,體病相關;體質平和,健康之源,體質偏頗,百病之因。”中醫體質辨識為中醫體質與易發健康風險的巨觀對應開闢了新的標準化途徑,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體病相關、體質可分、體質可調”的中醫體質學說理論和中醫調理方案,可以實現“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治未病目標。
中醫體質辨識同時還為中醫標準化探索提供了一個良好範例。中醫體質辨識操作簡單、方便理解、容易為使用者所接受,有助於中醫藥理論體系走近現代人生活,有助於中醫藥理論體系走出國門。

操作說明

中醫體質辨識的使用者需要如實填寫符合《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的中醫體質辨識量表,量表一般為選擇題,約60道題左右,使用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填寫完畢後即可獲知自身體質類型,體質辨識量表的結果必要時候仍需要專業中醫醫生進行判斷,尤其是出現幾種體質同時存在的情況,需要中醫醫生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四診合參,綜合判斷。

技術產品

為了回響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要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能夠方便、快捷的,按照國家標準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工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治未病”工作領導小組委託局直屬單位——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聯合炎黃東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組織多位中醫專家、國內軟體專家,進行中醫體質辨識軟體開發。
中醫體質辨識
中醫體質辨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