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大綱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外科學、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藥理學、診斷學基礎、傳染病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大綱
  • 基本介紹: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
  • 考試介紹:行業準入考試
  • 報名時間:網上報名時間 現場報名時間
  • 考試時間:2013年中西醫執業醫師考試時間
基本介紹,考試介紹,報名時間,考試時間,實踐技能,綜合筆試,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

基本介紹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外科學、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藥理學、診斷學基礎、傳染病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規。

考試介紹

醫師資格考試的性質是行業準入考試,是評價申請醫師資格者是否具備從事醫師工作所必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試。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分實踐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筆試兩部分。
實踐技能考試採用多站測試的方式,考區設有實踐技能考試基地,根據考試內容設定若干考站,考生依次通過考站接受實踐技能的測試。每位考生必須在同一考試基地的考站進行測試。
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筆試於9月中旬舉行,具體時間以衛生部醫師資格考試委員會公告時間為準。公衛執業醫師考試時間為2天,分4個單元。
醫學綜合筆試全部採用選擇題形式。採用A型和B型題,共有A1、A2、A3、A4、B1五種題型,中西醫執業醫師考試總題量約為600題。

報名時間

考試報名包括網上報名和現場報名兩個部分。網上報名時間為2013年2月27日9時—3月15日24時,現場報名時間為2013年3月18日—4月8日。具體事宜可諮詢報名所在地考點辦公室。
現場報名主要是對已經網上報名的考生進行資料審核,一般不接受補報名。請廣大考生注意安排好報名時間,儘早網上報名。

考試時間

2013年中西醫執業醫師考試時間:
一、2013年中西醫執業醫師實踐技能考試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省級醫師資格考試領導小組組織實施,時間為2013年7月1日-7月15日。
二、2013年中西醫執業醫師醫學綜合筆試全國統一考試時間為9月14、15日:
日 期
時 間
中西醫執業醫師
9月14日(星期六)
上午9:00—11:30
第一單元
下午14:00—16:30
第二單元
9月15日(星期日)
上午9:00—11:30
第三單元
下午14:00—16:30
第四單元

實踐技能

一、中醫辨證論治能力測試範圍
(一)依據四診內容進行辨證分析的能力
(二)病證診斷能力
(三)確立治法的能力
(四)選方與用藥能力
(五)針灸穴位與操作技術的選擇能力
(六)預防與調護內容的掌握與臨床套用能力
二、中醫技術操作技能測試範圍
(一)中醫四診技術的掌握與操作技能
(二)常用針灸穴位的掌握與操作技能
1.孔最
2.列缺
3.少商
4.合谷
5.曲池
6.肩髃
7.迎香
8.地倉
9.下關
10.天樞
11.足三里
12.條口
13.豐隆
14.公孫
15.三陰交
16.地機
17.血海
18.神門
19.天宗
20.聽宮
21.肺俞
22.膈俞
23.胃俞
24.腎俞
25.委中
26.秩邊
27.承山
28.崑崙
29.至陰
30.太溪
31.照海
32.內關
33.大陵
34.外關
35.支溝
36.風池
37.陽陵泉
38.懸鐘
39.行間
40.太沖
41.期門
42.命門
43.大椎
44.百會
45.水溝
46.中極
47.關元
48.氣海
49.神闕
50.中脘
51.膻中
52.四神聰
53.夾脊
(三)針灸技術的掌握與操作技能
1.毫針刺法
2.灸法操作(部分內容要求實物操作)
3.其他針法操作
(1)三棱針法
(2)皮膚針叩刺
4.針灸異常情況處理能力
(1)暈針
(2)滯針
(3)彎針
(4)斷針
(5)血腫
(6)皮膚灼傷(起泡)
5.常見急症的針灸技術套用能力
(1)偏頭痛
(2)落枕
(3)中風
(4)哮喘
(5)嘔吐
(6)泄瀉
(7)痛經
(8)扭傷
(9)牙痛
(10)暈厥
(11)虛脫
(12)高熱
(13)抽搐
(14)內臟絞痛
(四)拔罐技術的掌握與操作技能(要求實際操作)
1.拔罐的吸附方法
2.拔罐方法
3.起罐方法
4.拔罐出現皮膚灼傷(起泡)的處理
(五)推拿技術的掌握與操作技能(要求實際操作)
1.一指禪推法
2.揉法
3.摩法
4.推法
5.按法
6.拿法
三、中醫常見病證測試範圍
1.感冒
2.咳嗽
3.哮病
4.喘證
5.肺癆
6.心悸
7.胸痹
8.不寐
9.胃痛
10.嘔吐
11.腹痛
12.泄瀉
13.痢疾
14.便秘
15.脅痛
16.黃疸
17.頭痛
18.眩暈
19.中風
20.水腫
21.淋證
22.癃閉
23.郁證
24.血證
25.消渴
26.內傷發熱
27.虛勞
28.癇證
29.中毒
30.痹證
31.腰痛
32.乳癖
33.脫疽
34.腸癰
35.崩漏
36.痛經
37.絕經前後諸證
38.盆腔炎
39.胎漏、胎動不安
40.產後發熱
41.不孕症
42.肺炎喘嗽
43.小兒泄瀉
44.水痘
45.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46.橈骨遠端骨折
47.頸椎病
48.腰椎間盤突出症
四、西醫臨床技能測試範圍
(一)內科體格檢查的掌握與臨床套用能力
(二)基本操作的掌握與臨床套用能力
1.外科洗手
2.戴無菌手套
3.手術區消毒
4.穿脫隔離衣
5.開放性創口的常用止血法
6.傷口換藥
7.脊椎骨折搬運
8.長骨骨折簡易固定
9.心肺復甦術
10.簡易呼吸器的使用
(三)常用輔助檢查內容的掌握與臨床套用能力
1.心電圖
(1)正常心電圖
(2)典型心肌梗死
(3)心肌缺血
(4)過早搏動
(5)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6)室性心動過速
(7)心房顫動
(8)房室傳導阻滯
2.X線片
(1)正常胸部正位片
(2)肺氣腫
(3)胸腔積液
(4)氣胸
(5)風心病二尖瓣狹窄
(6)長骨骨折
3.實驗室檢查
(1)血、尿、大便常規
(Z)紅細胞沉降率
(3)血氨
(4)肝功能(ALT、AST、γ-GT、膽紅素)
(5)B型肝炎病毒標誌物
(6)腎功能(尿素氮、肌酐、尿酸、β2-微球蛋白)
(7)血糖、葡萄糖耐量、血清糖化血紅蛋白
(8)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9)血清鉀、鈉、氯
(10)澱粉酶
(11)心肌酶(CK、LDH)
(12)抗鏈球菌溶血素"O"
(13)甲胎蛋白
(14)類風濕因子
(15)漏出液、滲出液
(四)常見西醫病種的診斷與鑑別診斷能力
(五)常用急診急救知識的掌握與臨床套用能力
五、西醫常見病種測試範圍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3.慢性支氣管炎
4.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5.支氣管哮喘
6.肺炎
7.肺結核
8.原發性支氣管肺癌
9.心力衰竭
10.心律失常
(1)室上性心動過速
(2)過早搏動
(3)心房顫動
(4)房室傳導阻滯
11.高血壓病
12.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13.急性胃炎
14.慢性胃炎
15.消化性潰瘍
16.潰瘍性結腸炎
17.胃癌
18.肝硬化
19.急性胰腺炎
20.細菌性痢疾
21.病毒性肝炎
22.急性腎小球腎炎
23.慢性腎小球腎炎
24.腎病綜合徵
25.尿路感染
26.慢性腎衰竭
27.缺鐵性貧血
28.再生障礙性貧血
29.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30.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31.糖尿病
32.類風濕關節炎
33.腦梗死
34.腦出血
35.癲癇
36.有機磷殺蟲藥中毒
37.急性闌尾炎
38.急性膽道感染
39.乳腺囊性增生病
40.前列腺增生症
41.盆腔炎
42.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43.圍絕經期綜合徵
44.子宮內膜異位症
45.小兒肺炎
46.小兒腹瀉
47.流行性腮腺炎
48.橈骨遠端骨折
49.頸椎病
50.腰椎間盤突出症

綜合筆試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單元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細目一:整體觀念
要點:
1.整體觀念的概念
2.整體觀念的內容
細目二:辨證論治
要點:
1.症、證、病的概念
2.辨證論治的概念
3.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第二單元 精氣學說
細目一:精氣學說的概念
要點:
1.精的概念
2.氣的概念
細目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要點:
1.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氣的運動變化
3.精氣是天地萬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細目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要點:
1.構建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
2.構建中醫學整體觀念
第三單元 陰陽學說
細目一:陰陽學說的概念
要點:
1.陰陽和陰陽學說的含義
2.事物陰陽屬性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細目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要點:
1.陰陽的對立制約
2.陰陽的互根互用
3.陰陽的交感互藏
4.陰陽的消長
5.陰陽的轉化
6.陰陽的自和與平衡
細目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要點:
1.在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套用
2.在病理方面的套用
3.在疾病診斷方面的套用
4.在疾病治療方面的套用
第四單元 五行學說
細目一:五行學說的概念
要點:
1.五行和五行學說的含義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與現象的五行歸類
細目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要點:
1.五行相生與相剋
2.五行制化與勝復
3.五行相乘與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細目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要點:
1.在生理方面的套用
2.在病理方面的套用
3.在疾病診斷方面的套用
4.在疾病治療方面的套用
第五單元 五臟
細目一:五臟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要點:
1.心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5.腎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細目二:五臟之間的關係
要點:
1.心與肺的關係
2.心與脾的關係
3.心與肝的關係
4.心與腎的關係
5.肺與脾的關係
6.肺與肝的關係
7.肺與腎的關係
8.肝與脾的關係
9.肝與腎的關係
10.脾與腎的關係
細目三:五臟與五體、五官九竅、五志、五液和五時的關係
要點:
1.五臟與五體的關係
2.五臟與五官九竅的關係
3.五臟與五志的關係
4.五臟與五液的關係
5.五臟的外華
6.五臟與五時的關係
第六單元 六腑
細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點:
1.膽的生理功能
2.胃的分部名稱、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小腸的生理功能
4.大腸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細目二:六腑與五臟之間的關係
要點:
1.心與小腸的關係
2.肺與大腸的關係
3.脾與胃的關係
4.肝與膽的關係
5.腎與膀胱的關係
第七單元 奇恆之腑
細目一:腦
要點:
1.腦的生理功能
2.腦與五臟的關係
細目二:女子胞
要點: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女子胞與臟腑
第八單元 精、氣、血、津液、神
細目一:精
要點:
1.人體之精的概念
2.人體之精的功能
3.人體之精的分類
細目二:氣
要點:
1.人體之氣的概念
2.人體之氣的生成
3.人體之氣的運動與氣化
4.人體之氣的功能
5.人體之氣的分類
細目三:血
要點: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運行
細目四:津液
要點: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代謝
3.津液的功能
細目五:神
要點:
1.神的基本概念
2.神的生成
3.神的功能
細目六: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要點:
1.氣與血的關係
2.氣與津液的關係
3.精、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4.精、氣、神之間的關係
第九單元 經絡
細目一:經絡學說
要點:
1.經絡的基本概念
2.經絡系統的組成
細目二:十二經脈
要點:
1.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2.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3.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4.十二經脈的表里關係
5.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細目三:奇經八脈
要點:
1.奇經八脈的特點
2.奇經八脈的主要功能
3.督脈、任脈、沖脈、帶脈、蹺脈和維脈的基本功能
細目四: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要點:
1.經別的概念、特點和生理功能
2.別絡的概念、特點和生理功能
3.經筋的概念、特點和生理功能
4.皮部的概念、套用
細目五:經絡的生理功能和經絡學說的套用
要點:
1.經絡的生理功能
2.經絡學說的套用
第十單元 病因
細目一:六淫
要點: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點
3.風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4.寒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5.暑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6.濕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7.燥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8.火(熱)邪的概念、性質及致病特點
細目二:癘氣
要點:
1.癘氣的概念
2.癘氣的致病特點
3.疫癘發生與流行的因素
細目三:七情內傷
要點:
1.七情的基本概念
2.七情與內臟氣血的關係
3.七情內傷致病的特點
細目四:飲食失宜
要點:
1.飲食不節
2.飲食不潔
3.飲食偏嗜
細目五:勞逸失度
要點:
1.過度勞累
2.過度安逸
細目六:痰飲
要點:
1.痰飲的概念
2.痰飲的形成
3.痰飲的致病特點
細目七:瘀血
要點: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點
4.瘀血的病證特點
細目八:結石
要點:
1.結石的概念
2.結石的形成
3.結石的致病特點
第十一單元 發病
細目一:發病基本原理
要點:
1.正氣與邪氣的概念
2.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
3.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細目二: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要點:
1.環境與發病
2.體質與發病
3.精神狀態與發病
細目三:發病類型
要點:
1.感邪即發
2.徐發
3.伏而後發
4.繼發
5.合病與並病
6.復發
第十二單元 病機
細目一:邪正盛衰
要點:
1.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2.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細目二:陰陽失調
要點:
1.陰陽偏盛
2.陰陽偏衰
3.陰陽互損
4.陰陽格拒
5.陰陽亡失
細目三:精、氣、血失常
要點:
1.精的失常
2.氣的失常
3.血的失常
4.精、氣、血關係失調
細目四:津液代謝失常
要點:
1.津液不足
2.津液輸布、排泄障礙
3.津液與氣血關係失調
細目五:內生“五邪”
要點:
1.風氣內動
2.寒從中生
3.濕濁內生
4.津傷化燥
5.火熱內生
細目六:疾病傳變
要點:
1.疾病傳變的形成
2.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第十三單元 防治原則
細目一:預防
要點: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變
細目二:治則
要點:
1.正治與反治
2.治標與治本
3.扶正與祛邪
4.調整陰陽
5.調理精氣血津液
6.三因制宜

中醫診斷學

要點:
頭暈、胸悶、心悸的要點及臨床意義
細目五:問耳目
要點:
1.耳鳴、耳聾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2.目眩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3.目昏、雀目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細目六:問睡眠
要點:
1.失眠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2.嗜睡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細目七:問飲食與口味
要點:
1.口渴與飲水:口渴多飲、渴不多飲的臨床意義
2.食慾與食量:食慾減退、厭食、消谷善飢、飢不欲食的臨床意義
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膩、口酸、口澀、口苦、口鹹的臨床意義
細目八:問二便
要點:
1.大便異常(便次、便質、排便感覺)的臨床意義
2.小便異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覺)的臨床意義
細目九:問經帶
要點:
1.經期、經量異常的臨床意義
2.帶下異常(白帶、黃帶)的臨床意義
第三單元 望診
細目一:望神
要點:
1.得神、失神、假神的常見表現及臨床意義
2.神亂的常見表現及臨床意義
細目二:望面色
要點:
1.常色與病色的區別
2.五色主病的內容和機理
3.望色十法的具體內容
細目三:望形態
要點:
1.望形體強弱胖瘦的臨床意義
2.望姿態異常(動靜姿態、異常動作)的臨床意義
細目四:望頭面五官
要點:
1.望頭形、囟門、頭髮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2.面腫及口眼歪斜的臨床意義
3.目部的臟腑相關部位,望目形、目態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4.望口、唇、齒、齦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5.望咽喉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細目五:望軀體
要點:
1.望頸項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2.望手足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細目六:望皮膚
要點:
1.望斑疹的內容及臨床意義
2.望水皰的內容及臨床意義
3.望瘡瘍的內容及臨床意義
細目七:望排泄物與分泌物
要點:
1.觀察痰、涕的臨床意義
2.觀察嘔吐物的臨床意義
細目八:望小兒指紋
要點:
1.望小兒指紋的方法
2.小兒指紋病理變化的臨床意義
第四單元 望舌
細目一:舌診原理
要點:
舌與臟腑、經絡、氣血的關係
細目二:正常舌象
要點:
正常舌象的特點及臨床意義
細目三:望舌質
要點:
1.舌色變化(淡白、紅、絳、紫)的臨床意義
2.舌形變化(老嫩、胖瘦、點刺、裂紋、齒痕、舌下絡脈)的臨床意義
3.舌態變化(強硬、痿軟、顫動、歪斜、吐弄、短縮)的臨床意義
細目四:望舌苔
要點:
1.苔質變化(厚薄、潤燥、腐膩、剝落、真假)的臨床意義
2.苔色變化(白、黃、灰、黑)的臨床意義
3.舌質和舌苔的綜合診察
4.舌診的臨床意義
第五單元 聞診
細目一:聽聲音
要點:
1.音啞與失音、太息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2.譫語、鄭聲、獨語、錯語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3.咳嗽、喘、哮、短氣、少氣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4.嘔吐、呃逆、噯氣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細目二:嗅氣味
要點:
口氣、病室氣味異常的臨床意義
第六單元 脈診
細目一:脈診概說
要點:
1.寸口脈與臟腑的關係
2.切脈指法
3.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
細目二:正常脈象
要點:
1.正常脈象的特點
2.正常脈象胃、神、根的含義
細目三:浮、散、芤、革脈
要點:
1.脈象特徵及類比
2.臨床意義
細目四:沉、伏、牢脈
要點:
1.脈象特徵及類比
2.臨床意義
細目五:遲、緩脈
要點:
1.脈象特徵及類比
2.臨床意義
細目六:數、疾脈
要點:
1.脈象特徵及類比
2.臨床意義
細目七:虛、實脈
要點:
1.脈象特徵
2.臨床意義
細目八:洪、大、長脈
要點:
1.脈象特徵及類比
2.臨床意義
細目九:細、濡、弱、微、短脈
要點:
1.脈象特徵及類比
2.臨床意義
細目十:滑、澀、動脈
1.脈象特徵及類比
2.臨床意義
細目十一:弦、緊脈
1.脈象特徵及類比
2.臨床意義
細目十二:結、代、促脈
1.脈象特徵及類比
2.臨床意義
細目十三:診小兒脈
1.小兒正常脈象的特點
2.常見小兒病脈的臨床意義
第七單元 按診
要點:
1.按診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2.按肌膚的內容及臨床意義
3.按腹部辨疼痛、積聚的要點
4.按腹部虛里的內容及臨床意義
第八單元 八綱
細目一:概述
要點:八綱辨證的概念
細目二:表里
要點:
1.表證與里證的概念
2.表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3.表證與里證的鑑別要點
細目三:寒熱
要點:
1.寒證與熱證的概念
2.寒證與熱證的臨床表現、鑑別要點
細目四:虛實
要點:
1.虛證與實證的概念
2.虛證與實證的臨床表現、鑑別要點
細目五:陰陽
要點:
1.陰證與陽證的概念
2.陰證與陽證的鑑別要點
細目六:八綱證候間的關係
要點:
1.證候相兼與錯雜
2.證候真假(寒熱真假)
第九單元 病性辨證
細目一:六淫辨證
要點:
風淫證候、寒淫證候、暑淫證候、濕淫證候、燥淫證候、火淫證候的臨床表現
細目二:陰陽虛損辨證
要點:
1.陽虛證、陰虛證的臨床表現
2.亡陽證、亡陰證的臨床表現與鑑別要點
細目三:氣虛類證辨證
要點:
1.氣虛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2.氣陷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3.氣虛不固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4.氣脫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細目四:血虛類證辨證
要點:
1.血虛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2.血脫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細目五:氣滯類證辨證
要點:
1.氣滯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2.氣逆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3.氣閉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細目六:血病其他證辨證
要點:
1.血瘀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2.血熱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3.血寒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細目七:氣血同病類證辨證
要點:
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證的臨床特點
細目八:津液類證辨證
要點:
1.痰證的臨床表現
2.飲證的臨床表現
3.水停證的臨床表現
4.津液虧虛證的臨床表現
細目九:情志證辨證
要點:
1.喜證的臨床表現
2.怒證的臨床表現
3.悲恐證的臨床表現
4.憂思證的臨床表現
第十單元 臟腑辨證
細目一:心病辨證
要點:
1.心氣虛、心陽虛、心陽虛脫證的臨床表現、鑑別要點
2.心血虛、心陰虛證的臨床表現、鑑別要點
3.心脈痹阻中瘀阻心脈、痰阻心脈、寒凝心脈、氣滯心脈四證的比較
4.痰蒙心神、痰火擾神證的比較
5.心火亢盛證的臨床表現
6.瘀阻腦絡證的臨床表現
細目二:肺病辨證
要點:
1.肺氣虛、肺陰虛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2.風寒犯肺、寒痰阻肺、飲停胸脅證的比較
3.風熱犯肺、肺熱熾盛、痰熱壅肺、燥邪犯肺證的臨床表現、鑑別要點
4.風水相搏證的臨床表現
細目三:脾病辨證
要點:
1.脾氣虛、脾陽虛、脾虛氣陷、脾不統血證的臨床表現、鑑別要點
2.濕熱蘊脾、寒濕困脾證的臨床表現、鑑別要點
細目四:肝病辨證
要點:
1.肝血虛、肝陰虛證的臨床表現、鑑別要點
2.肝鬱氣滯、肝火熾盛、肝陽上亢證的臨床表現、鑑別要點
3.肝風內動四證的臨床表現、鑑別要點
4.寒滯肝脈證的臨床表現
細目五:腎病辨證
要點:
1.腎陽虛、腎陰虛證的臨床表現
2.腎精不足、腎氣不固、腎虛水泛證的臨床表現
3.腎病五證的鑑別要點
細目六:腑病辨證
要點:
1.胃氣虛、胃陽虛、胃陰虛證的臨床表現
2.胃熱熾盛、寒飲停胃證的臨床表現
3.寒滯胃腸、食滯胃腸、胃腸氣滯證的臨床表現
4.腸熱腑實、腸道津虧證的臨床表現
5.腸道濕熱、膀胱濕熱、膽郁痰擾證的臨床表現
細目七:臟腑兼證
要點:
1.心腎不交、心脾氣血虛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調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3.心肺氣虛、脾肺氣虛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4.心腎陽虛、脾腎陽虛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5.心肝血虛、肝腎陰虛、肺腎陰虛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6.肺腎氣虛、肝膽濕熱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第十一單元 六經辨證
細目一:太陽病證
要點:
1.太陽病提綱
2.太陽經證(太陽中風、太陽傷寒)發病機理、臨床表現
3.太陽腑證(太陽蓄水、太陽蓄血)發病機理、臨床表現
4.太陽蓄水、太陽蓄血證的鑑別要點
細目二:陽明病證
要點:
1.陽明病提綱
2.陽明經證發病機理、臨床表現
3.陽明腑證發病機理、臨床表現
細目三:少陽病證
要點:
1.少陽病提綱
2.少陽經腑受邪樞機不利證臨床表現
3.少陽兼證臨床表現
細目四:太陰病證
要點:
1.太陰病提綱
2.太陰髒虛寒證臨床表現
3.太陰經脈氣血失和證臨床表現
細目五:少陰病證
要點:
1.少陰病提綱
2.少陰寒化證發病機理、臨床表現
3.少陰熱化證發病機理、臨床表現
細目六:厥陰病證
要點:
1.厥陰病提綱
2.厥陰寒熱錯雜證臨床表現
3.厥陰寒證臨床表現
4.厥陰熱證臨床表現
細目七:六經病證的傳變
要點:
傳經、直中、合病、並病的概念
第十二單元 衛氣營血辨證
細目一:衛分證
要點:
1.風熱犯衛證臨床表現
2.燥熱犯衛證臨床表現
細目二:氣分證
要點:
1.肺熱熾盛證臨床表現
2.燥熱犯肺證臨床表現
3.熱擾胸膈證臨床表現
細目三:營分證
要點:
1.熱灼營陰證臨床表現
2.熱陷心包證臨床表現
細目四:血分證
要點:
血分證候的發病機理及臨床表現
第十三單元 三焦辨證
細目一:
上焦病證
要點:上焦病證發病機理及臨床表現
細目二:中焦病證
要點:中焦病證發病機理及臨床表現
細目三:下焦病證
要點:下焦病證發病機理及臨床表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