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劑學專論

中藥藥劑學專論

《中藥藥劑學專論》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教育作品,作者是張兆旺。本書是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藥藥劑學專論
  • 作者:張兆旺 編
  • ISBN:9787117114417
  • 頁數:453
  • 定價:56.00元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9
  • 副標題:中藥
內容介紹,目錄,序言,

內容介紹

《中藥藥劑學專論(供中醫藥、中西醫結合各專業研究生使用)》內容簡介:中藥藥劑學作為聯繫中醫與中藥的紐帶與橋樑,在中藥工業生產與醫療衛生實踐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推動中醫藥事業不斷發展的作用。中藥現代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其最終目的和明顯標誌是實現中藥產業的現代化。怎樣正確把握中藥藥劑現代化的研究方向,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是中藥工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堅持中醫藥理論的指導地位,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中藥藥劑學的基礎研究,中藥炮製等前處理研究,以及中藥提取純化、製劑和包裝等研究,才能逐步實現中藥藥劑的劑型現代化,質量控制標準化,生產技術工程產業化,從整體上提高中藥製藥水平,加快中醫藥事業現代化的進程。

目錄

第一章 中藥藥劑現代化若干問題的思索
第一節 中藥與天然藥物的區別
一、中藥的內涵與特點
(一)中藥的內涵
(二)中藥的特點
二、天然藥物的內涵與特點
(一)天然藥物的內涵
(二)天然藥物的特點
三、中藥與天然藥物的區別
(一)理論體系的差異
(二)臨床運用形式不同
(三)研究方法和模式不同
第二節 中藥成分類型的劃分與中藥提取存在的問題
一、中藥成分類型的劃分
(一)中藥成分有效與無效的劃分
(二)中藥成分有效與無效的劃分是相對的
(三)無效成分具有某些輔助的作用
(四)無效成分新的生物活性與藥效
(五)根據特定病症重新劃分成分類別
二、中藥提取存在的問題
(一)唯成分論
(二)通則論
第三節 中藥現代化與現代化中藥的區別
一、中藥現代化不同學術觀點的析議
(一)中西醫理論互譯,可以揭開中醫藥理論的神秘面紗
(二)矛盾有主次之分,中藥只有一兩種成分起主導作用
(三)運用現代生物技術理論詮釋中醫藥傳統理論
(四)不管中藥西化或西藥中化,能治病是硬道理
(五)將改變傳統劑型和生產手段等同於中藥現代化
二、中藥現代化的科學內涵與實施範圍
(一)中藥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二)中藥現代化的實施範圍
三、中藥現代化應注意的主要問題
(一)堅持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指導地位
(二)合理地運用現代科學知識與手段
四、現代化中藥的內涵與特徵
(一)現代化中藥的內涵
(二)現代化中藥的特徵
五、中藥現代化與現代化中藥的區別
第四節 中藥製劑與化學藥物製劑的差異
一、中藥製劑和化學藥物製劑的內涵
二、中藥製劑與化學藥物製劑的差異
(一)治療原則與方式不同
(二)處方的物質基礎不同
(三)製劑輔料方面的差異
(四)成型工藝方面的差異
(五)質量控制方面的差異
(六)藥代動力學方面的差異
第五節 中藥藥劑現代化發展趨勢的析議
一、正確把握中藥藥劑研究發展的方向
(一)中醫藥學是國粹,但不能陷入“國粹主義
(二)中醫藥研究應從整體到局部,從巨觀到微觀
(三)中醫藥首先要走遍中國再走向世界
(四)中醫藥應從物質決定一切的觀念中解放出來
二、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為發展中藥藥劑學奠定基礎
三、常用傳統劑型仍是臨床使用的主流劑型
四、中藥新劑型及新型給藥系統正處於探索階段
五、使用或研發新工藝、新技術、新輔料提高中藥藥劑水平
六、完善中藥製劑質量標準,提高生產和管理水平
第六節 中藥藥劑現代化研究新的思維方式
一、科學思維方式的類型與特徵
(一)白思維方式的特徵
(二)黑思維方式的特徵
(三)灰思維方式的特徵
二、科學思維方式基本含義的延伸
三、灰思維是推動中藥藥劑現代化的新思維
第二章 超微粉碎技術在中藥藥劑中的套用
第一節 概述
一、超微粉的含義與特點
(一)超微粉的含義
(二)超微粉的特點
二、超微粉碎的過程特點
(一)超微粉碎過程力學
(二)超微粉碎過程化學
第二節 超微粉的製備及影響因素
一、超微粉碎的方法
(一)乾法粉碎與濕法粉碎
(二)低溫超微粉碎
二、超微粉的製備與影響因素
(一)機械衝擊式粉碎機製備超微粉及其影響因素
(二)球磨機製備超微粉及其影響因素
(三)振動磨製備超微粉及其影響因素
(四)攪拌磨製備超微粉及其影響因素
(五)輥壓式粉碎機製備超微粉及其影響因素
(六)氣流粉碎機製備超微粉及其影響因素
第三節 超微粉碎在中藥製劑中的套用與討論
一、超微粉碎在中藥製劑中的套用
二、中藥超微粉碎有關問題的討論
(一)超微粉碎設備的選用
(二)超微粉體的質量控制
(三)超微粉體的劑量問題
(四)超微粉體的改性研究
(五)超微粉碎的產業化
第三章 中藥常用提取方法的套用與研究
第一節 概述
一、中藥提取的過程
(一)浸潤與滲透階段
(二)解吸與溶解階段
(三)浸出成分的擴散階段
二、影響提取的因素
(一)中藥粒度
(二)浸提溶劑
(三)浸提溫度
(四)浸提時間
(五)浸提壓力
(六)濃度梯度
(七)浸泡處理
(八)其他因素
第二節 中藥常用提取方法的特點與選用
一、煎煮法
二、浸漬法
三、滲漉法
四、回流法
五、水蒸氣蒸餾法
第三節 中藥提取有關問題的討論
一、中藥提取如何體現中醫藥優勢與特色
二、中藥提取工藝數學模型及優法算法
三、中藥提取亟待解決的工程技術問題
(一)單元工藝技術及裝備
(二)質量檢測與控制技術
四、新提取方法的選用問題
第四章 新的提取方法在中藥藥劑中的套用
第一節 超臨界流體萃取法
一、概述
二、超臨界流體的主要性質
三、超臨界萃取工藝過程與特點
(一)超臨界提取工藝過程
(二)超臨界提取工藝的特點
四、超臨界萃取使用的萃取劑
(一)超臨界萃取劑的類型與臨界參數
(二)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特點
五、超臨界萃取使用的夾帶劑
(一)夾帶劑的作用機理
(二)含夾帶劑超臨界流體萃取工藝
六、超臨界流體萃取一分離過程的基本模式
(一)等溫降壓法流程
(二)變溫恆壓法流程
(三)恆溫恆壓吸附法流程
(四)多級降壓解析法流程
七、超臨界流體的相平衡和傳質過程
(一)超臨界流體的相平衡
(二)超臨界萃取過程的質量傳遞
八、超臨界萃取工藝流程的設計與設備
(一)超臨界提取工藝流程的設計
(二)超臨界提取的設備
九、超臨界流體萃取在中藥提取中的套用
(一)單味中藥的超臨界流體萃取
(二)複方中藥的超臨界流體萃取
十、超臨界流體萃取有關問題討論
(一)關於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的推廣問題
(二)關於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的適用性問題
(三)關於體現中醫藥理論和特色問題
(四)關於研發新的超臨界萃取劑問題
第二節 中藥半仿生提取法
一、中藥半仿生提取法的發展簡況
二、中藥半仿生提取法的理論基礎
三、中藥半仿生提取法的主要特點
(一)分析思維與系統思維的統
(二)單體成分與活性混合物的統一
(三)中醫治病特點與口服給藥特點的統一
四、中藥複方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基本模式
(一)不合揮發性成分的中藥複方研究模式
(二)含揮發性成分的中藥複方研究模式
(三)研究模式各步驟主要技術關鍵簡釋
(四)中藥複方半仿生提取舉例
五、單味中藥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基本模式
(一)不含揮發性成分的中藥研究模式
(二)含揮發性成分的中藥研究模式
(三)研究模式各步驟主要技術關鍵簡釋
(四)單味中藥半仿生提取舉例
六、中藥半仿生提取法有關問題的討論
(一)人的認識和實踐永遠處於灰色狀態之中
(二)考察處理複雜系統灰思維方式是普適的
(三)中藥半仿生提取法對中醫藥現代化的意義
第三節 超音波提取技術
一、概述
二、超聲提取的原理與特點
(一)超聲提取的原理
(二)超聲提取的特點
三、影響超聲提取效果的因素
(一)強化傳質速率
(二)藥材的粉碎程度
(三)超音波頻率的選擇
四、超聲提取技術在中藥藥劑中的套用
(一)超聲強化提取揮髮油和油脂
(二)超聲強化提取多糖類
(三)超聲強化提取蛋白質及其酶類
(四)超聲強化提取苷類成分
(五)超聲強化提取生物鹼類成分
(六)超聲強化提取酚類成分
(七)超聲強化提取酮類成分
(八)超聲強化提取萜類、酯類、香豆素、木脂素等成分
(九)超聲技術用於中藥複方的提取研究
(十)超聲強化一超臨界流體萃取(USFE)
(十一)超聲在其他方面的套用
五、超聲提取技術有關問題的討論
(一)應統籌考慮影響超聲提取效果的因素
(二)關於超聲提取技術的工程放大問題
(三)應重視超聲提取對中藥複方的多指標比較研究
(四)進一步研究超聲強化提取的機理
第四節 微波提取技術
一、概述
二、微波提取的原理與特點
(一)微波提取的原理
(二)微波提取的特點
三、影響微波提取效果的因素
(一)提取溶劑
(二)微波功率和提取時間
(三)提取溫度
(四)物料粒度
(五)物料含水量
四、微波提取的操作與裝置
(一)微波提取的工藝過程
(二)微波提取的裝置
五、微波技術在中藥提取中的套用
(一)各類成分的微波提取
(二)微波技術在中藥提取中的套用實例
……
第五章 中藥常用分離與純化方法的套用與研究
第六章 新的分離與純化技術在中藥藥劑中的套用
第七章 中藥常用濃縮與千燥方法的套用與研究
第八章 中藥製劑新技術
第九章 中藥口服速釋固體製劑
第十章 中藥黏膜給藥製劑
第十一章 中藥經皮給藥系統
第十二章 中藥口服給藥定位控制釋藥系統
第十三章 中藥緩釋、控釋製劑研究的難點與思考
第十四章 中藥注射劑的發展現狀與思考
第十五章 中藥製劑口服給藥合理性研究與評價
第十六章 中藥新藥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序言

中藥藥劑學作為聯繫中醫與中藥的紐帶與橋樑,在中藥工業生產與醫療衛生實踐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推動中醫藥事業不斷發展的作用。中藥現代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其最終目的和明顯標誌是實現中藥產業的現代化。怎樣正確把握中藥藥劑現代化的研究方向,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是中藥工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堅持中醫藥理論的指導地位,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中藥藥劑學的基礎研究,中藥炮製等前處理研究,以及中藥提取純化、製劑和包裝等研究,才能逐步實現中藥藥劑的劑型現代化,質量控制標準化,生產技術工程產業化,從整體上提高中藥製藥水平,加快中醫藥事業現代化的進程。
本教材是首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教育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是由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建設委員會、衛生部教材辦公室和人民衛生出版社組織編寫。這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意義重大。
鑒於當前研究生的狀況,本教材在深化專業知識,拓寬專業知識面的前提下,為了給研究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以問題為中心,注重學科的重點、難點、熱點和疑點等方面設定專題。從本科教材中精選了部分內容進行深化處理;對當今高新技術的發展成果,有選擇地充實到教材中;重點介紹相關的學術思想,科研思路與方法。全書共分16章,主要內容包括:中藥藥劑現代化若干問題的思索,中藥製劑前處理方法的套用與研究,新方法、新技術與新劑型在中藥藥劑中的研究與套用,中藥製劑口服給藥合理性研究與評價,中藥新藥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本教材儘量體現如下理念:①中藥製劑與化學藥物製劑的最根本的區別是原料。保持中藥或方劑原有功能是中藥藥劑現代化的關鍵問題。②中藥藥劑現代化不僅包括劑型現代化、設備現代化、分析測試手段現代化,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的現代化。③化學結構唯一決定藥效的觀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藥成分“有效”與“無效”的舊有界限正逐步被打破。藥物療效主要決定於其本身,但劑型因素、生物因素對藥物釋放、吸收、代謝,療效的發揮也可起到重要作用。“化學等值不一定生物等效”,體內藥效的發揮不僅包括原型藥物,更包括其代謝產物。④複方用藥是中醫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它是一個具有確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是調整體內系統平衡最最佳化的治療系統,具有一般系統論的基本特徵。中醫用藥絕不是單體成分,而是多種成分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中藥需經過炮製後入藥用也是中醫用藥的一大特點。中藥遵循個體化用藥原則,一般是按照“辨證立法,以法統方,據方選藥”的思辨過程。⑤中藥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醫藥理論體系為指導,否則就很可能是“中藥西藥化”。如果把從中藥中提取單體成分視為中藥現代化的唯一出路,則南轅北轍,最終將會導致中醫藥的名存實亡。只簡單效仿西方已開發國家研究開發創新藥物的經驗,搞單體化合物,難以突破他們的技術壁壘。另外,限於我國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