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藥(中醫學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華醫藥簡稱中醫藥,是指中醫和中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醫藥
  • 外文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別稱:中醫藥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髒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範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複雜聯繫。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繫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曆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腑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腑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區別於西藥而稱為中藥。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驗,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藥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
有人說中藥就是樹皮,草根,這話說對了一部分。中藥離不開樹皮,草根,如苦楝根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均是中藥,但不是所有的樹皮,草根都是中藥;中藥主要起源於中國,除了植物藥以外,動物藥如蛇膽,熊膽,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藥。少數中藥源於外國,如西洋參。
目前,隨著對中藥資源的開發和研究,許多民間藥物也歸入中藥的範疇。所以,中藥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用於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不論產於中國,外國均稱中藥。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套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傳統醫學的治療理念正逐漸為世界所接受,傳統醫藥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世界範圍內對中醫藥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997年,以國家科技部牽頭,由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參加,成立了國家新藥領導小組,組織全國百餘名專家提出了中藥現代化發展的規劃,啟動實施了中藥現代化工作。近年來,全國的中醫藥現代化工作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發體系不斷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成功地開發出一批中藥新品種,中藥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得以進一步發揮;制定了一批重要的中藥基礎標準和符合中藥特點的科學規範,中藥產業標準規範建設初見成效。同時,中藥現代化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也發揮了顯著作用。
2005年4月前,內地已建立了448箇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18個省份規範化種植面積達92萬公頃。同時,隨著超臨界萃取、膜分離、沸騰造粒等生產技術和工藝的突破,中藥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高,中藥企業規模、效益也不斷提升。涵蓋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商業的現代中藥產業鏈不斷完善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