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路(貴州省貴陽市中華路)

中華路(貴州省貴陽市中華路)

貴陽中華路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它是一條南北向貫穿貴陽城區交通最為繁忙、商業最為繁華、最具貴陽城市形象的主幹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路
  • 地址:貴陽市中華路
  • 地理:南北向貫穿貴陽城區
  • 更名時間:1930年
歷史悠久的中華路,仿效西洋的塊石路,自力更生的水泥路,

歷史悠久的中華路

中國許多城市都有歷史悠久的中華路。
貴陽中華路貴陽中華路
貴陽中華路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它是一條南北向貫穿貴陽城區交通最為繁忙、商業最為繁華、最具貴陽城市形象的主幹道。
說它歷史悠久,是因為在元代貴陽還僅僅是一座區區土城的時候,它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今天能從史料上查證的只是明代郭子章在《黔記》中描繪貴陽地形圖,這是最早的記載了,那已用石料改掉夯土的如“卵”型的貴陽城內,貫穿南門和北門的路,已成為最醒目最重要的幹道了。這便是中華路的前身,它叫“大街”。
大街分為兩段,十字街口(今大十字)以南接南門段稱“南街”,以北接北門段稱“北街”。南街和北街也就是中華南路和中華中路的前身。如此算來,說中華路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不為過。
明天啟年間,貴陽城垣往北擴建至六廣門。從北門連線六廣門的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因與明初時南京、湖廣進貴州的屯軍解甲歸農後,聚於此地以銷售糧油而聞名,故稱“南京街”,下段則以廣東販子在此經營綢緞而聞名,故稱“廣東街”。兩條街各具特色,也與大街一樣繁華熱鬧。這兩條街就是今天的中華北路了。

仿效西洋的塊石路

民國雖然在大陸的歷史僅有短暫的38年,但貴陽的中華路卻經歷了三次大的變遷。而每一次變遷,無不打上“殖民”烙印,也都反襯出時局的動盪。
第一次是桐梓系軍閥周西成主政貴州時期。那時雖然西方世界的轎車已經滿街跑了,而堂堂省城竟連一條通汽車的“馬路”都沒有,於是周西成下決心要儘快修通通往鄰省的公路和省城供他轎車出行的馬路。
大街是貴陽的主幹道,又是省長出行的必經之地,修馬路大街自然是首當其衝。原有的路被翻了個底朝天之後重新平整,鋪上大渣,面層再用泥、黃砂石、石灰混合的“三合土”夯實。就這樣,到翌年底,從省府路經大街的北街、到廣東街拐普定街(今黔靈西路)抵威清門馬路修成了。大街成為貴州省第一條能同汽車的城市道路。
由於有了汽車行駛路,所以省政府於1930年將貴陽部分老街正式更名。其中大街的北街從大十字到省府路口段更名為“中華路”,貴陽中華路名便由此起。
第二次是抗日戰爭期間,貴陽成為大後方。1939年2月4日,日本帝國主義的轟炸機慘無人道地在貴陽最繁華的中心區投下了129枚炸彈。災後,貴陽人民出於對帝國主義的仇恨和愛國主義的激情,紛紛協助政府出錢出力,重修貴陽。
第三次是楊森主政時期,抗日戰爭已經結束。貴陽已成為大西南的重要城市,崇尚西洋物質和精神文明更為時尚。1947年,楊森決定在貴陽城內修西洋式“高級馬路”――即路面用塊石鑲砌而成的道路。然而,道路還未修到一半,時局已經動盪,且物價飛漲。到1949年初工程實際已處於癱瘓。
我們現在能見到的高級馬路,是有意保留在省府路貴山飯店前的一段。它與今天貴陽城市道路相比,已顯得相形見絀,保留它,是把它作為仿效西洋時代的一個見證。

自力更生的水泥路

解放後,人民當家做主,人民的城市人民建。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方針指引下,新中國在迅速改變著“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貴陽中華路在這期間,也靠自己的力量進行了多次的改造和維修。
1954年拓寬的中華路.1954年拓寬的中華路.
1954年6月28日,中華路改造工程動工了。這次改造,將路面闊寬至25米,其中車行道寬17米。在建設社會主義高潮的熱情中,中華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歷時78天就勝利完工了。貴陽中華路成為貴州省第一條水泥路,是當時等級最高、質量最好、路面最寬的城市道路。
80年代的中華路80年代的中華路
30年後,我國已進入改革開放初期,中華路又進行了一次改造。這次改造的重點主要在人行道,將人行道拓寬1-4米,從噴水池到郵電大樓全部鋪裝上水泥預製的人行道板,使路面整潔了許多。同時,移栽了四季常綠的冬青樹,美化了街景。
貴陽中華路夜景貴陽中華路夜景
從1992年貴陽被批准為內陸開放城市後,很快形成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改造的態勢。1993年花果園立交橋建成通車,1994年完成了“五路兩橋”工程,1995年又完成了以開闢都司東路為代表的“十路兩橋”工程。在此基礎上,市委、市政府決定對貴陽城市大動脈――中華路進行拓寬改造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