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蟾蜍岷山亞種

中華蟾蜍岷山亞種

中華蟾蜍岷山亞種,屬於動物界無尾目蟾蜍科。生活于海拔1700~3700m的山區或高原地區,多見於流溪旁、沼澤、草甸內的水塘或林下草叢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蟾蜍岷山亞種
  • 拉丁學名:Bufo gargarizans minshanicus Stejneger, L.,1926.
  • :動物界
  • :蟾蜍科
  • :蟾蜍屬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種群狀態,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雄蟾體長53~65mm,雌蟾體長72~90mm。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鼻孔略近吻端,吻棱隆腫形成長疣;頭部無骨質棱脊;瞳孔橫橢圓形;鼓膜顯著,約為眼徑的1/2,耳後腺大,幾乎與眼相連;上頜無齒,無犁骨齒。頭頂部有大疣粒;體背麵皮膚粗糙,有不同形狀的瘰粒,大者多為圓形;瘰粒角質化呈深棕色;脛部瘰粒大;跗褶不顯著;腹面滿布疣粒。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後肢粗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無股後腺;趾側緣膜顯著,第四趾具半蹼。體背面顏色變異大,多為棕黑色、棕褐色、黃褐色,其上或多或少有黑褐色斑;體側色較深,有的個體形成縱帶紋;四肢背面黑色斑較少;體腹面淺黃棕色或黃白色。雄性內側3指有黑色婚刺,無聲囊,無雄性線。卵徑1.6mm左右,動物極黑色,植物極灰褐色。第28~31期蝌蚪全長26mm,頭體長11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36%;唇齒式為Ⅰ:1+1/Ⅲ;體尾黑色,尾弱末端圓;僅兩口角有唇乳突。

生境繁殖

該蟾生活于海拔1700~3700m的山區或高原地區,多見於流溪旁、沼澤、草甸內的水塘或林下草叢內。黃昏後出外活動,尤以雨後較為常見,行動緩慢;成蟾以多種昆蟲和小動物為食。10月入蟄冬眠,翌年3月下旬出蟄即進入靜水坑內繁殖,雄性前肢抱握在雌性的腋胸部位,產卵期可持續到5月。卵在圓管狀膠質卵帶內呈雙行交錯排列。卵和蝌蚪在靜水坑內發育生長,蝌蚪以藻類和腐殖質為食。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蟾分布區甚寬,其種群數量很多。受脅等級:汪松等(2004)建議列為無危LC。

分布範圍

青海(青海湖以東)、甘肅(岷縣、卓尼)、寧夏(南部山區)、四川(若爾蓋、阿壩、紅原、松潘、小金、理縣、金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