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烏骨羊

中華烏骨羊

中華烏骨羊被我國科學家確定為除了烏骨雞以外的第二種具有可遺傳性能的烏質性狀動物。烏質性狀的最直接表現就是烏骨膜和烏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烏骨羊
  • 類型:烏質性狀動物
  • 表現:烏骨膜和烏肉
  • 特點:體大膘肥,抗病力強,耐粗飼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經濟價值,發展歷史,

形態特徵

經過分析測定,中華烏骨羊的烏質是由高含量的黑色素引起的,而這種烏質性狀具可遺傳性,是十分珍稀的遺傳資源。只有中國有此品種,故我們稱之為:“中華烏骨羊”。烏骨羊的外貌特徵與藏系羊相似,仔細觀察才能分辨得出。烏骨羊體大膘肥,抗病力強,耐粗飼,適應性強,對寒冷、乾燥氣候均能適應,被山東,安徽等地引種飼養,都能很好的生長,在較好的飼養條件下,6月齡羊身高65厘米左右,體重50-60公斤,羔羊成活率98%以上。
中華烏骨羊

生活習性

烏骨羊生長在海拔2600-3500米的玉屏山脈,飼養範圍為2個鄉鎮、5個行政村,60公里範圍內。當地的糧食作物主要為土豆、苦蕎、燕麥等。牧場植被主要為高山草甸草場、竹類、箐谷灌木、雲南松、刺栗、林間草場。牧場水源為山林間的水泉。蘭坪境內飼養的綿羊為藏系短毛型山地粗毛羊。羊群長期自繁自養,很少與外界交換種羊。1999年雲南農大專家深入烏骨羊產地調查了解,解剖了烏骨羊,其烏骨烏肉特徵明顯。2001年雲南省科技廳責成雲南農大同蘭坪縣畜牧局對烏骨羊進行專題立項研究。研究結果認為,當地飼養的綿羊長期在特定的地域環境、氣候、水質、草場,以飼草為飼料的飼養情況下,致使原先飼養的藏系羊中的部分羊只基因突變而產生了新性狀,烏骨羊具有適應性強,食性廣,耐粗飼,可吃各種雜草、樹枝葉、秸桿、秧蔓、牧草等各種粗飼料,該羊生長發育快,個體大,成年羊可達90公斤以上。性成熟早,初懷期5~6月齡,發情周期平均21天,妊娠期平均148天,每窩產子一般2隻,產後發情期平均20天明顯,遺傳穩定。

經濟價值

養殖烏骨羊經濟效益高,飼料成本低。由於該品種羊稀有珍貴,數量供不應求。每隻羊售價3000~5000元不等,而且還是有價無貨,市場供不應求。養殖烏骨羊已成為一個新型短、穩、快、高收入的致富好項目。

發展歷史

自2001年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首次發現烏骨綿羊以來雲南農業大學毛華明教授及其課題組對烏骨綿羊進行了多年的研究。通過6年多的研究和擴繁,昔日不為當地人所喜歡的烏骨綿羊已經變成了保護物種,存欄量從2002年的200餘只增加到了3000餘只。經過推廣,烏骨綿羊的市場價值也比原來提高5倍~10倍。研究人員在尋找造成烏質的主效基因,如果成功的話,就可把烏骨綿羊與普通綿羊進行“雙向改造”,通過雜交,把雲南高寒山區低質毛毛羊向經濟價值更高的肉用型改良,從而提高當地少數民族家庭的收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