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賢臣系列·憂國憂民:范仲淹

中華歷史賢臣系列·憂國憂民:范仲淹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歷史賢臣系列·憂國憂民:范仲淹
  •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 頁數:241頁
  • 開本:16
  • 作者:姜正成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570322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華歷史賢臣系列·憂國憂民:范仲淹》編輯推薦:《中華歷史賢臣系列·憂國憂民:范仲淹》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中華歷史賢臣系列·憂國憂民:范仲淹》由姜正成主編,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他出將入相,主持改革,特別是他的先憂後樂的思想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精神遺產。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少年苦讀
坎坷身世
遼兵進犯
志向不凡
遊學關中
借讀醴泉寺
劃粥斷齏
窖金捐寺
感憤自立
睢陽苦讀
第二章 複姓歸宗
榮登進士
事親為大
自立門戶
初仕廣德
複姓歸宗
第三章 雄心萬里
漫遊燕趙
雄心萬里
泰州築堤
執教興學
乾犯天威
冒哀上書
三薦王洙
第四章 三起三落
兩諫太后
為民請命
七品右司諫
初識歐陽修
廢后風波
出守睦州
第一次朋黨之
貶知饒州
君子之交
第五章 西北烽煙
元昊稱帝
延州之戰
好水川之戰
定川寨之戰
軍中有一范,敵人心膽寒
第六章 慶曆新政
移調京師
朝廷大換班
十項改革主張
寧可一家哭,不讓一路哭
政敵攻訐
新政破產
第七章 萬古流芳
德不孤,必有鄰
再赴邊塞
退居鄧州
優遊百花洲
千年岳陽樓
徒知杭州
徒知青州
手書《伯夷頌》
終老徐州
儉以養德,樂善好施
范氏義莊,惠及後人
光明磊落
文壇泰斗
附錄一
范仲淹詩文選
附錄二
范仲淹年譜

序言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他出將人相,主張改革,特別是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精神遺產。
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兩歲喪父,母親謝氏改嫁給在尹江府(今江蘇蘇州)任推官的朱文翰。從此,范仲淹在繼父朱文翰的指導下刻苦讀書。朱文翰赴京任職時,范仲淹母子便被送到山東淄博長山(今山東鄒平縣長山鎮)老家。
青年范仲淹就讀於睢陽(今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應天書院是當時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學術氣氛非常活躍。范仲淹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發憤苦讀,劃粥斷齏,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一舉考中了進士,出任安徽廣德司理參軍,從此開始了治理國家、輔佐朝廷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在廣德管理獄訟三年,始終保持自己的清廉自守的作風。天禧元年(1017)調離廣德時,兩袖清風,甚至連盤纏都沒有,只好將自己的一匹馬賣掉,徒步上任。
他先後在毫州任節度推官,掌握刑事判牘;在泰州西溪鹽倉,掌握鹽稅四年;在興化任縣令。天聖二年(1024),泰州、楚州、通州、海州等地區海水倒灌,田產淹沒,鹽灶毀壞,災民流離失所。范仲淹以興化縣令的名義與張綸、滕子京等人,率楚州、海州、泰州、通州民夫四萬多人,修堰堤,抵禦海水入侵,歷時二載,終於修成了一條長一百多公里的捍海堤,阻止海水的泛濫,保護了鹽場,解除了農民之苦。當地百姓命捍海堤為“范公堤”,以紀念他修堤的功績。
在御史中丞晏殊的極力推薦下,天聖七年(1029)遷秘閣校理,儘管這是一個掌管文牘、圖書之類的小官,卻使范仲淹由一個地方小官躋身於京官行列。但因性格耿直、犯顏直諫,他三次被貶外任,足跡踏遍祖國各地。
康定元年(1040),正在貶謫越州任上的范仲淹,突然接到聖旨,命其火速到西北邊地,知永興軍,不久又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任鄜延、環慶兩軍的統帥。
范仲淹到延州後,深入實地,了解情況,強兵固邊,抵禦西夏的入侵。西夏人也對他敬佩不已,認為“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甲兵十萬,不比“老范老子”(范雍)可欺。
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在仁宗皇帝的兩次聖詔督促下赴京,皇帝以最隆重的禮節接見了他,要他分析當前之勢,不得顧避,任命他為參知政事。范仲淹從青年時起就抱有救世濟民、強國富兵的夙願,他分析宋建國後的形勢,制定了改革的基本方案——《條陳十事》。皇帝支持他,以詔令形式頒布全國,開始實行新政,史稱“慶曆新政”。
他大力整頓吏治,裁減冗員,毫不留情。富弼勸他手下留情,他說:“寧可一家哭,不讓一路哭。”
“慶曆新政”的推行給宋朝帶來了欣欣向榮的生活,給黎民百姓帶來了新的期望。可是蟄伏於新政背後的舊勢力,並不甘心失敗。被罷官的遺老遺少懷恨在心,宦官們從中破壞,動搖了皇帝的改革決心,參與改革的成員一個個被調離京城。沒多久,范仲淹參知政事的職務被罷免,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便淒涼地結束了。
在鄧州,他應好友滕子京之請,慨然寫下了《岳陽樓記》,抒發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
“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范仲淹永遠活在人們心裡,他的形象熠熠生輝。他的“先憂後樂”已熔鑄成為中華民族的美德,標誌著中國儒家倫理所能達到的高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