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廟

中華國廟

中華國廟CNNS:China National Shrine

黎民百姓,炎黃子孫,蚩尤之後,天潢貴胄,龍鳳傳人,以史為宗,立祖為廟,敬其德,念其功,哀其過,寬其罪,惜其才,感其遇,紀其實,察其情,慎終追遠,奮發圖強!孤陰不長,獨陽不生。本無一物,何處塵埃!形象真義,自為神靈。取經於外,傳道於內。立足自身,集成廣納。千秋萬代,縱橫寰宇!唯我中華,軒轅龍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國廟
  • 外文名:CNNS,China National Shrine
簡介,歷史,相關,

簡介

中華國廟 CNNS
China National Shrine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存!
中華者,信義也!文明之邦,禮儀之國也!著信義立於千秋,重然諾儼如神明,既以信奉,義無反顧,言出必行,千金一諾,令出如山,死不旋踵,一毛不拔,匹夫不可奪志,昭昭如日月,恆古不易,威儀天下而領袖群倫者!
上古三代信仰
昊壹上帝,至玄至德,天道人心,惟精惟誠,乾坤造化,廣布流行,陰陽生克,錯綜紛呈,皇極立憲,允執厥宸,幸甚至哉,佑眾偕行!
昊壹上帝掌握天道,肇化荒宇,為而不有,長而不宰,功成不彰,居於幽冥之所,世事滄桑,不知此處南北相隔,東西相背,時人未察,故東有炎黃五祖,西有基督耶穌,南有釋迦如來,北有安拉真主,各地不一,眾說紛紜,各自為尊而相傾凌,今遇有緣者,特此明之,以安眾生。
天下事物,凡有不同,盡分為二,先以陰陽名之,總攬其綱,再以其具象分之,察其科目,列章程條例,各擇其所能,依其所據而行之,雖萬世亦難窮,或有濟或未濟,且慎且行,博參印證,無怨無尤,祥和自在,帝與偕行。欲見帝尊,致虛極,守靜篤,靈修可入。雖資質各異,信篤不一,難易先後,皆有門道。天道茫茫,人道渺渺,盡性秉德,廣備參詳。
國廟,就是國家宗廟
宗廟,是人們在陽間為已故祖先建立靈魂依歸之所設立的次序和祭祀制度。
古代廟制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其次序是: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一世為昭,二世為穆;三世為昭,四世為穆;五世為昭,六世為穆;單數世為昭,雙數世為穆;先世為昭,後世為穆;長為昭,幼為穆;嫡為昭,庶為穆。
《孔子家語》:“天下有王,分地建國,設祖宗,乃為親疏貴賤多少之數。是故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七。太祖近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焉,享嘗乃止。諸侯立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曰祖考廟,享嘗乃止。大夫立三廟,一昭一穆,與太廟而三,曰皇考廟,享嘗乃止。士立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合而享嘗乃止。庶人無廟,四時祭於寢。此自有虞以至於周之所不變也。凡四代帝王之所謂郊者,皆以配天。其所謂禘者,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應為太祖者,則其廟不毀。不及太祖,雖在禘郊,其廟則毀矣。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古有專制流毒,竊國廟為己有,而使庶人無廟,四時祭於寢,目無國家!
今時勢已異,中華欲興,當更易之,立國廟,分先賢祠與忠烈堂,因地制宜,詳備而建。
一般帝王者不納,以其早已享盡人間尊榮威福,功德不足,福祿有餘。況黎民百姓,本炎黃子孫,蚩尤之後,天潢貴胄!
首先我們要明白要確定的是,國家的元首是國家的象徵,國家的代表,是由國人共同推舉出來的(當然由於各種歷史因素,推舉的途徑各異),名義上是可以掌握國家所有權力的。
在古代,天子、君王的第一身份,始終是國家的象徵,國家的元首,所以在古人看來,忠君就是愛國。也因此,君主立憲才成為國家進入現代化的可能途徑之一。
君無道,作為個人,你可以選擇離開,報仇其實是不可以的,因為君主的行為代表著整個國家的意志和決定——雖然哪怕君主的言行未經任何的審核與區劃;
而作為集體,大家可以朝野公議廢立之,甚至審判,但一般,君或天子有罪——無論多大,最多是賜其自裁,自我了結,弒君是絕對不可以的,那會被視為對整個國家的侮辱或背叛。
其次才是政府首腦,在古代一般是由宰相、相府行使的。
而實際上,權力的劃分和界定還是比較複雜的,不甚明確的,即令在今 天,不少國家和地區或許在大的範圍沒有什麼差錯,在小的方面也是很難保證的。所以有君權相權之爭。這些先不需理會,緊要相關的是君王的第一身份。
宗廟信仰,牽涉一國數千年可考 及上萬年難考 之文明價值體系、行動之總綱,以定內外之分,辯榮辱之境,雖舉世毀譽,也不可輕易棄廢。一朝失,則盡受制於人,拾人牙慧,仰人鼻息。

歷史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五禮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反映人與天、地、鬼神關係的祭祀之禮,到體現人際關係的家族、親友、君臣上下之間的交際之禮;從表現人生歷程的冠、婚、喪、葬諸禮,到人與人之間在喜慶、災禍、喪葬時表示的慶祝、憑弔、慰問、撫恤之禮,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尚禮精神。吉禮居五禮之手,它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其主要內容可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
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嶽;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等。
第三是祭人鬼,主要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凶禮是哀憫、弔唁、憂患之禮。它的主要內容有: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區禮,以吊禮哀禍災,以檜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
昊天上帝,又稱皇天、上帝、皇天上帝、天皇大帝等,部分文獻稱為太一等,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超自然的最高的神,代表或者等同於天。
古文獻記載,虞舜、夏禹時已有昊天上帝,稱為“類”。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是“帝”,或稱“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國的主宰,他的周圍還有日、月、風、雨等作為臣工使者。
《隋書·禮儀》:“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
上帝中的自然帝昊天上帝可代天,而人帝五方上帝不可代天;中華文化中單說上帝一般指自然帝昊天上帝。古籍中也稱昊天或上帝,這一名詞最早現於《尚書》。昊天上帝和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王莽傳》:“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將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於
五方上帝,亦稱先天五帝,為統治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之天神、天上之帝,即:東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顓頊、中央黃帝軒轅,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依中華傳統,祭祀五方上帝是極為重要的宗教祭祀。如隋朝分三種規則等級的祭祀,《隋書·禮儀》載:「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五方上帝的緊隨昊天上帝並列為大祀」。
在中華宗教信仰中,五帝是朝廷官方祭祀禮儀的專用辭彙,是最高祭祀等級的儀式之一,僅次於“單獨郊祭上帝(共五個,又稱:五方上帝、五天神)”,五帝屬於大祀,祭祀內容包括作為主祭的五方上帝,以及各自配帝、各自從祀官、各自從祀星、三辰、四方七宿等一起組合祭祀的儀式,一年一次,五帝祭祀內容,合計如下:
1、上帝:東郊青帝配帝:宓羲從祀官:勾芒從祀星:歲星另有從祀:三辰、東方七宿
2、上帝:南郊赤帝配帝:神農氏從祀官:祝融從祀星:熒惑另有從祀:三辰、南方七宿
3、上帝:南郊黃帝配帝:軒轅從祀官:后土從祀星:鎮星
4、上帝:西郊白帝配帝:少昊從祀官:蓐收從祀星:太白另有從祀:三辰、西方七宿
5、上帝:北郊黑帝配帝:顓頊從祀官:玄冥從祀星:辰星另有從祀:三辰、北方七宿
祭祀時間
一年一次,於孟夏之月,必須見龍星,即可開始祭祀。
祭祀方式
雩五方上帝於雩壇,五帝配於上,五官從祀於下。
“帝,犧牲用十太牢”,即:每帝一牛,共十頭牛。籩豆之後的,與郊祭數量一樣。有無少牢(羊)一般各朝各代會有區別,但是,此為最高等級祭祀,所以,自古以來,犧牲均為“牛”,唐朝左右,在祭祀中,取消了特牛。
國語·魯語上》:“夫宗廟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長幼,而等胄之親疏也。”
《史記·魏公子列傳》:“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
唐韓愈《論捕賊行賞表》:“陛下神聖英武之德,為巨唐中興之君,宗廟神靈,所共祐助。”
《東周列國志》第三回:“遂先期出榜示諭百姓,如願隨駕東遷者,作速準備,一齊起程。祝史作文,先將遷都緣由,祭告宗廟。”
葉恩《上振貝子書》:“甲午之役,陵寢躪於戎馬之足;庚子之亂,宗廟翻夫五色之旗。”

宗廟又作朝廷和國家政權的代稱。
墨子·非命下》:“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為無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廟。”《後漢書·伏湛傳》:“猾臣王莽,殺帝盜位。宗室興兵,除亂誅莽,故羣下推立聖公,以主宗廟。”
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而今公卿大夫,莫肯為陛下長慮後顧,為宗廟萬世計,臣竊惑之。”
三國演義》第二回:“中官統領禁省,漢家故事。先帝新棄天下,爾欲誅殺舊臣,非重宗廟也。”
在古代,皇室家廟稱作宗廟,士庶之家的宗廟稱作家廟或宗祠,也就是後來所稱的祖宗祠堂。宗廟是宗族祭祀祖先之所,在宗廟中立有祖先的牌位。
漢代以前,諸姓劉氏可能有自己的宗廟,但史無明文,對劉氏宗廟記載較為明確的還是在漢代。劉邦死後,廟號高祖,他遂成為劉漢王朝的始祖。惠帝在長安城中為其立廟,作為祭祀之所。後又在高祖陵園內設廟祭祀,稱作原廟。此後惠帝廟也仿此建於城內。到文帝死後,便將文廟建在長安城南,而從景帝以下,皆改建在陵旁了。東漢時則進行了重大改革,光武帝劉秀立國之後,在洛陽建立高廟,把西漢11帝合為一廟,明帝死前遺詔不起寢廟,而把自己的神主放入世祖(劉秀)廟中,章帝依父遺訓,亦不立廟,從此東漢諸帝皆不立廟,從而形成了"同堂異室"的立廟之法。
東漢明章以後,劉氏皇族只有二廟,即高廟和光武廟,以前一直沿用的天子七廟的禮法被廢除。此法為後世所沿用,一直到清代。
兩漢皇室祭祀的次數和祭品都有規定,一般而言,是依周代的祭祀方法。每年要有四次大的祭祀,國有大事也要祭告宗廟等。祭品也有規定,天子用三太牢(牛羊各六隻),諸侯用一太牢。劉姓皇朝除了祭祖之外,另外還有祭社稷、封禪、郊祭、北郊、先代帝王、先賢、先農等。除了以上大祭祀之外,還有祭先蠶等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
至於一般官員及平民家庭的祠堂,始見於戰國時,至兩漢大量建造墓祠,魏晉至隋唐時曾一度禁止建私祠,但仍有些家族建祠祭祀祖先。至宋代又允許官員立家祠,成為家祠堂,到了元代,則大量出現諸祖供於一祠的宗族祠堂。至於明清,祠堂大量出現,遍布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劉氏諸支也在各地聚居之處建起了自己家族的宗祠,祭祀先人。
祠堂又分總祠、支祠、分祠。對祠堂中的祖先,要四時祭享,有些家族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也要祭祀,稱朔、望之祭。
還有一些比較小的家族,沒有祠堂,便在各支、房自己祭祀,一般稱作家祭。家祭除了祭祀始祖以外,大多祭祀本支、房的祖先或祖、父。
宗祠中的祖先牌位是有選擇的,何人可以入祠,何人不可以入祠,都有明確的規定。
特別說明的是劉氏子孫中的敗類,不僅死後根本不能入祠,而且生前連祭祀祖先的權利都沒有,比如說山東省荷澤市定陶縣的詐欺犯劉偉。
宗祠和祭祀活動是舊時代家族內部加強親情、維繫血緣關係的一種手段,在當時,對維護宗族的親情,加強互相之間的聯繫溝通,都曾起到過一定的作用。

相關

中國 帝王廟
供奉祭祀上至伏羲、軒轅祖先,下至明、清各朝的歷代帝王和名臣的場所,是我國唯 一紀念歷代帝王名臣的壇廟。
建於明朝嘉靖十年(1513年),莊嚴神聖,廟前大街東西各有一座牌樓,官員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而平民百姓是嚴禁從正道通過的,他們行路至此只有繞過大道南邊的大影壁後的兩座葫蘆形門。所以人們戲稱“帝王廟,繞葫蘆”。
帝王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封建統治者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先的習慣,三皇一直被視為中國人的祖先,為歷代帝王所景仰;而先代帝王,則是後代借鑑和效法的榜樣,所以也要祭祀。最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確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定為25位。
康、雍、乾三代皇帝對歷代帝王廟都非常重視。康熙曾經留下諭旨:除了因無道被殺和亡國之君外,所有曾經在位的歷代皇帝,廟中均應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把廟中沒有涉及的朝代,也選出皇帝入祀。乾隆幾經調整,最後才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從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間,在歷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看來,乾隆帝冥冥中,似有帝國落寞衰微的預感,或可謂中華最後一個偉大帝王。
歷代帝王廟占地18000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唯 一的祭祀中華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明清皇家廟宇,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進程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的歷史見證。
靖國神社(日文假名:やすくにじんじゃ)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坂的一座神社。社格是別格官幣社,本殿構造為神明造,該神社供奉自明治維新以來為日本國內外戰爭戰死的軍人及軍屬,其中大多數是在日本侵華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軍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靖國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直由日本軍方專門管理,是國家神道的象徵;在二戰後,遵循政教分離原則,改組為宗教法人。
例祭為每年的4月21日-23日和10月17日-20日。該神社供奉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內外戰爭的戰死者及家屬,其中大多數是在侵略中國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軍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由於靖國的祭祀對象包括了14名甲級戰犯,2000多名乙、丙級戰犯,使得該神社被東亞各國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而備具爭議性。
韓國 首爾宗廟 英文名稱:Chongmyo Shrine
宗廟制度在朝鮮半島最早由新羅從中國引進。韓國首爾宗廟1394年朝鮮太祖李成桂下令修建,是世界最古老的皇家儒教祠廟。1995年韓國首爾宗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韓國首爾宗廟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祭祀朝鮮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儀式——宗廟祭禮。宗廟祭禮的音樂是朝鮮宮廷音樂的一種,被稱為宗廟祭禮樂。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法國 先賢祠
法國 先賢祠具有“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供奉的多是非官方公職的賢達國士。
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安德烈·馬爾羅居里夫婦大仲馬等。至 今,共有72位對法蘭西做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其中僅有11位政治家。
其法文名Pantheon源於希臘語,最初的含義是“所有的神”。這類的建築,通常以供奉諸神而著稱。例如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人修築的雅典巴特農神廟(Parthenon),便是供奉著這世上所有的神靈。類似的建築,義大利也有一所,也即我們所熟知的“萬神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