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四將

中興四將

中興四將是指宋室南渡之後,朝中將領以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戰功最為卓著,他們在抵抗金兵、保證南宋政權的建立與鞏固過程中起過重大作用,被譽為“中興四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興四將
  • 外文名:Four generals rebuilding Song dynasty
  • 所處時期:南宋
  • 相關人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
背景事件,人物事跡,人物介紹,劉光世,張俊,岳飛,

背景事件

中興,就是中道復興的意思,一般王朝衰微或者經過變亂後再次出現興旺,就叫中興,歷史上著名的中興有東漢的“光武中興”,唐代的“元和中興”等。北宋被金攻滅後,康王趙構南渡建立了南宋。南宋建立之初,金兵多次南下,宋朝軍民進行了頑強抵抗,遏制了金兵南侵,最終雙方訂立和議,以淮河至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一線為界,形成了宋金長期對峙的局面,歷史上就把這段時間稱為宋室的“中興”。

人物事跡

據史書記載,劉光世一貫畏懼金軍,一有詔令讓他到前線,他就設法退避。由於他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反而投靠他,他的部隊在當時人數眾多,成為高宗依靠的主力部隊之一,他死後被追封鄜王。由於名聲不好,在“中興四將”的另一種說法中,劉光世被名將劉錡替代。
韓世忠,18歲就應募入鄉兵。北宋末年方臘起義,他曾率人擒獲方臘,此後在北宋末及南宋初的抗金戰鬥中,逐漸升為高級將領。岳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後,韓世忠曾責問秦檜:“‘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他臨終前對岳飛被奸相秦檜害死之事仍然念念不忘,後被追封為蘄王。
張俊,16歲入鄉兵,從一名普通的弓箭手逐漸成長為高級軍官。南宋初年,金軍不斷大舉南下,高宗時常倉皇出逃。張俊多次率部將頑強抵禦,功績卓著。後來張俊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與秦檜合謀製造岳飛謀反的冤獄,死後被追封為循王。
岳飛,北宋末入行伍,南宋初經過大大小小的戰役,逐漸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他是“中興四將”中最年輕、資歷最淺、最晚建節的高級將領。岳飛指揮郾城、朱仙鎮大捷後,宋軍逐漸掌握戰爭主動權,一路追擊金軍,而正當岳飛大獲全勝,宋朝原首都開封收復在即時,宋高宗、秦檜卻要岳飛班師回朝。據說金軍主帥宗弼在給秦檜的信中要求必須殺岳飛然後才能議和。這個條件可能真有其事,也可能是秦檜編造,藉以促使宋高宗下決心殺岳飛。結果一代名將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賜死於大理寺獄,年僅39歲,死後被追謚為武穆,追封鄂王。

人物介紹

劉光世

簡介
劉光世,字平叔,保全軍(治今陝西志丹)人,將門世家。以蔭補入官為三班奉職,累升領防禦使,郎延路兵馬都監。宣和三年,跟隨父親劉延慶鎮壓方臘起義,憑藉戰功升領耀州觀察使鄜延路兵馬鈐轄。宣和四年,宋軍攻遼,劉光世隨父攻取易州(今河北易縣),升領奉國軍承宣使,進入高級武官行列;在進攻遼南京的戰役中。劉光世違約未到達,致使已先攻入城內的宋軍失援而敗,成為宋軍攻遼戰敗的原因之一,因此被降官。後在鎮壓河北起義軍張迪中立功,恢復領承宣使,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少年得志
靖康元年(1126),西夏應金朝之約攻宋以牽制宋朝,劉光世在杏子堡(當在今陝西志丹東杏子河畔)戰鬥中擊敗西夏軍,以功升領侍衛馬軍都虞候銜,成為侍衛馬軍司次長官。同年十一月,金軍第二次進攻宋首都開封,劉光世率步騎3000勤王,在行軍途中得知北宋已被金滅亡。次年四月下旬.劉光世率部到達尉氏,得到兵馬大元帥府今,率部前往濟州,於濟州南新興鎮遇到正前往南京應天府的康王趙構,當即被任為元帥府五軍都提舉。
宋高宗即位後。劉光世任提舉御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陝西將官王德(王夜義)開始隸屬劉光世部。八月,劉光世以討平山東李昱之功,升領奉國軍節度使,是南宋建立後第一個建節的將領。十月,宋高宗南逃,任命劉光世為滁州、和州(今和縣)、濠州(今鳳陽東北)、太平州(今當塗)、無為軍(今無為)、江寧府界制置使苗傅任都統制,先後擊敗張遇、李成。升領檢校少傅。
抗擊金兵
建炎三年二月,金軍500騎兵追擊至天長。宋高宗渡江南逃,劉光世所部未遇金兵即潰退渡江。被任為行在五軍制置使,屯守鎮江府,隨後又升為殿前都指揮使,成為名存實亡的殿前司長官。三月,苗傅劉正彥在杭州發動兵變。四月,劉光世參與平定苗、劉兵變,升為太尉、御營副使,所部即稱御營副使軍。後任江東宣撫使守太平州、池州,移守江州。九月,金軍自黃州渡江,劉光世率軍南逃。建炎四年二月,河北流寇酈瓊圍攻固始縣,降於劉光世後撤圍南下。
建炎四年(1130)六月,撤消御營使,劉光世所部無所隸屬,因其階官為太尉,號稱“太尉兵”,大臣們認為欠妥,遂設御前巡衛軍,以劉光世為都統制,兼任兩浙路安撫使、知鎮江府,又加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金將撻懶完顏昌)攻楚州,劉光世違詔不援,只派王德酈瓊率輕兵襲擾金軍而已。紹興元年(1131)三月,劉光世改兼淮南、京東路宣撫使,置司揚州,但劉光世不奉詔。次年六月,劉光世升領寧武軍寧國軍兩鎮節度使。紹興三年四月,改兼江東路宣撫使,置司建康。九月,南宋調整江防部置,劉光世改為江東、淮西宣撫使,置司池州;十月,偽齊軍渡淮南犯,劉光世移駐建康設防。紹興四年,金和偽齊聯軍臨江;五年正月,宋高宗親征抵抗,並再次調整江防部署,劉光世升少保。十二月,南宋改軍制,廢神武軍及巡衛軍號,改設行營護軍。劉光世所部改為行營左護軍。六年五月,以部將王師成擊敗偽齊軍之功,加領保靜軍節度使,遂成為繼韓世忠之後第二個領三鎮節度的將領。六月,劉光世移屯廬州。十月,偽齊劉麟渡淮攻宋時,劉光世棄城南逃,在右相兼都督張浚督迫之下,被迫回軍,並派王德、酈瓊等擊敗偽齊軍於霍丘等地。藕塘之戰楊沂中等大敗偽齊軍後,劉光世派王德率軍隨楊沂中追擊偽齊軍。
遭受降級
劉光世一貫畏懼金軍,每逢奉詔移駐前線,大多不奉詔而設法退避,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樂於投附為部屬,成為當時人數最多的軍隊之一。劉光世還常虛報軍額,多占軍費,作戰時又多不親臨前線而是坐守後方,以便必要時逃跑。大臣們對他深為不滿,但宋高宗考慮到南宋政權基礎還不穩固,劉光世所部仍是不得不依靠的軍事力量之一,不僅設法滿足其後勤軍需的供應,還不斷對劉光世加官進爵,以防止其部屬潰散後復為流寇或投奔偽齊。紹興六年十二月,右相兼都督張浚奏:“劉光世驕惰不戰,不可為大將,請罷之。”而左相趙鼎則認為,劉光世“將家子.將率士卒多出其門下,若無故罷之,恐人心不可”。紹興七年二月,宰相張浚再次上奏:劉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國事,語以恢復,意氣拂然,乞賜罷斥,以儆將帥”。四月,劉光世罷為少師、萬壽觀使,其部隸屬都督府。張浚意在直接控制左護軍,以王德為都統制,酈瓊為副都統制。果然如趙鼎所推測,引起酈瓊等不少中低將領的不滿,酈瓊直屬部隊雖只5000餘人,但在他的煽動裹脅下,同年八月叛歸偽齊的竟達4萬人之多。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5.2萬多人,僅剩王德所部8000餘人及零星部隊。
回天乏術
紹興八年(1138)冬,宋金第一次議和。宋高宗以宋金議和,劉光世賜和眾輔國功臣號,進封雍國公、陝西宣撫使。張俊亦賜功臣號,與已賜功臣號的韓世忠,成為南宋初期僅有的三個賜功臣號及領三鎮節度使的將領。
紹興十年(1140),金朝違約南侵。五月,劉錡進行順昌保衛戰時,宋高宗又重新起用劉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使以援劉錡,顯然是對罷免劉光世兵權不當的一種撫慰,也可能想利用劉光世對偽齊滅亡後又投金的舊部產生某種影響。但劉光世在宋的舊部王德不原歸屬,宋朝廷只能調撥李顯忠李貴、步諒等將領所屬數千人歸屬劉光世,戰鬥力不強,未起多大作用。
紹興十一年(1141)四月,南宋朝廷收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兵權;六月,劉光世也再次被收兵權,罷為萬壽觀使、封楊國公。紹興十二年(1142),劉光世死,終年54歲,謚武僖。乾道八年(1172),追封安城郡王。開禧元年(1205),追封鄜王。

張俊

簡介
張俊(1086年-1154年),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南宋將領,曾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四大將領,後轉主和,成為謀殺岳武穆的幫凶之一,並以此博得宋高宗寵愛。晚年封清河郡王,顯赫一時。紹興二十一年10月,張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留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張俊卻以此宴而聞名。張俊出身貧庶,自小弓馬嫻熟,十六歲時以三陽弓箭手投身行伍,征南蠻,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戰功,授武功大夫,晚年封清河郡王,終六十九歲,逝世後追封為循王,宋高宗為其送葬。
張俊是陷害岳飛的一位主要人物。位於浙江杭州西湖西北角的岳王廟,有與岳飛被殺有關的秦檜、王氏、万俟卨、張俊等四人跪像,鑄造於明代,經常受到侮辱性破壞。
少年參軍
張俊十六歲時充當弓箭手。在宋徽宗宣和年間在與西夏作戰及鎮壓山東、河北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升為下級軍官。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時年16歲的張俊為三陽(現位於天水西北)鄉兵弓箭手,徽宗末年,參與鎮壓京東,河北起義軍。
北宋末年,曾隨种師中援太原。康王趙構任兵馬大元帥,他即率部往從。宋高宗趙構即位後,建立御營司,任張俊為前軍統制。南渡初,宋高宗被苗傅劉正彥所廢,他和韓世忠等受張浚節制,平定事變,因而升為御前右軍都統制,拜節度使
宣和初(當為政和六年,1116年)從攻夏人仁多泉(今青海門源東南),始授承信郎,成為入品的最低的武官。中國南宋時期武將。字伯英。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出身貧庶,自小弓馬嫻熟,16歲時充當弓箭手。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為下級軍官。
嶄露頭角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合圍榆次,宋軍主帥殉難,張俊率所部數百人力戰突圍,且戰且退,斬殺追兵五百餘人,聲名大震,嶄露頭角。同年,抗擊金兵於東明縣城(今河南蘭考北),以功升至武功大夫。五月,從河北、河東路制置副使种師中進援被金軍圍攻的太原(今屬山西),种師中兵敗榆次(今屬山西),張俊率所部數百人突圍南逃。十二月,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進至大名時,張俊隨信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梁楊祖率3000兵馬到大名,被任為元帥府後軍(一作中軍)統制。靖康二年正月,他率部鎮壓起義軍李昱、張遇於任城(今山東濟寧)後,不斷升遷,階官升至拱衛大夫
擁帝定國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覆亡。張俊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斷然擁立趙構:“大王皇帝親弟,人心所歸,當天下,不早正大位,無以稱人望。從此張俊以御營前軍統制而成為趙構集團的親信。張俊馳騁江淮,平定淮寧,鎮江、杭州、蘭溪、秀州等地的武裝割據勢力,為南宋小朝廷開闢了一席迴旋之地。
靖康二年(1127年)秋,張俊根據自己對形勢和力量的分析,提出了南渡方略:“今敵勢方張,宜且南渡,據江為險,練兵政,安人心,候國勢定,大舉未晚。”不久金兵南下,趙構到達臨安,偏安格局形成。"
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即位後,張俊任御營前軍統制。同年七月起,率部多次討平叛軍和起義軍,升觀察使,成為高級武官。建炎二年五月,鎮壓秀州(今浙江嘉興)徐明,又升承宣使。建炎三年三月,苗傅、劉正彥兵變時,張俊正駐軍吳江,隨即率部8000人退回平江,從禮部侍郎、同節制軍馬張浚同議平叛事,是第一支平叛軍隊,平定叛亂後升領節度使。七月,改任御前右軍都統制。此後張俊為南宋鞍上馬下,東征西戰。
黃天盪役
到建炎三年(1129年)底,在著名的明州(寧波)之戰中,張俊率部殊死抗擊,斃敵數千人。金人銳氣被大挫,加之孤軍深入,於是北撤,又被韓世忠圍於鎮江,這就是著名的黃天盪之役。1134年,金人又至,舉朝震恐,張俊力主抗擊:“避將可之,惟問前進一步,遮可脫。”
同年十月,金軍完顏宗弼部南犯,宋高宗杭州逃向越州(今紹興);十一月,宋高宗逃向明州(今寧波),張俊任浙東制置使扈從金帥宗弼占領杭州後,派斜卯阿里烏延蒲盧渾率金軍4000追擊,當年除夕追至明州城下,金軍自高橋鎮攻西門,張俊部將劉寶,以及楊存中、田師中所部等抗擊金軍,知州劉洪道亦率州兵助戰,金軍戰敗,死傷以千計。建炎四年正月初二,金軍又攻明州,張俊與知州“劉洪道坐城樓上,遣兵掩擊,殺傷大當,敵奔北墜田間或墜水,俊急令收兵,夜,敵拔寨去,屯餘姚”,宗弼派援軍趕赴餘姚再攻明州,張俊抗擊於高橋,推託以高宗令其扈從,逃往台州(今臨海),劉洪道等也退出明州,明州遂為金軍占領。南宋則將明州的“小捷”,列為“十三處戰功”之首,因“自金兵入中原,將帥皆望風奔潰,未嘗有敢抗之者”,“中興戰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宋)軍勢稍張矣”。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張俊改任浙西、江東制置使以招收江浙地區的“群盜”,除劉光世、韓世忠兩軍外,其他諸將皆受張俊節度,成為當時最主要的將領。六月,宋朝改御前軍為神武軍,張俊改任神武右軍都統制,領定江、昭慶二鎮節度使
紹興元年(1131年)後,張俊討伐馬進李成有功,進太尉。以後歷任浙西江東宣撫使淮西宣撫使。紹興六年十月,偽齊發兵30萬大舉侵宋,受張俊節制的楊沂中軍與偽齊主力劉猊激戰於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偽齊軍戰敗,張俊所部張宗顏等生力軍趕至,兩軍遂共奮擊,偽齊軍大敗,張俊又率主力到達,追擊偽齊軍,與楊沂中軍一直追擊至壽春(今壽縣),這就是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的“藕塘之戰”,張俊以進領鎮洮、崇信、奉寧軍三鎮節度使。
鎮壓起義
紹興初年,出任江淮招討使,鎮壓農民起義和叛將李成等部,並阻擊偽齊劉豫南侵。後與岳飛、韓世忠合稱三大將,所部稱張家軍紹興十年金軍南侵,宋諸軍迎擊,都得勝利。後罷樞密使,進封清河郡王。張俊貪婪好財,大肆兼併土地,年收租米達六十萬斛。宋高宗曾親臨其家,禮遇優厚,諸將都不能比。
紹興五年(1135年),張俊大戰劉狙,退敵十萬,降敵萬餘。此後數年,張俊與韓世忠分守江防,使金人不敢窺江而渡,為南宋爭得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時間。十二月,改神武軍等為行營護軍,張俊所部改稱行營中護軍。張俊與韓世忠所部為南宋兩支最重要的軍隊,宋高宗比喻為左右手。紹興七年,左護軍副都統制酈瓊率4萬人叛降偽齊。次年,原劉光世部主力、左護軍都統制王德所部2萬人,歸屬於淮西宣撫使張俊。
紹興八年(1138年),宋、金首次議和,金將原偽齊轄區劃歸南宋,南宋成為金屬國,張俊加少傅及安民靖難功臣號。次年,金毀約南犯,張俊兼任河南、河北諸路招討使。金軍主力宗弼圍攻順昌府戰敗,張俊軍也渡淮北上,一度攻占亳州(今亳縣)。奸相秦檜令諸將退兵以便乞和,張俊首先退回淮南
到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又犯,宋將岳飛、劉錡、韓世忠、張俊奮勇爭先,大敗金兵,收復山河,幾乎可以直搗黃龍了,可惜趙構無心戀戰,下令退軍江南,致使所復疆土,得而復失。
柘槔之戰
紹興十一年(1141年)春,金為迫使南宋屈服,出兵南犯,劉錡、楊沂中等出援淮西,劉錡先到柘皋(今巢湖西北),列陣以待,楊沂中、王德等軍相繼到達與10萬金軍決戰,宋軍奮勇爭先,金軍大敗而退。
柘槔之戰被列“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二月,“淮西宣撫使張俊、淮北宣撫使楊沂中、宣撫判官劉錡,大敗烏珠(宗弼)十萬眾於柘皋”。張俊未直接參戰,因王德為張俊部將,故只列張俊而未列王德。四月,以賞柘皋之功為名,張俊與韓世忠升樞密使、岳飛升樞密副使。張俊知道宋高宗、秦檜想收兵權,遂首請納宣撫司兵權,宋高宗、秦檜乘勢罷三宣撫司,也收韓世忠、岳飛兵權。張俊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與秦檜合謀製造岳飛謀反的冤獄。紹興十二年十一月,張俊罷樞密使,封清河郡王。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死,終年69歲,追封循王。葬於湖州府長城縣(今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

岳飛

南宋諸將中,唯有岳飛堅持一妻,且從不去青樓縱慾。吳玠曾花二千貫買了一名士人家(讀書人家)的女兒送給岳飛,岳飛以屏風遮擋問道:“我家的人都穿布衣,吃粗食,娘子若能同甘苦,便請留下,否則,我不敢留你。”女子聽了竊笑不已,顯然不願。岳飛便遣人送回。部將諫阻說不要傷了吳玠的情面,岳飛說:“而今國恥未雪,豈是大將安逸取樂之時?”吳玠得知後益發敬重岳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