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57

中棉所57

中棉所57,轉基因抗蟲雜交棉花。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共同培育。適合黃河流域春播和麥棉春套移栽種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棉所57
  •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6009
  • 品種名稱:中棉所57
  • 生物名稱:中雜302
  •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等
簡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纖維品質,抗病蟲性,適應性和適宜地區,栽培技術要點,7栽培技術要點,

簡介:

審定編號:國審棉2006009
品種名稱:中棉所57
轉基因生物名稱:中雜302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品種來源:中棉所41×中077

特徵特性

轉基因抗蟲雜交一代品種,黃河流域棉區春播生育期122天。株形鬆散,株高100.4厘米,莖稈稍軟,葉片較大、深綠色,果枝始節位7.1節,單株結鈴15.8個,鈴卵圓形,鈴嘴尖,鈴殼薄,單鈴重6.3克,衣分40.7%,子指11.3克,霜前花率93.3%。出苗較快,前期長勢一般,中後期長勢強,整齊度較好,吐絮暢,高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5毫米,斷裂比強度29.5厘牛/特克斯,馬克隆值4.7,斷裂伸長率6.7%,反射率74.5%,黃色深度8.1,整齊度指數84.9%,紡紗均勻性指數142。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春棉組品種區域試驗,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45.6公斤、100.0公斤和93.3公斤,分別比對照中棉所41增產19.0%、21.3%和22.1%。2005年生產試驗,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畝產分別為239.7公斤、97.0公斤和94.3公斤,分別比中棉所41增產9.6%、11.5%和11.6%。

產量表現

2004年黃河流域雜交棉區域試驗中,每公頃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產量分別為3657kg、1503kg和1395kg,分別比對照中棉所41增產24.3%、26.0%和28.1%;2005年每公頃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3711kg、1495.5kg和1404kg,比對照中棉所41分別增產14.2%、16.9%和16.9%。兩年36個試驗點次平均,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每公頃1500kg和1399.5kg,比中棉所41分別增產21.3%和22.1%。2005年參加黃河流域生產試驗,皮棉和霜前皮棉產量分別為1455kg和1414.5kg,分別比中棉所41增產11.5%和11.6%,其中在許昌試點霜前皮棉比對照增產65.2%。

纖維品質

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兩年測試結果,上半部平均長度29.5mm,比強度29.5cN/tex,麥克隆值4.7,整齊度84.9%,伸長率6.7%,反射率74.5%。

抗病蟲性

⑴抗棉鈴蟲性強。國家區域試驗2004-2005年鑑定結果,二代棉鈴蟲蕾鈴被害減退率分別為76.2%和71.55%,三代棉鈴蟲3齡以上幼蟲死亡率分別為98%和100%,居所有參試品種之首。⑵高抗枯萎病、耐黃萎病。2004-2005年抗病性鑑定結果,枯萎病指分別為4.3和3.0,黃萎病指分別為18.7和25.9,均居參試品種前列。

適應性和適宜地區

中棉所57適應性較強,主要適合黃河流域春播和麥棉春套移栽種植,長江流域部分棉區也可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⑴中棉所57早熟性好,結鈴性較強,需肥量大,要施足底肥,重施蕾花肥。
⑵適時播種,確保密度。採用地膜覆蓋或營養缽育苗移栽,密度以每公頃3.75萬株為宜,麥棉套種密度4.5萬株左右。
⑶適當套用生長調節劑,用量以少為宜。
⑷生長前期長勢穩健,現蕾節位較低,要求整枝徹底,地膜覆蓋或營養缽育苗移栽的可摘去下部1-2個果枝的早蕾,防止爛鈴和早衰。
⑸及時噴施葉面肥。中後期視情況,噴施葉面肥,提高葉面光合能力,防止早衰。

7栽培技術要點

1.施足底肥,以農家肥為主,氮肥的50%做底肥,50%做追肥,花鈴期施入,磷肥和鉀肥全部做底肥。2.地膜覆蓋或營養缽育苗,每畝密度2000~2500株。3.適當套用生長調節劑,用量以控制旺長為宜。4.地膜覆蓋或營養缽育苗可摘去下部早蕾,防止爛鈴和早衰。5.中後期視田間生長情況,噴施葉面肥,防止早衰。6.棉鈴蟲三、四代孵化高峰期需藥劑防治,注意防治棉蚜、紅蜘蛛、盲蝽蟓等非鱗翅目害蟲。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棉花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屬轉基因抗蟲雜交春棉品種,適宜在河北中南部,山東,河南東部、北部和中部,江蘇、安徽淮河以北,天津,山西南部,陝西關中黃河流域棉區春播種植,應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允許的範圍推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