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橋

中新橋

中新橋位於常州市青果巷與東下塘間的南市河上。始建於民國7年(1918),由里人沈超等人募建,至今已有90餘年歷史。此橋建於清朝滅亡和民國開始之時,以“中新”寓意“中興”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新橋
  • 位於常州市青果巷與東下塘間的南市河
  • 始建:民國7年(1918)
  • 設計:沈超
簡介,發展,

簡介

此橋南北走向,為單孔梁架式平板橋,採用青石花崗岩條石構築而成。其橋頂面用長近6米,厚28厘米左右,寬58~64厘米的6塊長條花崗岩石併合鋪成,橋台基用青石構築,現南北橋坡不見階石,改用花崗岩石片(俗稱金山石)間隔長條石鋪成斜坡,橋面兩側用厚實長條青石作護欄,橋頂面護欄則由望柱間隔石板組成(現原件望柱僅存1件),東西兩側橋額上鐫雕楷書“中新橋”和“民國七年五月沈超等人募建”等字樣。結構簡單,橋形古樸。橋總長近22米(含引橋),跨徑4.45米,橋頂面寬3.8米,橋堍寬5.8米。

發展

中新橋所在的南市河曾是常州最早的運河之一段,它始挖於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元年(前495),隋朝煬帝大業六年(610)又進行拓寬,成為京杭大運河的組成部分,河面一度寬達10餘丈,歷史上的許多名人如王安石、蘇東坡、文天祥、唐荊川、徐達、康熙、乾隆、盛宣懷等均乘舟渡航於此河段,大批漕運糧船也在此穿梭而過,曾是常州的黃金水道。
由於環境的變遷,河面漸次收縮,失卻了往日的壯觀,然而在中新橋建成的前後,此處成為典型的“枕河人家”江南水鄉景色。瞿秋白、張太雷、趙元任、史良等許多革命志士和文化名人都曾泛舟此河和登臨此橋。
尤其是建橋後的第二年(1919)5月,全國爆發了反帝愛國的“五四”學生運動,為了回響北京的學生運動,常州學生在史良的率領下,穿越中新橋,高舉“收復青島、廢除二十一條”的標語、旌旗舉行遊行。
中新橋所在的市河兩岸,附近有楊氏家庭戲樓、常州醫學碑、李伯元故居、盛宣懷故居、唐荊川故居、瞿秋白故居、劉國鈞故居等多處全國、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