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苗木

中山苗木

中山苗木並非品種,為中山地區園林種植統稱。廣東中山許多園林種植的一種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苗木
  • 類型:產業
  • 歷史:40年
  • 種植面積:5300多公頃
基本簡介,發展歷史,

基本簡介

中山苗木產業飛速快展
不少人知道古鎮以“燈”為傲,“燈都”是之。卻不知,古鎮的苗木也有著40年的歷史,不落人後。不少人知道,燈飾已經在古鎮和周邊鎮區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卻不知,苗木產業也同樣從古鎮向四周延伸。中山花木以5300多公頃的種植面積,超十億元的年產值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 花木集散地之一。
在六屆成功的燈博會後,古鎮將於今年底舉辦中國(中山)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下稱“綠博會”),為中山苗木的發展打造一個新的平台。有趣的是,回頭看一看古鎮苗木的發展軌跡,和“燈都”的成長邏輯頗為相似。
綠資苗木園林美麗的花
“以前有錢的搞燈飾,沒錢的種花木”
綠資苗木花朵綠資苗木花朵

發展歷史

20年前,古鎮不少人投身燈飾行業。林枝瑞卻只能望“燈”興嘆。沒什麼本錢的他租了2畝地,開始種樹,“有錢的搞燈飾,沒錢的種花木”。說起自己的創業史,頗有些自嘲:“去深圳跑市場,我不會說國語,別人也聽不懂我的古鎮話。”就這樣,林枝瑞趕上了古鎮苗木發展的第二波高潮(第一波始於上個世紀60年代)。
解放後,古鎮各大隊都興建樹苗場,最小的也有20多畝。部分社員甚至在自留地上“偷偷地”培植袋裝花苗。挑著十幾袋花苗走遍順德、江門、斗門等與中山相鄰地方銷售。文革時期,花農曾被剪過“資本主義尾巴”:出色的花苗主被揪斗遊街,名貴苗木也被吊在遊街者胸前“示眾”。
改革開放讓綠資苗木迎來了春天,農民們又重新撿起了所謂的“資本主義尾巴”。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花農引進經濟效益較高的米蘭、茉莉、白玉蘭、九里香、杜鵑、以及盆景等幾十種花苗進行培育。高峰期,苗木培育面積達4000多畝,花農達1000家以上。
在古鎮燈飾已經漸入佳境時,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要求,綠化樹木需求日益旺盛。古鎮也找到了和周圍地區花農不同的定位,“我們以綠色苗木為主,芳村是以陰生植物為主,花都供應切花,順德主辦花博會。”古鎮鎮副鎮長蔡錫元說。
如今,名貴苗木仍然要“示眾”,卻不是掛在花農的脖子上,而是在沿著古神公路而成的苗木產銷基地里。林枝瑞60畝的“基地”就在路邊。搞花木的也不再是“沒錢的”。林枝瑞花了幾十萬在基地里建了一個800平方米的“莊園”,雇了20-30個工人,6月份銷售額達200多萬。“日子舒服多了”。
“用賣燈的經驗來賣樹”
中山苗木
林枝瑞的舒服日子從2000年就開始了。
之前,他在橫欄承包了50畝地,在古鎮也有好幾個花木場,“東一塊,西一塊”,疲於奔命。同時還要到外地跑銷售,辛苦了十多年。
2000年,聽說鎮裡要建苗木基地,林枝瑞一口氣用了60畝。“現在好管理了,也不用出去推銷了。”林枝瑞的舒服日子終於來了。記者隨他穿過一片鬱鬱蔥蔥的苗木林,走過一座拱橋,橋下波光粼粼,便是他的莊園。
“朋友來了,也有地方喝喝茶。早上,還有老闆喜歡到我這來游泳。”喝茶,游泳之際,林枝瑞或許就完成了一單生意,“都是靠朋友口口相傳,靠自己沒用。回頭客很多,不回頭就麻煩了。”在採訪中,記者不止一次聽到“靠朋友”的說法。“南盛盆景”的老闆林偉棧同樣是“廣交天下友,坐等客上門”。
但是,光靠朋友,就能每月銷售數百萬么?或許未必。
“以前古鎮的花木場東一塊,西一塊。客戶來買花木,開小車進不去,要捲起褲腳走農路”。蔡錫元一邊回憶,一邊比劃著名,“通常搞了半天,挑了不到五十棵”。為了讓古鎮已經有一定基礎的苗木產業成為繼燈飾一條街之後的又一集散地,鎮政府沿著古神公路規劃了苗木一條街,打造成產銷結合的集散地。
“現在,很多公司,十株十株地買,半天之內,將所有採購的任務搞掂。”採購方便了,人氣自然旺了,聚集效應也被放大。8000畝的生態植物園(綠博會展場)和6800畝的龍麟沙田保護景觀片區成為互補的銷售基地和生產基地。4000多畝的鎮南花卉苗木基地和橫欄連成一片。緊挨著古鎮,小欖和東升的苗木產業也頗具規模。目前,古鎮在外地開闢的苗木生產基地共有3萬多畝。
“我們定位以古鎮為中心,方圓150公里為輻射半徑。”蔡錫元畫的這個圈就是中山苗木產業生產和銷售最密集的區域。
這就是古鎮“用賣燈的經驗來賣樹”的最初體現。
“讓看客變成顧客”
古鎮賣燈最有成效的辦法自然當屬“燈博會”。在“燈博會”上,林偉棧的苗木也偷偷地“博”了一把。
2006年燈博會,古鎮鎮政府向林偉棧借用了為數不少的盆景用來裝飾。他留了一個心眼,在自己的盆景上留下姓名和電話號碼。“燈飾是房屋的裝飾,盆景也是住宅的配套。”賞燈之餘,12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光臨了林偉棧的花場,除了港澳台,還有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和舊金山等。
“別人講英文,我講古鎮話;他說美金,我說人民幣。”第二年,林偉棧發現這樣開價不划算。後來,他學乖了,“美金是USA,港幣是HK,若是人民幣,我就拿出一百元鈔票。”說著,他得意地笑了,“我慢慢學英文單詞,都學了26個英文字母。哈哈!”2006年,通過燈博會,林偉棧銷售超過200萬元。
因為有燈博會的成功示範,花農們對綠博會的信心滿滿的。
綠博會的“展中展”—— —第七屆粵、港、澳、台盆景藝術博覽會首次由一個鎮承辦。玩盆景的林偉棧自然很是期待:“綠博會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中山有這樣的財富、品牌和資源。這樣我們就有了市場,能產生經濟效應和品牌效應。”
“綠博會可以帶動古鎮全鎮的農民富裕起來。”已經富裕的林枝瑞還不忘幫扶鄉鄰,“人越多越興旺”。
目前,綠博會招商工作都已經完成,其中70%是中山本地花農或企業。事實上,綠博會帶動的不僅僅是古鎮的苗木產業,而是整箇中山的苗木產業。
■記者手記
花農的幸福生活
每一位花農就像生活在一個綠色氧吧里,接受採訪前,他們總是要先沏一壺功夫茶,一邊喝,一邊聊。窗外,綠樹成陰,鳥兒啼鳴。林枝瑞莊園裡還有一灣清澈的湖水,簡直羨煞了我等都市中的“螞蟻”。年近花甲的林枝瑞看上去很年輕,問他為什麼這么年輕,他說,可能因為種樹吧。難怪,原來是工廠老闆的蔡明根也要解甲歸農,種起樹來。他說,比以前胖了。
從產值來看,古鎮苗木的總量遠遠不能和燈飾相比,但是,就生活而言,花農的幸福感怕是並不比燈飾老闆的低;從社會效應來說,苗木同樣不比燈飾差。
中山的這條綠色屏障,不僅僅是帶動農民致富的一條康莊大道,也是中山走向生態城市,綠色文明的又一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