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亭(長沙中山紀念亭)

中山亭(長沙中山紀念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山亭原為清朝中後期建築,鹹豐三年(1853年)重修,當時的清提督衙門府位於今天的市青少年宮,中山亭位置駐紮著保衛衙門府的“先鋒衛士營”,因此這一建築就叫做先鋒廳。1930年新建中山路,與先鋒廳主樓相連建起了附屬鐘樓,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此建築正式命名為中山亭。2002年初,黃興北路拓寬改造,長沙市政府將中山亭保留並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2006年被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山亭
  • 地理位置:長沙
  • 占地面積:數百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建造時間:清朝
歷史,現狀,

歷史

黃興路北口與中山路相交的三角地帶,名曰先鋒廳,是長沙市區一處著名的歷史地段。先鋒廳正中矗立著一座高十餘米的鐘樓,稱中山紀念亭,習稱中山亭,這是長沙市區保存至今較有特色的一幢近現代著名建築。清朝時,此處為一堵高厚的照壁,北面正對湖南巡撫衙門前的轅門大坪,照壁後即為巡撫衙門衛隊先鋒廳的營房,占地約數百平方米。辛亥革命後,清朝被推翻,原巡撫衙門改為湖南軍政府,後又改為湖南督軍署、湖南省政府,而照壁和先鋒廳房屋則廢棄不治。1930年2月,中山路修築竣工,省建設廳又決定圈用照壁前後之餘坪及先鋒廳地,建設一座公園,並將照壁拆除,建一鐘樓。工程於1930年3月破土,7月即告竣工。建成後的公園,因北向隔中山路正對省政府大門(今青少年宮西門),故稱省政府前坪公園。鐘樓立於公園中央,為一高16米的西式方形建築,共5層,為紀念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命名為中山紀念亭。附樓南向3層。在此之前,長沙舊習相沿,向以天心閣城樓午炮為標準時間,每至午時,霹靂一聲,驚天動地,於人民生活殊多妨礙。鐘樓建成後,裝上了從德國購進的電動標準時鐘。人們從此經過,舉目遙望,即可獲知時間。所以,中山亭的建成又是長沙城市使用公共標準時鐘之始。鐘樓之後掘有橢圓形水池,深2米,周圍砌磚欄,間以綠釉瓷柱。池外為草地,間植花木,而以水泥矮柱貫鐵鏈以環之。(見圖二)。在當時來說,這座公園鐘樓高矗,池水清悠,紅花綠草,尚不失為一處城市景觀。1932年,市立民教育館設於該處的附樓,下層為書報閱覽室和遊藝室,中層為辦公室與教室,上層系平台,為民眾茶園。因地點適中、交通便利,每天來館民眾達400人以上。
長沙中山亭長沙中山亭
自清初以來三百餘年,先鋒廳因正對湖南最高軍政機關大門,目擊了發生在這裡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如1910年震驚中外的搶米風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湖南反正,1922年毛澤東領導的長沙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可以說是世事蒼茫,飽經風雨。而高踞於此處的中山亭也歷盡滄桑。1938年長沙大火,吞沒全城;其後發生的中日四次長沙會戰,炮火連天,中山亭依然昂首屹立。中山亭又是近70年來長沙城市變遷的歷史見證。修建中山亭的當年,曾在其南向修了一條10米寬的馬路,通往吉祥巷;又於兩旁各修一支線,與中山路相連。1948年修築黃興中路,先鋒廳又與八角亭、司門口連成一線,成為通途。

現狀

2013年10月21日,歷經近一年的“修舊如舊”後,長沙市中山亭現已重新開放。
此次修繕恢復原中山亭二層的結構,拆除了原來3.4米、6.6米兩個標高處的樓面,在5.85米標高處設定鋼筋混凝土樓板。同時,將樓梯起步恢復到進大門左邊靠北向外牆處,與始建時的位置一致。實施了“亮化”工程,在一樓、二樓、塔頂安裝了多盞投光燈。夜色之下,中山亭樓房的光芒與旁邊高樓的燈光交相輝映,甚為靚麗。
正門前坪,左右各有一棵樟樹,右邊的樟樹下立著兩塊大石頭,上面分別刻著“平等”“博愛”。挨著亭子的右邊是排成兩列的雪松,雪松的後面是一棵老樟樹,給中山亭增添了肅穆之感。
這次提質改造最大的亮點,便是新增加了一座孫中山銅像。銅像屹立在中山亭的正前門外,鼻子挺拔、嘴唇緊閉;一身中山裝、腳穿大頭皮鞋;右手拄著文明杖,左手握著一卷《建國方略》;眼睛深邃、目光堅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