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戰爭紀實:解放戰爭中南卷

中國革命戰爭紀實:解放戰爭中南卷

《中國革命戰爭紀實:解放戰爭中南卷》講述了:中國革命戰爭,是一部盪氣迴腸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英雄輩出的偉大軍隊。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朱德同志等10人被授予元帥軍銜,粟裕同志等10人被授予大將軍銜;被授予上將軍銜的57名,被授予中將軍銜的175名,被授予少將軍銜的800名。這一千多名將帥,無不是身經百戰、功勳卓著、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沙場猛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從誕生的第一天起,便具有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不僅在戰略戰術上高敵一籌,而且能以高昂的士氣壓倒一切敵人,從而創造出無數戰爭史上的奇蹟。這些戰爭奇蹟的背後,是中國共產黨堅強正確的領導,是人民軍隊廣大官兵為了共產主義理想而獻身的崇高信念,是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的優秀品格。人民軍隊這種不怕犧牲、視死如歸、敢打必勝的英雄氣概,是激勵新一代軍人建功立業的寶貴精神財富。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革命戰爭紀實:解放戰爭中南卷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語種:簡體中文
  • 作者:金立昕
  • 出版日期:2007年7月1日
  • ISBN:978701004199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革命戰爭紀實:解放戰爭中南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總序
第1章 北平高幹會議
第2章 上野準備南下
第3章 選遣兵團南下
第4章 掃蕩安陽、新鄉殘敵(一)安陽攻堅
第5章 掃蕩安陽、新鄉殘敵(二)新鄉受降
第6章 南下大進軍
第7章 四野渡江
第8章 張軫兵團起義
第9章 克服糧荒
第10章 不順利的宜沙、湘贛戰役(一)
第11章 不順利的宜沙、湘贛戰役(二)
第12章 長沙和平解放
第13章 確定大迂迴大包圍作戰方針
第14章 三路南進
第15章 衡寶戰役(一)挺進湘西
第16章 衡寶戰役(二)圍殲白崇禧主力
第17章 向廣東進軍
第18章 紅旗插上五羊城
第19章 追殲余漢謀集團
第20章 進軍廣西
第21章 激戰粵桂邊
第22章 籌劃解放海南島
第23章 偷渡成功
第24章 跨海之戰
參考書目
中南解放戰爭各戰略階段國共雙方序列表

文摘

第3章 先遣兵團南下
鄧小平、陳毅建議抽派40萬東北野戰軍主力提前南下——四野先遣兵團正式成立——蕭勁光、解方擬訂從豫西大道進擊方案——劉伯承、鄧小平的不同意見——毛澤東指示先遣兵團首長:“一切依劉鄧意旨行動”——信陽解放輕而易舉——蕭勁光、陳伯鈞指示部隊不要輕敵——中共中央煞費苦心爭取桂系——先遣兵團原地待機——鉗制白崇禧部於武漢地區
當我第二、第三野戰軍一舉突破東起江陰、西至湖口長達500餘公里的國民黨軍長江防線,打得湯恩伯集團丟盔棄甲、狼奔豕突之際,擔任湖口至宜昌段江防的白崇禧集團,也被我軍的一支“奇兵”鉗制在武漢周圍地區,不但不能向東增援,而且陷入自身難保的境地。如此一來,我渡江部隊的翼側安全就得到了可靠保障,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橫渡長江天險,從而全力以赴,猛衝猛打。這支為渡江戰役立下大功的“奇兵”,正是一個多月前從1300多公里以外的平津地區提前南下的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
為什麼成立先遣兵團?推緣論始,還得從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軍事形勢和準備渡江南進幹部的指示》說起。
在這份發給華東局、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中原局、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東北局的重要指示中,中央首先分析了當前形勢,指出:“國民黨有在京滬線組織抵抗及放棄該線將主力撤至浙贛路一帶之兩種可能。依據近日情報,第一種可能性仍是有的,但第二種可能性業已增加,即是說用解決北平問題的方法和平地解決南京、蕪湖、鎮江、蘇州、無錫、杭州、上海等處的可能性業已增加。我們應當針對這兩種可能情況,準備兩種對付方法。”
具體地說就是:“如果在今後一時期內證明國民黨仍然採取在京滬線組織堅決抵抗的方針,則我們仍應按原定計畫,華野、中野休整至三月底為止,準備四月渡江,五六兩月奪取寧、鎮、錫、蘇、杭、蕪諸城。”
“如果國民黨依照近來日益增多的情報所說,是準備在長江南岸一線作某些抵抗,不準備集中兵力守南京等城,而將主力撤至浙贛線布防,則我們應作提早一個月行動的準備。華野、中野應休整至二月底為止,準備三月即行渡江,於占領鎮江、蕪湖之後,即去占領南京。”
在作出以上部署的同時,中共中央規定:“林羅所部主力應爭取於三月中旬完成休整部隊,改編傅作義部的任務,出動時間另行酌定。”從這份指示可以看出,中共中央顯然沒有賦予東北野戰軍直接參加渡江戰役的任務。
在總前委主持工作的鄧小平、陳毅同志接到指示後,當即仔細研究,並於2月4日致電中央:“醜江(2月3日)電奉悉。經初步研究,為適應形勢發展,我軍提前於三月初行動,向南進軍。雖然整補略嫌不夠,但仍然是能勝任執行作戰任務的。因此,我們對一切渡江準備工作,當加緊進行,以便三月初待命行動。”
明確表明了態度,鄧小平、陳毅緊接著陳述顧慮道:“唯照醜江電部署計算,林羅部整訓至三月上旬為止,於三月十號以後行動,則與中野、華野出動距離會相距一月以上。如此會給敵人以抽調武漢兵力轉用於京滬的機會。如果發生此種情況,對中野、華野的渡江作戰是不利的。據現有材料,敵方除武漢兵力外,現在蘇南、皖南可集結五十五個師。”
為此,鄧、陳向中央建議:“我們考慮,為求渡江作戰更加穩妥,且不妨害林羅休整及改編偽軍,建議先抽派林羅部五個軍、六個縱隊,計四十萬人,目前即開至安陽、新鄉休整,提前南下,擔任於華野、中野渡江時即行包圍漢口,鉗制白崇禧使其不敢他調,似更有助於我們渡江和奪取京滬。”
至於這樣做的利弊,鄧、陳分析道:“預計林羅部抽調五個軍,六個縱隊,提前南下,部隊必然略帶疲睏。但其目的,只在迫近武漢及長江中段,初步起鉗製作用。當地如鄂豫、江漢、桐柏均有地方黨政及民眾作依靠,仍可進行休整,俟林羅大部南下到齊再轉入大舉進攻仍屬有利;而於下游奪取京滬則更加穩妥。以上意見是否妥當,請考慮見示。”
鄧、陳兩位領導人的分析的確有道理。當時,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劃為兩個戰區,湖口至上海的800公里地帶,歸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指揮,配備26個軍75個師,約45萬人。湖口以西近千公里地帶,歸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指揮,配備15個軍40個師,約25萬人。二者加起來約70萬人。湯恩伯集團雖然是當時國民黨軍中擁兵最多裝備最好的一個集團,但多系被我軍重創後又拼湊起來的殘兵敗將,軍心渙散,士氣低落。相形之下,白崇禧集團的幾個桂系主力軍則尚未遭受過我軍殲滅性打擊,還保有相當的戰鬥力。解放戰爭初期在華東戰場上與桂系軍隊多次交過手的陳毅司令員曾這樣評價道:
“兩廣軍隊是很頑強的,是蔣軍中戰鬥力最強的。硬不繳槍,真是蠻子蠻打,非打死不繳槍,傷兵還拿槍打你,伙夫挑起擔子逃跑還罵‘丟他媽’,你捉他,他放下擔子就用扁擔打,他不做工事,一到村子排長就用刺刀在圍牆上劃幾個圈圈(梅花形)以重機槍架起來打,通通通就成了槍眼,十多分鐘就把陣地擺好,射擊很準確,他們都是老兵,有些營連長還是大革命時代的黃埔學生,他們把我們看作異民族,他們封建團結很厲害,他們說‘廣西人打敗仗就沒飯吃,打勝仗了,老蔣還要我們。’他們的戰術好,可是紀律很壞,打開每個碉堡都關著三四個老百姓姑娘,他們長官也說:‘只要打勝仗都行。’姦淫燒殺是不管的,我們消滅他一個班打垮一個碉堡,要傷亡二三十人。消滅他一個營,要傷亡四五百人,消滅他一個團,要傷亡近千人,非常吃勁,要付相當的代價。”
如此凶蠻的敵人,加之有白崇禧這位人稱“小諸葛”的直接指揮,如果真的在華野、中野渡江時東進增援,那就意味著在東線我軍的翼側橫插一刀,對我軍是相當不利的。這正是鄧、陳兩位首長亟盼東北野戰軍提前南下的原因。
但是,讓接連進行了遼瀋、平津兩大戰役而未得休息的東北野戰軍一下子抽調出近一半的兵力迅速南下,無論從哪方面講都明顯準備不足。部隊休整、安置傷員、進行思想教育動員,尤其是改編剛剛放下武器的傅作義部隊,這一切都需要時間。然而,總前委的顧慮與擔心又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不能不早作打算。因此,在權衡各方面情況之後,中共中央軍委作了新的部署。
2月8日,毛澤東一連發出兩封電報,一電發給鄧小平、陳毅:“你們加緊整訓準備提前一個月出動甚好,望照此去做,不要放鬆。但在實際上,三月仍須整訓”;另一電指示林彪、羅榮桓:“你們仍按你們醜微(2月5日)電進行整訓,至三月下旬時可考慮派兩三個軍先行南下,攻取信陽,威脅武漢,即可配合中野、華野奪取南京之任務。至於中野、華野行動,我們雖已令其準備提前一個月出動,但實際上仍以二三兩月休整四月渡江為宜。”
2月9日24時,毛澤東再電劉陳鄧、粟譚,並告林羅:“醜齊(2月8日)電諒達。林羅軍決在平津地區休整至三月底為止。在此期內,須改編與溶化二十萬傅作義軍,修復津浦路津濟段及平漢路郾城駐馬店段,並奪取太原。四月上旬你們開始渡江行動時,林羅即由鐵路先運兩個軍至三個軍共約十二萬至十八萬人直達信陽,奪取信陽、孝感之線,威脅漢口,使武漢方面之敵不敢輕動。林羅主力,亦於該時步行南下。”

序言

今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80周年的紀念日。從誕生之日起,這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就與國內外的強大敵人展開了浴血奮戰,在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持下,前仆後繼,百折不撓,經過長達22年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譜寫了一曲天翻地覆、乾坤更替的壯麗史詩。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之際,由人民出版社和軍隊專家學者共同策劃、撰寫的《中國革命戰爭紀實》系列叢書問世了。當看到這部14卷15本的恢弘巨著時,作為親身經歷這支革命軍隊艱難歷程的一名老戰士,我仿佛又回到了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心潮澎湃,思緒難平。
發生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革命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幅波瀾起伏、輝煌絢爛的壯麗畫卷。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進行的土地革命戰爭,是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偉大開端。這一時期,黨和中國工農紅軍開始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深入開展土地革命,以游擊戰、帶游擊性的運動戰,先後多次粉碎國民黨軍的“進剿”、“會剿”和“圍剿”。在反“圍剿”鬥爭遭受嚴重挫折的情況下,主力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使革命轉危為安,並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留在南方根據地的紅軍和游擊隊則進行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進行的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由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外愛國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抗戰伊始,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全民族全面抗戰的總路線和持久戰的總方針,並領導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縱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等武裝,獨立自主地開展敵敵後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開闢了廣闊的敵後戰場,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並最終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百餘年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9月至1950年6月進行的解放戰爭,是中國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的總決戰。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正確領導下,人民解放軍以自衛戰爭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隨後適時轉入戰略進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果斷髮起戰略決戰,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隨後向全國進軍,展開戰略追擊,解放了除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少數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從此,中國徹底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命運,真正實現了民族的獨立、解放和富強。沒有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就沒有新中國,也就不會有今天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
中國革命戰爭長達22年,歷時之久、規模之大、條件之艱苦、歷程之複雜、勝利之輝煌,為中外戰爭史所罕見。在指導這場戰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但指引中國革命戰爭取得了最後勝利,而且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軍事理論成果,這就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它既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也包含著億萬人民民眾和人民軍隊廣大指戰員的鬥爭經驗與創造精神。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同志都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有過重要的理論貢獻。但這一思想體系之所以用毛澤東同志的名字來命名,是與毛澤東同志個人的獨特貢獻分不開的。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率先在井岡山鬥爭中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1929年,毛澤東同志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成為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建立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的綱領性檔案。毛澤東同志和朱德同志提出的游擊戰“十六字訣”,奠定了我軍戰略戰術的基石;在三次反“圍剿”鬥爭中,毛澤東同志又提出了“誘敵深入”的積極防禦作戰方針,並在實踐中形成了戰略退卻、戰略反攻理論以及慎重初戰,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作戰原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土地革命戰爭的經驗,寫下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理論體系的重要標誌。抗日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同志又寫下了《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軍事名著,闡明了抗日游擊戰爭的重要戰略地位以及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原則。在這些原則指導下,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不但堅持了8年之久的敵後抗戰,消滅了大量日偽武裝,而且自身力量得到了空前發展。在1945年黨的七大上,朱德同志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報告,全面闡述了以人民軍隊、人民戰爭、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為基本內容的毛澤東軍事思想。在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同志又寫下了大量軍事著作和文電,進一步豐富了積極防禦和運動戰思想,而且創立了轉入戰略進攻、進行戰略決戰和戰略追擊的系統理論,使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體系更加完善。人民軍隊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以劣勢裝備戰勝強敵的歷程,充分證明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與偉大。其中所蘊涵的戰爭指導真諦,永遠是我軍克敵制勝的思想源泉。
中國革命戰爭,是一部盪氣迴腸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英雄輩出的偉大軍隊。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朱德同志等10人被授予元帥軍銜,粟裕同志等10人被授予大將軍銜;被授予上將軍銜的57名,被授予中將軍銜的175名,被授予少將軍銜的800名。這一千多名將帥,無不是身經百戰、功勳卓著、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沙場猛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從誕生的第一天起,便具有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不僅在戰略戰術上高敵一籌,而且能以高昂的士氣壓倒一切敵人,從而創造出無數戰爭史上的奇蹟。這些戰爭奇蹟的背後,是中國共產黨堅強正確的領導,是人民軍隊廣大官兵為了共產主義理想而獻身的崇高信念,是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的優秀品格。人民軍隊這種不怕犧牲、視死如歸、敢打必勝的英雄氣概,是激勵新一代軍人建功立業的寶貴精神財富。
每當回想起當年這段血與火的鬥爭歷史,我便常常懷念那些犧牲了的戰友和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中,無數先烈為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他們既包括人民軍隊的重要領導者,如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左權、彭雪楓、羅炳輝、楊靖宇等同志,也包括千百萬的史書上不見姓名的烈士。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次戰役、戰鬥中,先後有一百多萬指戰員犧牲於戰場,僅師以上幹部就有兩千多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犧牲時都很年輕,風華正茂,為了共產主義理想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是那一代中國人“我以我血薦軒轅”、以身許國的真實寫照。沒有這些先烈血染疆場,就不會有民族的獨立和富強,更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安寧。人民將永遠記住他們!
中國革命戰爭史,是一個巨大的精神和思想寶庫,值得我們去深入挖掘。為了全方位描繪中國革命戰爭史,從1995年開始,人民出版社便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和國防大學的專家、學者開始策劃並著手寫作《中國革命戰爭紀實》系列叢書,歷時寒暑12載,終於完成了這項宏大工程。這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也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的最好紀念。《中國革命戰爭紀實》這套叢書,共包括14卷15本,分為土地革命戰爭紀實(4卷5本)、抗日戰爭紀實(4卷)、解放戰爭紀實(6卷)。這套叢書的作者,都是具有專業功底的軍事歷史和軍事理論科研與教學人員。他們通過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筆觸,把當年這場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全方位地展現給讀者。希望廣大讀者能夠通過這套叢書,更好地了解中國革命戰爭的歷史和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以利於更好地把握今天、面向未來,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投身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
張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