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年鑑

中國電影年鑑

中國電影年鑑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簡稱“中國文聯”主管出版的全面、系統、準確地記述每年度中國電影運動、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的資料性工具書。向人們提供一年內中國電影全面、真實、系統的事實資料,便於了解中國電影現狀和研究發展趨勢。有較大的總結、統計意義和比較系統的連續參考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電影年鑑
  • 語言:中文
  • 主管單位中國文聯
  • 主辦單位中國電影家協會
  • 編輯單位:中國電影年鑑編輯部
  • 創刊時間:1981年
  • 出版周期:年鑑
  • 國內刊號:CN11-3133/J499
  • 郵發代號:自辦發行
簡介,2006卷《中國電影年鑑》,

簡介

只有詳盡的占有第一手的中國電影史料,中國電影史的研究才能豐富和完善,中國早期電影史的狀貌才有可能更加明晰的呈現出來。這本《中國電影年鑑》的付梓出版,對中國電影史學界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意義。
《中國電影年鑑(1934)》頁數達到一千多頁,在體例和構架上,正式確立了電影史論、創作理論、電影管理和電影教育的四個學術研究構架,奠定了中國現代電影研究的學科分類和方向分類,使得中國電影理論的研究在學術上基本成型和梳理清晰;在內容上,它編入了關於我國及各國電影的歷史、理論、電影教育的歷史以及運用電影實施教育的歷史和發展過程的實錄,還有當時全國所有製片公司、各大影院、電影從業人員的名錄,及1932年至1933年國產片和進口影片的詳盡片目與分類記載;在類別上,它從電影史論、電影政策、電影機構、電影教育等共十個板塊對電影進行了分門別類的介紹和論述。這本官修的電影年鑑在內容上並不局限於1934年這一年中對於中國電影史實的記載,實際上是當時的一部關於電影的百科辭典。從史學角度看,北京電影學院的大量科研成果已經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和影響,在今後的學術研究中活動中還要繼續向前推進。

2006卷《中國電影年鑑》

2005年是中國電影百年華誕,無論是官方(政府)還是民間,都為此付出了極大熱情和努力,在深入推進電影產業化改革進程,繁榮電影創作的同時,組織力量在學術研究、評選表彰優秀、舉辦影展紀念活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為世人矚目的成果。2006卷《中國電影年鑑》在特別增設的“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華誕特輯”中對此作了全景式的掃描,並重點刊發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會見紀念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大會與會代表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出席紀念大會的講話;刊發了在“紀念中國電影100周年國際論壇”上國家廣電總局局長王太華和副局長趙實發表的講話和獻詞;刊載了描繪百年時代風雲,塑造感人銀幕形象系列評選活動的結果、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紀念碑碑文等,作為歷史的見證錄以備考,具有特殊的意義。
除此而外,2006卷《中國電影年鑑》的欄目沒有大的變化,我們希望以此儘可能全面客觀地反映2005年中國電影產業和事業所呈現出的強勢增長的發展態勢和人們對此所做的冷靜思考。正是基於以上原則,我們選刊了相關內容。其中王太華的《立足實際,服務“三農”,進一步加快農村電影事業發展》、趙實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新起點上開創中國電影的新紀元》、《加快創新加快發展,努力探索農村電影發展新路》和童剛的《繼承百年電影傳統,譜寫新的電影篇章》從全局的角度,對2005年我國電影產業事業的運行及未來發展做了全面總結和前瞻部署,希望引起讀者的重點關注;而其他欄目也都以專稿和文選對各自所涉及的方面作了概要綜覽,重點表述,並附數據圖表,以使分析論述更加切實。
王志敏的《試論現代科技發展背景下的電影產業發展前景》,從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對電影本體的影響,提出重新理解電影的產業形態以及推動其發展的對策;白小易的《文化資本:一種重構電影本體理論的新維度》,認為應該把題材(包括民族的文化資源)、明星、名導演、名編劇以及策劃運作等作為文化資本來看待,並將其歸入電影本體理論來討論研究;鐘大豐的《作為民族產業的中國電影文化策略的歷史和現實》,則從文化策略的角度去梳理百年中國電影的發展歷史,由此抽厘出文化策略與民族電影(市場)生存發展關係的一些經驗和規律。三篇文章都涉及了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對電影本體理論和歷史研究的新的構想和思路,在一個新的層面上,為我們打開了理論思考的新空間。此外,周星的《中國紀錄片現狀與發展問題的思考》、張紅軍的《論中國紀錄片沉重感的缺失》、張松林的《中國動畫產業的希望之年》、周寶林《活力在產業化發展中激發》、陸紹陽的《構建電影批評與創作的和諧格局》、王海洲的《中國內地與香港合作製片的戰略機遇與前景重構》和何斌的《對全國影院票房排行榜的簡要分析》等都對相關領域現狀或給予深入的描述,或做出獨特的解析,值得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