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鎧甲

中國鐵鎧甲

中國鐵鎧甲是中國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出現的鐵甲,用作防具。甲又名鎧,出自《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

”各朝代的鎧甲不斷改進,又出現了玄甲,鎖子甲等。

進入清朝後,逐漸取消鐵甲,改換布面甲、棉甲。

隨著火器改變了戰爭形態,甲冑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鐵鎧甲
  • 出處:《釋名·釋兵》
  • 時期春秋戰國
  • 國家:中國
基本介紹,發展歷史,

基本介紹

鎧,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申已普遍裝備鐵甲。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魚鱗甲。重約16點5公斤,共由2859片鐵甲片綴威。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幹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
中國鐵鎧甲

發展歷史

鐵甲發展史中,鐵甲被稱為甲冑,甲為鎧(鎧甲)胄為盔(頭盔)。原始部落時期受限於當時的技術與材料,鎧甲做工工藝顯得單調簡陋,而原始防護裝通常選用獸皮製、藤皮合制還有就是麻織類甲冑
台灣原住民鹿皮甲。
中國鐵鎧甲
原始的鎧甲雖然不是鐵質,但是那也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環境。而到了夏商周時期,《周禮.考工記》記載了當時皮甲製作的工藝規範,其中提到,“犀甲,七屬,壽百年;兕(雌犀牛)甲,六屬,壽二百年;合用,無屬,壽三百年”。湖北江陵出土了一領戰國楚木胎皮甲,木塊與皮甲相結合,甲塊正好五列,是五屬的結構。雖然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金屬的鎧甲,但是常用的依然是皮甲。
真正出現鐵質鎧甲的時期是戰國,冶鐵技術的進步和戰爭的需要。扎甲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甲式。扎甲由表面塗漆的鐵片編綴而成,身甲甲片為大塊長方形,袖甲甲片較小,從下到上,層層反壓,以便臂部活動。
中國鐵鎧甲
戰國皮甲
中國鐵鎧甲
秦代時期,鎧甲種類多種多餘樣。
身甲狹長,下擺尖角狀,胸部以下嵌綴細甲,胸甲部位看不到甲片,但這要害處絕不會沒有防護,有可能是與胸齊寬的大塊皮質合甲,甚至有可能是狀似後世明光胸甲的金屬鎧片。此甲造型華麗高貴,甲邊均有花紋美飾,甲片細密,無疑是高級將領用甲。
中國鐵鎧甲
漢代開始,鐵器大量出現。有關甲冑最多的稱謂是“玄甲”。
西漢玄甲考古復原圖
從中可見玄甲扎甲堅固成龜殼樣,玄(武)甲應是由形象得名。
中國鐵鎧甲
根據廣州南越王墓出土鐵甲殘物復原甲。
中國鐵鎧甲
通過圖片可以見得,漢朝之前的胸甲沒有什麼裝飾可談,品種樣式也較為單一。而漢朝之後魏晉南北朝的鐵甲受到了外來名族特別的影響。可以說,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甲冑重大而徹底的變革期。可以看來這個是時期的鐵甲有非常明顯的變化。
南北朝是鎧甲兵器大發展的時期,明顯不同於漢代傳統。最大的特點就是西域的一系列鎧甲式樣如“明光鎧”被大量引進普及,迅速顛覆了秦漢鐵鎧的傳統。
明光鎧就是胸甲有兩塊以鋼板製成的巨大的圓形胸甲,打磨的像鏡子。帶有濃厚的異域風格,其鼻祖是一種古代希臘、黑海、地中海地區普遍使用的胸甲形式。
中國鐵鎧甲
同時在這個時期胄(兜鍪)也吸取國外的外形特點,出現西域特色的裝飾性外觀
如早期的獅頭兜鍪
中國鐵鎧甲
其後逐漸發展到宋代摒棄華而不實的外貌,更加實用性。
鳳翅兜鍪
中國鐵鎧甲
這是唐天王的甲冑,可以看到明光胸甲是怎樣像大陸漂移一樣與腹甲的分離與組合,但二胸鏡一腹鏡的模式一直存在此後中國甲冑設計理念中。由此可見中國明光胸甲與古希臘地中海式三圓鏡甲冑的傳承關係。
唐天王甲冑
中國鐵鎧甲
西魏壁畫,天王身著開胸明光甲。
除了常見的盤子式樣的明光鎧,還有一種坎肩式左右開甲冑
中國鐵鎧甲
另外,中國甲冑史上一項重大引進——連環鎖子甲,由一個一個的圓形鎖子構成的甲冑
中國鐵鎧甲
隋唐之後,甲冑的樣式開始像中國古代經典的宋代鎧甲靠攏。大大注重甲冑的裝飾性,不僅在披膊中加入了肩吞還在胸甲上加了腹吞。這些裝飾都是通過吸取國外的樣式而來,漸漸演化成中國特有的文化色彩。
唐鎧甲結構類型
中國鐵鎧甲
是比較常見的類型:兩個胸甲被腹甲包裹,構成一個整體身甲結構。
二胸甲與腹甲間墊襯一層護甲,增加防護力。
中國鐵鎧甲
唐式甲冑種類繁多,造型迥異。而到了晚唐時期,甲冑也由浮華轉向軍事本旨,突出軍事功用,至宋代時期,中國經典甲冑樣式基本成型。
黃金鎖子甲。
中國鐵鎧甲
步人甲“鐵浮屠”。
中國鐵鎧甲
黑金柳葉扎甲
中國鐵鎧甲
宋甲(公元960-1279)
中國鐵鎧甲
元甲(公元1279-1368)
明甲(公元1368-1644)
中國鐵鎧甲
明朝甲冑明朝甲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