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86年6月,其前身是生物技術研究中心,1999年更名為生物技術研究所,是中國唯一以農業生物技術前沿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為重點的國家級非營利性科研機構。

研究所圍繞作物和資源與環境兩大學科集群,堅持植物和微生物的交叉與融合,在作物功能基因組、作物蛋白質組與代謝工程、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微生物蛋白質工程和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與套用等六個優勢研究領域內確立重點研究方向,系統開展前沿理論與前沿技術研究。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在職職工132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所擁有6個研究室、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擁於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 外文名: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AAS
  • 成立時間:1986年
  • 主管部門:中國農業科學院
  • 屬性:國家級非營利性科研機構
  • 現任所長:林敏
  • 專職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 博士點:一級學科2個
  • 碩士點:一級學科2個
  •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2號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備資源,科研成就,研究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合作交流,國際交流,國內合作,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86年6月,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成立,其前身為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研究所風貌研究所風貌
1997年,研究所研發成果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蟲棉。
1999年,經中編辦批准,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更名為生物技術研究所。
1991年4月,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成立,掛靠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2003年,重大工程樓實驗室建成使用。
2004年,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抗蟲棉試驗基地在平谷區夏各莊鎮魏太務村正式建成。
2006年8月,吉林農業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生物反應器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吉林農業大學舉行。
2008年6月,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用微生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雙認證通過。
2009年,研究所獲第十二屆北京技術市場金橋獎集體一等獎。
2014年12月,研究所舉行青工委成立大會。
2015年8月,研究所與新疆農墾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舉行簽約儀式。
2016年10月,研究所與齊魯師範學院、聖豐種業科技公司聯合成立“玉米分子育種研究院”簽約、揭牌儀式在濟南舉行。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在職職工132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35人,副研究員41人;博士生導師27人,碩士生導師39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青年千人計畫人選1人,農業科研傑出人才4人,中國農業科學院“青年英才計畫”A類人才入選者6人;研究所建有8個科研團隊。
所樓所樓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范雲六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郭三堆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郭三堆、黃榮峰、張志芳
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林敏、路鐵剛、郭三堆、黃榮峰、張志芳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林敏、黃榮峰
青年千人計畫人選:谷曉峰
農業科研傑出人才:林敏、路鐵剛、張春義、王海洋
研究所科研團隊
團隊名稱首席科學家
玉米功能基因組科研團隊
王海洋
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團隊
路鐵剛
作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團隊
黃榮峰
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團隊
張銳
作物代謝調控與營養強化團隊
張春義
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團隊
林敏
微生物蛋白質工程團隊
張志芳
基因安全評價與套用團隊
金蕪軍

科研部門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6個研究室、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聯合實驗室、1個開放實驗室、2箇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中心、5個試驗基地(站)、2個掛靠學會。
組織機構組織機構
研究所研究室:作物基因組與遺傳改良研究室、植物分子與生物學研究室、作物分子育種研究室、微生物酶工程研究室、分子微生物學研究室、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室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業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北京)
農業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用微生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業基因資源與生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聯合實驗室:中國——巴西農業科學聯合實驗室
開放實驗室:中關村開放實驗室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反應器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玉米功能基因與分子改良研究中心
試驗基地(站):河北(廊坊)生物育種綜合試驗基地、北京(平谷)棉花生物育種試驗基地、湖北(麻城)棉花生物育種長江流域試驗站、海南南繁生物育種試驗基地、遼寧(營口)耐鹽基因研究與遺傳改良試驗站
掛靠學會: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農業生物工程專業委員會

設備資源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7000平方米的實驗區和1200平方米的實驗溫室,在海南三亞、河北廊坊和遼寧營口等地建立了田間試驗基地。
研究所儀器列表
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
低溫層析櫃
正置螢光鏡顯微鏡
等電聚焦電泳
振盪型恆溫金屬浴(thermoshakerincubator)
氮吹儀
螢光顯微鏡
超速離心機
螢光掃瞄器
超純水系統
螢光酶標儀
層析系統
螢光定量基因擴增儀
SpectraMaxPlus384多功能讀板機系統
螢光定量PCR儀器
Odyssey雙色紅外雷射掃描成像系統
遺傳分析儀
Nikon體式顯微鏡
詳細信息預約
NanoVue超微量分光光度計
詳細信息
nanoLC-QTOF(納升液相色譜-四級桿桿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儀)
雙色近紅外凝膠成像分析系統
Leica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
雙色紅外雷射成像系統
LC-QTOF(液相色譜-四級桿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儀)
生物顯微鏡
LC-QQQ(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桿質譜聯用儀)
日立U301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GC-QTOF(氣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儀)
全自動斑點切取系統SpotPicker
GC-QQQ(氣相色譜-三重四級桿質譜聯用儀)
凝膠成像儀
FlexStation3螢光酶標儀
凝膠成像分析系統
EttanIPGphor3雙向電泳系統第一向等電聚焦系統(EttanIPGphor3)
離心濃縮儀
EttanDIGE螢光差異雙向凝膠電泳
基因分析系統
DNA/RNA濃縮乾燥系統
混合型球磨儀(MM400)
DM5000B萊卡螢光顯微鏡
光合螢光成像儀
CHRIST凍乾機
高效液相色譜儀
BRUKERMALDITOF成像質譜儀
高通量組織研磨機
Blak-Ray
高速冷凍離心機
acta-蛋白快速純化儀
電子天平(十萬分之一)
ABI7500螢光定量PCR儀-503
低溫離心機
ABI7500螢光定量PCR儀-502
3D活細胞雷射共聚焦顯微鏡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十二五”計畫期間,研究所新立項973計畫、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轉基因重大專項等國家科技計畫224項,契約經費總額3.68億元。期間研究所在研項目259項,留所經費總計2.53億元。
實驗室實驗室
“十二五”期間,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8項,授權專利128項(其中國外專利5項),審定品種14個,生產套用安全證書獲批70項,發表學術論文540多篇,其中SCI論文258篇,累積影響因子837.3。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十二五”以來,研究所共承擔973計畫、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轉基因重大專項等國家科技計畫220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30多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0餘項(其中獲專利授權45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在中國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00多篇,出版專著20餘部。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建所30年來,累計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00餘項,獲專利授權200餘項,其中一項獲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和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中國專利金獎,一項獲中國專利優秀獎。

學術期刊

  •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是由科學技術部主管,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承辦,全面為科教興農服務,具有權威性和導向性的綜合性農業學術期刊。該刊於1999年6月創刊,雙月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該刊重點報導農業高科技領域最新的科研進展、創新成果、轉化套用和發展態勢及政策導向;國內外重大農業科技和產業政策;國家農業發展戰略;農業高科技領域的創新性學術研究論文;國內外農業科技最新發展動態;國家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方面的重大部署、項目指南(863計畫等)及重要信息等。欄目設定為綜述與專論、研究論文、研究簡報、前沿動態和信息交流。
  • 《生物技術進展》
生物技術進展》是由農業部主管,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生物技術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學術期刊,於2011年7月創刊,雙月刊,2015年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資料庫、維普期刊網全文收錄。主要欄目設定有:進展評述、權威期刊、研究論文、資訊傳遞、技術與方法、產業動態等。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於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一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學、作物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生物學、作物學

教學建設

  • 教學概況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獨立培養博士124人、碩士282人、留學生4人。在讀在讀博士生34人、碩士生64人,留學生9人。
  • 獎助學金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錄取的博士生、碩士生學費第一年全部由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覆蓋;與生物相關的獎學金有拜耳、孟山都、三儀、天邦、天根、先正達等,同時還設有新生入學獎。
  • 學生成績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在研究所以第一單位發表的文章中,70%為研究生第一作者發表。2014年至2015年期間,研究所共有82人次獲優秀博、碩士論文獎、優秀畢業生、中期考核優秀、優秀學生幹部、社會活動優秀獎、課程學習優秀生等表彰;多個學生集體被評為優秀班集體、先進黨支部,並在各類研究生活動中受到表彰。

合作交流

國際交流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十一五”計畫以來,研究所先後與美國、法國、丹麥、巴西等10餘個國家的農業科研單位、院校以及洛克菲勒基金會、歐盟、瑞典國際科學基金、國際植物遺傳資源研究所、國際水稻研究所等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係。選派研究人員出國學習、參加會議、科學訪問及進行專家服務,同時邀請國外專家來所進行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十一五”以來共接待來自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及官員來訪近600人次,邀請外國知名專家前來作學術報告50人次。

國內合作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作為農業部農業基因組學學科群建設的牽頭單位,強化學科群內的3家綜合性重點實驗室,15家專業性重點實驗室間在規模化基因挖掘與鑑定平台、種質創新與鑑定平台、生物信息資料庫的最佳化與共享;與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共建“農業基因資源與生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加強農業基因資源的共享與生物育種互作;在西南大學建立“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西南研究中心”;與新疆農業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核技術生物技術研究所、黑龍江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簽署合作協定;成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棉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籌建全國三系抗蟲棉育種平台等工作。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研究所所徽是DNA形狀的藝術圖案構成,以象徵生物技術的綠色為主色調,圖案上的圓點為紅色。
所徽所徽
所徽內部綠色的環下方較寬,中間是研究所英文簡稱BRI。

精神文化

研究所精神:敬業執著、嚴謹探索、繼承開拓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
林敏
黨委書記
王曉舉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
路鐵剛
副所長
張洪嶺
張春義

歷任領導

單位名稱及起訖年月
生物技術研究所
1999年12月至今
林 敏
所長
2005.05-今
王曉舉
黨委書記,副所長
2012.06-今
黃大昉
所長
1999.12—2005.05
田小薇
黨委書記,副所長
2002.12—2012.01
許傳芳
黨委書記,副所長
1999.12—2002.12
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1986.6-1999.11
黃大昉
主任
1995.11—1999.11
梁克用
主任(代)
1993.07—1995.11
范雲六
主任
1987.02—1993.07
許傳芳
黨委書記,副主任
1995.11—1999.1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