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4卷·村莊類第13卷·長江區域第6卷)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4卷·村莊類第13卷·長江區域第6卷)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4卷·村莊類第13卷·長江區域第6卷)
  • 作者:徐勇、鄧大才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ISBN:978752012505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2015年是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歷史上的關鍵一年。在這一年,本院不僅成為完全獨立建制的研究機構,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明確了目標,特別是進行學術整合,構建了一個全新的調查研究煉簽罪計畫。這一計畫的內容包括多個方面,其中,中國農村調查是基礎性工程。從2015年開始出版的《中國農村調查》便是其主要成果。
學術研究是一個代際接力、不斷提升的過程。農村調查是本院的立院之本,興院之基。本院的農村調查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基於項目調查的個案調查(1985-2005年)。
20世紀80年代開啟的中國改革開放,起始於農村改革。延續20多年的人民公社體制被廢除後,農村的生產功能由家庭所承擔,社會管理功能則成為一個新的問題。這一問題引起我院學者的關注。1928年出生的張厚安先生是中國政治學恢復以後較早從事政治學研究的學者之一。他與當時其他政治學學者不同,比較早地關注農村政治問題,並承擔了農村基層政權方面的國家研究課題。與此同時,本校其他學者也承擔了有關農村政治研究的課題。1988年,這些學者建立起以張厚安先生為主任的農村基層政權研究中心,由此形成了一個自由結合的學術共同體。
作為一個學術共同體,農村基層政權研究中心有其研究宗旨和方法。在學術共同體建立之初,張厚安先生就提出了“三個面向,理論務農”的宗旨。“三個面向”是指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理論務農”是指立足於農村改革實踐,服務於農村改革實踐。這一宗旨對於政治學者是一個全新的使命。政治學研究政治價值、政治制度與政治行為。傳統政治學更多研究的是國家制度和國家統治,以文本為主要研究方法。“三個面向”的宗旨,必然要求影腳方法的改變,這就是進行實地調查。自學術共同體形成開始,實地調查便成為我們的主要研究方法。棕籃旋拜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張厚安先生為領頭人的學者就開始進行農村調查。最初槓擊循是走向農村,進訂埋多愚行全國性的廣泛調查,主要是面上了解。1995年,在原農村基層政權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由張厚安先生擔任主任,由1955年出生的中年學者徐勇教授擔任常務副主任。新的中心的研究重點仍然是基層政權與村民自治,但領域有所擴大,並將研究方法凝練為“實際、實證、實驗”,更加強調“實”。這種務實的方法開始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並注入國際學術界的一些研究理念和方法。我們的農村調查由面上的了解走向個案調查。年屆七旬的張厚安先生親自帶領和參與個案村莊調查.其代表作是《中國農村村級治理-22個村的調查與比較》。這一項目在全國東、中、西三個地區選擇了6個重點村和18個對照村進行個案調查,參與調查人員數十人,並形成了一個由全國相關人員參與的學術調查研究團隊。
第二階段主要是基於機構調查的全面調查(2005-2015年)。
1999年,國家教育部為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啟動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基地建設。當年,華中師範大學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更名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由徐勇教授擔任主任。2000年,中心成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在基地成立之前,以張厚安教授為首的研究人員是二個沒有體制性資源保障,純因個人興趣而結合的學術共同體,有人堅持下來,也有人離開。成為教育部基地以後,中心仍然堅持調查這一基本方法,並試圖體制化。其主要進展是在全國選擇了20多家機構作為調研基地,以為全國性調查提供相應的保障,並建立相互合作關係。
作為教育部重點基地,中心是一個有一定資源保障的學術共同體,有固定的編制人員,也有固定的項目經費,條件大為改善,但也產生了新的問題。這就是農村調查根據各人承擔的研究項目而開展。這不僅會造成研究人員過分關注項目資源分配,更重要的是造成調查研究的“碎片化”和“片斷化”,難以形成整體和持續性的調查。同時,研究人員也會因為理念和風格不同而產生分歧,造成體制性的學術共同體動盪。為了改變調查研究項目體制引起的“碎片化”傾向,2005年,徐勇教授重新規劃了基地的發展,提出“百村觀察計畫”,計畫在全國選擇100多個村進行為期10年、20年、30年盼妹妹以至更長時間的調查和跟蹤觀察。目標是如建立氣象觀測點一樣,能夠及時有效地長期觀測農村的基本狀況及變化走向。這一計畫得到時任華中師範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處長的石挺先生的鼎力支持。2006年,計畫得以試行,主要由頁迎烏劉金海副教授具體負責。最初的試點調查村只有6個,後有所擴展。2008年,在試點基礎上,由鄧大才教授主持,全面落實計畫,調查團隊根據嚴格的抽樣,確定了200多個村和3000多個農戶的調查樣本。
“百村觀察”是一項大規模和持續性的調查工程,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同時它又是一項公共性的基礎工程,人們對其認識有所不同。因為它要求改變項目體製造成的調查“碎片化”和研究“個體化”的工作模式。為此,學術共同體再次發生了有人退出、有人堅持、有人加入的變化。

圖書目錄

總序
凡例
村莊類分序
橫向聯結:外向鬆散型村落的關係與治理 ——長江區域曲水村調查
第一章 曲水村的由來與演變
第一節 曲水村的由來
一 村落形成簡史
二 村名的由來
第二節 曲水村的建制沿革
一 1949年之前的村落建制
二 1949年之後的村落建制
第三節 曲水村當下概況
一地理位置
二人口
三 姓氏
四 經濟概況
第二章 曲水村的自然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 氣候“巴適”
二 平壩地形
三土壤肥沃
四 資源稟賦
五 自然環境與生產生活
第二節 水網環境與農田灌溉
二 親族治理主體
三 親族治理內容
四 親族治理過程
五 親族治理關係
第五節 社會治理與治理關係
一 信緣治理與治理關係
二 業緣治理與治理關係
第六節 曲水村治理變遷
一 土地改革運動時期的曲水村治理
二 集體化時期的曲水村治理
三 村民自治時期的曲水村治理
四 變遷中其他社會治理主體概況
第七節 曲水村治理實態
曲水村調查小記
曲水村調查日記
……
因利而治:移民型村落的利益關係與治理 ——長江區域雷河壩村調查
作為教育部重點基地,中心是一個有一定資源保障的學術共同體,有固定的編制人員,也有固定的項目經費,條件大為改善,但也產生了新的問題。這就是農村調查根據各人承擔的研究項目而開展。這不僅會造成研究人員過分關注項目資源分配,更重要的是造成調查研究的“碎片化”和“片斷化”,難以形成整體和持續性的調查。同時,研究人員也會因為理念和風格不同而產生分歧,造成體制性的學術共同體動盪。為了改變調查研究項目體制引起的“碎片化”傾向,2005年,徐勇教授重新規劃了基地的發展,提出“百村觀察計畫”,計畫在全國選擇100多個村進行為期10年、20年、30年以至更長時間的調查和跟蹤觀察。目標是如建立氣象觀測點一樣,能夠及時有效地長期觀測農村的基本狀況及變化走向。這一計畫得到時任華中師範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處長的石挺先生的鼎力支持。2006年,計畫得以試行,主要由劉金海副教授具體負責。最初的試點調查村只有6個,後有所擴展。2008年,在試點基礎上,由鄧大才教授主持,全面落實計畫,調查團隊根據嚴格的抽樣,確定了200多個村和3000多個農戶的調查樣本。
“百村觀察”是一項大規模和持續性的調查工程,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同時它又是一項公共性的基礎工程,人們對其認識有所不同。因為它要求改變項目體製造成的調查“碎片化”和研究“個體化”的工作模式。為此,學術共同體再次發生了有人退出、有人堅持、有人加入的變化。

圖書目錄

總序
凡例
村莊類分序
橫向聯結:外向鬆散型村落的關係與治理 ——長江區域曲水村調查
第一章 曲水村的由來與演變
第一節 曲水村的由來
一 村落形成簡史
二 村名的由來
第二節 曲水村的建制沿革
一 1949年之前的村落建制
二 1949年之後的村落建制
第三節 曲水村當下概況
一地理位置
二人口
三 姓氏
四 經濟概況
第二章 曲水村的自然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 氣候“巴適”
二 平壩地形
三土壤肥沃
四 資源稟賦
五 自然環境與生產生活
第二節 水網環境與農田灌溉
二 親族治理主體
三 親族治理內容
四 親族治理過程
五 親族治理關係
第五節 社會治理與治理關係
一 信緣治理與治理關係
二 業緣治理與治理關係
第六節 曲水村治理變遷
一 土地改革運動時期的曲水村治理
二 集體化時期的曲水村治理
三 村民自治時期的曲水村治理
四 變遷中其他社會治理主體概況
第七節 曲水村治理實態
曲水村調查小記
曲水村調查日記
……
因利而治:移民型村落的利益關係與治理 ——長江區域雷河壩村調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