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

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

2014年9月25日上午,在北京召開的2014中國養老金國際研討會暨“中國銀髮經濟時代”論壇發布的《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2013)》(以下簡稱《報告》),是由清華大學公管學院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楊燕綏教授帶領課題組編寫的第一部有關老齡社會與民生保障的報告。報告堅持“人均GDP福利相關性”的原則,構建“老齡社會發展”、“老齡社會的養老金”、“老齡社會醫療保障”和“養老服務與老齡產業(待評)”四個評價指數,研究與評價老齡社會的中國,引導中國銀髮經濟健康發展,走出“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和“未老先懶”的困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
簡介,指數,老齡社會發展指數,中國養老金髮展指數,中國醫療保障發展指數,中國養老服務與老齡產業發展指數,

簡介

人口老齡化不等於社會老化。老齡社會的核心特徵如下:(1)社會穩定:新生兒健康成長、勞動人口健康工作、老年人口健康長壽總人口占比加大;(2)經濟發達:社會進入買方市場,消費拉動經濟,老齡人口應當具有充足的購買力;(3)改變人生規劃:強化奮鬥精神,注重人力資本和資產結構,實現終生財務自立和有尊嚴的養老生活。2014年中國國民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歲(城鎮78歲),將去15年養老金平均支付期數,應當從61歲開始計算老齡人口(西藏、大興安嶺的地方除外),為便於國家比較,本報告按65歲計算老齡人口,如果按60歲計算,實際情況將比本報告更加不樂觀。

指數

老齡社會發展指數

由人口老齡化、老年贍養能力、老齡人口貢獻三個一級指標構成,評價分值0.526。
第一,中國老齡化速度快。按照統計口徑2000年之前進入老齡社會,2025年進入深度老齡社會,2035年進入超級老齡社會;其實,按照實際贍養比觀察,受1963年生於高峰和女性50歲退休政策影響,中國在2010年即提前15年進入深度老齡社會,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在2013年後,難以維持3:1的贍養比;可能提前20年進入超級老齡社會。
第二,即老即富準備不足。未富先老,人均GDP水平未達到1萬元美元即進入老齡社會,老齡人口的養老資產不足、消費和購買能力不足;未備先老,養老服務體系和老齡產業發展滯後,養老難困擾著2-3代人;未老先懶情緒滋生,勞動人口(15-64歲)就業參與不足,加之養老金增長快於低收入人群的工資增長的“倒掛”政策,在鼓勵人們提前退休和早退休,更加劇了養老資產準備不足的問題,當這個人群進入高齡失能階段,很多人會陷入“銀髮貧困狀態”。
結論:提高勞動人口的人資本和贍養能力,促進大齡人口就業和積累養老資產,提高老人口消費和購買力,是中國銀髮經濟的發展戰略。

中國養老金髮展指數

由政策公平性、制度效率性和基金持續性三個一級指標構成,評價分值為0.573(2012年為0.52)。
第一,養老金政策欠公平。身份制和多軌制等問題導致的養老金貢獻和待遇差距在不斷加大,負面的社會影響較大,亟待消除身份,建立和完善國民基礎養老金制度。
第二,養老金制度欠效率。企業和職工養老金費率偏高(繳費工資的28%,約為實際工資總額的20%)、養老金替代率偏低(社會平均工資的40%左右,但社會平均工資統計偏高),缺乏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混賬管理,加大了政府責任和風險,抑制了個人責任和市場功能,職業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難以發展;職工繳費(個人工資的8%)全部被用於支付養老金和陷入空賬運行,致使職工養老資產大大縮水,加大了未來的養老風險;養老保險統籌層級低,地方政府責任制,很多人在身份轉換和異地遷徙過程中喪失養老金權益,這屬於違憲問題;養老保險經辦機構人頭比較高,各地區管理服務質量差異較大。
第三,養老基金持續性。一方面,政府負債率高。在中國人口相對年輕的階段,挪用職工繳費形成的空賬記錄、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轉制中形成的視同繳費工齡、大量非正規用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個人儲蓄低收益、徵用農地的農戶補償等,均屬於養老金全覆蓋政策下的政府負債;另一方面,養老金基金化率很低,國家儲備約1萬億元,職業養老金約0.7萬億元。越來越的OECD國家養老資產總量已經超過GDP。伴隨快速的人口老齡化和老年贍養負擔,償還這些負債對政府、企業和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很大。
結論:(1)已開發國家經驗證明:進入老齡社會必須完善養老金制度,給老年人安全感;深度老齡社會必須調整結構,和諧兩代人的關係;超級老齡社會只能強化管理服務,夯實基礎養老金、改善個人養老積累。(2)中國正在步入深度老齡社會,亟待進行養老金結構調整。清華方案旨在用公共品(國民基礎養老金)保障老年人吃飯,回答國民對公平的期待;用準公共品(自儲公助的綜合個人養老積累)鼓勵人們多工資,實現國家和社會對效率的要求。(3)中國亟待解決如下問題:建立國民基礎養老金(企業稅費率控制在10%、個人3%),養老金待遇等於上年度居民消費支出的60%,國企紅利和資產償還退休職工視同繳費工齡債;建立綜合性個人養老金賬戶(先延稅DE+後DC),包括僱主強制費率4%、自願費率2%,個人強制費率5%,自願費率未知,企業積分讓利轉換養老金等)和養老金受託人制度;推出養老國債和養老基金投資策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引領國家養老金結構調整,實現基礎養老金替代率年降1%,個人儲蓄和職業年金年補1%的策略;建立工資增長快於養老金增長的正常調整機制,引導大齡勞動人口參與就業。

中國醫療保障發展指數

由醫療籌資合理性、醫保政策科學性和醫療服務治理有效性三個一級指標構成,評價分值為0.627。
第一,醫療籌資合理性(0.842)。WHO指導原則為財政(30%)、社會(50%)、個人(20%)。數據顯示:近年來財政支出不斷增加到29%,醫療保險支出約為35%,個人支出約為34%;如何提高醫療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占比,降低個人支出比例。做到人均醫療費用增長率(不高於8%)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第二,醫保政策科學性(0.822)。基本實現全覆蓋、保基本(ILO原則分擔率75%);但是,統籌基金持續性、個人賬戶安排均遇到問題;基本醫療保險三個目錄和基藥目錄亟待修訂;地方統籌和異地就業的矛盾亟待改善。
第三,醫療服務治理有效性(0.434)。大醫院大處方、欺詐基金普遍存在。亟待強化社區家庭醫生制,實現分診就醫可及性;亟待強化醫保機構監督和服務能力,規範就醫抑制大處方和欺詐事件、醫療服務協定定價與管理、引導醫療服務、醫藥產業健康發展。

中國養老服務與老齡產業發展指數

由養老服務需求、 養老服務供給、養老服務購買三個一級指數構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