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因素研究

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因素研究

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因素研究是一篇博士論文,論文的作者是劉望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因素研究
  • 副題名:基於全要素生產率的分析
  • 作者:劉望輝
  • 導師徐長生
  • 學科專業西方經濟學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經濟成長 可持續性發展 全要素生產率 人力資本 技術進步
館藏號
F124
館藏目錄
2009\F124\10

中文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為今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我國的經濟成長仍然是一種粗放式的增長。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經濟成長的效率與質量。 本文運用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方法,分析了人力資本、技術進步與要素價格扭曲三大因素在我國經濟成長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依賴於要素投入的增加,其貢獻率為65%;其次才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其貢獻率為35%,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受要素價格扭曲與技術效率的影響,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在當中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在MRW模型的基礎上,本文將人力資本投資結構納入分析,發現在均衡增長路徑上,經濟成長率不僅與整個國家對人力資本的投資總量有關,而且與人力資本的投資結構有關。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我國政府公共教育投入的產出彈性低於私人和社會教育投入的產出彈性,因此政府公共教育投入的效率較低。本文還分析了異質性人力資本對經濟成長的影響,計算了我國不同教育水平的產出彈性,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口所占比重越大,則經濟成長的速度越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口所占比重越大,則經濟成長越快,其中大學教育程度人口的產出彈性最高,國中教育程度人口的產出彈性其次,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的產出彈性最低。因此,提高人力資本在經濟成長當中的作用,一方面必須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必須轉變教育投入的重點,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投資的效率。 本文通過對Romer(1990)模型的拓展,將技術研究區分為套用技術研究與基礎知識研究,並將自主創新與FDI的技術溢出納入模型,研究結果表明:一個國家的技術進步由該國自主創新的速度、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與基礎科技知識的進展共同決定;當本國與外國的技術差距較大時,企業更多地選擇技術引進,隨著本國與外國的技術差距不斷縮小,企業更多地選擇自主創新;基礎研究的進展取決於己有的基礎知識存量和政府的投入,由於基礎研究具有非排他性和很強的正外部性,所以政府可以通過稅收等手段對基礎研究活動進行干預,以加快經濟成長速度。 本文還特別分析了要素價格扭曲對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影響,認為:要素價格扭曲使得工人的工資偏低,而資本利潤率偏高。要素價格扭曲使得我國的經濟成長更加依賴投資拉動,強化了我國“投資驅動型”的經濟成長模式,而不利於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 總之,要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提高我國的人力資本水平;依靠自主創新,不斷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通過深化體制改革,解決好要素價格扭曲的問題。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於:(1)採用隨機前沿生產函式方法,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了分解,分析了人力資本、技術進步與要素價格扭曲三大因素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2)在Romer(1990)模型的基礎上,將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同時內生化,並將知識進展分為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對其模型進行了符合我國實際的拓展;(3)在MRW模型的基礎上,將人力資本投資分為政府投資與私人投資,同時探討了人力資本投資總量與結構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並分析了異質性人力資本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估算了不同教育水平的產出彈性;(4)分析了要素價格扭曲對我國經濟成長的影響與其作用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